魏暉
(漯河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漯河 462000)
高職食品類專業“工學結合”實訓基地建設
魏暉
(漯河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漯河 462000)
摘要:實訓基地建設是實現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需要,是培養高職人才的必要場所。本文對高職食品類專業校外實訓基地建設的作用、選擇原則和建設等方面進行研究,并結合職業技術學院實踐進行分析。
關鍵詞:工學結合;高職食品類專業;校外實訓基地;建設
為了突出高職教育實踐教學這一特色,培養應用型人才,我院食品工程系根據專業發展的需要,實施了食品生物技術實訓基地建設項目,探索建立具有特色的符合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實訓基地。
1高職食品類專業校外實訓基地的作用
1.1是實現高職食品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 。食品加工技術專的學生在幾年的學習期間,必須通過大量的具有真實工作環境的實踐課程來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包括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 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涵蓋了對學生知識、技能、行為態度和職業經驗等方面的教育。 校外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了培養綜合職業能力的實踐環境。 學生通過頂崗實習,不僅獲得了實際工作經驗,而且還培養了群體溝通、團結協作、組織管理等綜合能力,另外通過參與企業的生產勞動,養成了遵章守紀的習慣,培養了愛崗敬業、吃苦耐勞的職業精神。 而這些是很難在課堂教學和實驗室中得到鍛煉和培養的。
1.2是實施“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保證 。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加強學校與企業的交流與合作。一方面,與企業在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專業培養方案設計等方面進行合作改革。 學生的培養目標及規格要為企業實際服務,切實做到服務于企業。為此,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成立了有校外實訓基地負責人參加的食品類專業建設委員會。 根據用人單位意見,修改教學計劃,制定培養目標 ; 根據畢業生的面向,設置畢業生規格 ; 在教學計劃執行過程中,實行動態管理,定期召開專業建設委員會會議,修訂教學計劃,微調人才培養規格。另一方面,校外實訓基地建立不僅使師生走向企業,在企業的實際崗位中學習技能,還可以使學校走向社會、走向市場,使教師的科研和科技成果,面向行業轉化為生產力,實現學校與企業的“雙贏”。
2“工學結合”實訓基地建設的實踐
2.1積極溝通,互動雙贏
學校和實習企業良好的關系是搞好校外實訓的基礎。 建立校外實訓基地 , 必須根據雙方互惠互利、共同受益的原則 , 才能全方位地拓寬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之路。通過調研了解食品企業對工學結合學生的需求情況:一方面食品企業生產季節性較強,在生產旺季需要學生參與企業的生產,可實現學生的頂崗實習; 另一方面因為食品企業的發展需要增加新員工,通過安排學生頂崗實習可以讓企業找到合適的新員工,從而促進了學生的就業。積極與食品行業的企業溝通交流,尋找校企合作共贏點,簽訂校企合作協議。 按照校企業合作協議,各專業管理委員會委員單位和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可以優先挑選我們的畢業生, 在最后一個學期,我們采取學生頂崗實習的方式為企業生產和發展提供應用性技術人才;充分利用我們的教學條件在學校辦教學班的方式為企業培訓員工;為企業提供勞動力解決食品企業季節性問題。同時邀請企業參與學院的人才培養工作,首先,合作企業參與研究學院的專業設置和各專業的人才培養規格;其次,合作企業參與審定學院各專業的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再次,合作企業參與學院各個教學環節的教學活動。企業相關專家直接承擔專業課程、為學生開設專題講座。 還有就是合作企業為學校提供就業信息,協助解決畢業生就業問題。他們為學校提供行業、企業對人才素質要求的變化及人才需求的信息,幫助宣傳學院畢業生的情況,向有關企業推薦畢業生,許多校外實習基地還直接錄用學院的畢業生, 如我院食品類專業就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就業于實習企業,或在實習基地或通過實習基地推薦獲得就業機會。
2.2彈性靈活,適應企業
長效的“校企合作”是實施“工學結合、半工半讀”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要實現長效的 “校企合作”必須校企“合作共贏、互惠互利”,食品企業生產季節性、不同食品品種生產季節不同的特性決定了高職食品類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必須彈性實施教學計劃,以適應食品企業的行業特點。 對此我們根據食品企業的用人需求,靈活調整專業教學計劃,例如,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根據伊利集團公司華南中心工廠新建佛山公司需要冷飲生產關鍵崗位人員的需求情況,調整了 2005 級的專業教學計劃,在自愿報名的基礎上,在 2005 級中選派 40 名學生到伊利集團公司華南中心工廠實習 3 — 6 個月,并由公司安排在真實崗位中主要學習操作技能,實習期滿 3 個月后由公司根據學生表現給學生寫出鑒定,經過學生和公司雙向選擇,有部分學生將與公司簽訂就業協議,公司進一步培養,繼續實習期滿 6 個月后返校學習 1 個學期完成所有課程學習后直接到公司就業。
2.3校外實訓基地的運行監控
實習過程中保持實時監控,采取“四方相互監督”的方式,從實習企業、實習指導教師、實習學生、實施系部四個實習主體出發同時對實習過程進行全方位反饋、監控,以確保實習穩定性、有效性和可控性。
實習企業。實習企業在承擔對學生實習過程中生產管理的義務的同時,也應對學生實習的表現情況、效果進行評價。 為了方便企業評價,也應該由實施系部提供量化的評價指標,以便企業評價學生。對學生進行評價的同時也應完成對指導教師和教學管理安排的反饋評價。
實習學生。 實習學生除了在實習中進行生產操作及學習、完成實習報告之外,也應對實習的過程有一個反饋和評價。 主要評價實習企業、指導教師及教學管理這三個與之相關的要素。
實施系部。實施系部在實習期間,除安排及組織實習之外,也應在過程中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從企業、學生、指導教師三方面全面了解實習過程,掌握其動態走向,以達到監控的目的。 在通訊發達的今天,了解并不需要一定采用實地觀察的方式,也可以通過電話、短信息、電子郵件、傳真等各種手段來及時了解情況。 并且在使用這些方式進行情況了解時,應當記錄下相應的內容,特別是需要系部參與處理的。
參考文獻:
[1]裴海,等 . 高職校外實訓基地的選擇與管理[J]. 繼續教育研究, 2015(6) .
[2]李堅利.高職教育實訓基地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 職業技術教育,2013(12).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12-026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