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玲玲
(西藏民族大學,陜西 咸陽 712000)
?
語言方法論分析
沈玲玲
(西藏民族大學,陜西 咸陽 712000)
摘要:這篇文章,簡要介紹一下在語言分析方法和解釋學方法方面,研究者對其進行的研究,以及他們自己的思想成果。
關鍵詞:語言;分析;解釋;理解
語言分析方法有人工語言學派的分析方法和日常語言學派的分析方法。分析方法涉及到現代邏輯、最關注語言問識和分析語言的意義等方面的內容。語義規則包括語詞意義和語句意義,語詞意義又分自然的約定和人為的約定。語句意義指語句所表達的思想,在此基礎上揭示可能的事態,然后在現實中找出現實的實例,看二者是否吻合、是否為真(無論真假其語句都有意義)。在人工語言分析方法方面,具有影響力的研究者有:羅素、維特根斯坦(早期的思想)和維也納學派;在日常語言分析方面,其代表人物有:維特根斯坦(后期的思想)、摩爾、賴爾和奧斯汀;在解釋學方法的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施萊爾馬赫、狄爾泰、伽達默爾。
1語言分析方法
1.1人工語言學派
人工語言學派的代表人物有羅素、早期的維特根斯坦和維也納學派。羅素提出構造人工語言的原則和方法是:1、他以經驗主義為最高要求,在習知原則下形式化,他完全是分析的,并顯示了肯定或否定事實的邏輯結構;2、它認為自身中形式的東西都屬于語法而非特殊的詞,同時它必須消除模糊性,要求一個意義只能有一種表達性;3、由于它是人造的,“代入原則”可用約定的方式得到成效,即無論怎樣代替,只能有假的,而不能有無意義的句子,而假句子也可根據語法組成一種具有假定事實的假系統,人們可以將假的意義賦予那些沒有自然意義的句子,如:“這朵黃花是藍的”等等;4、邏輯課構造盡可能精確和符號化的理想語言,任何有意義的句子都可以翻譯成這種語言,而邏輯符號就是理想語言,他的意義是約定的。實際上,上述原則和方法基本上就是人工語言學派的主要理論,人工語言在現實生活中是存在的,如電報密碼、航海旗語等,而且他們決不能絕對地脫離自然語言,這是因為:第一、人們必須首先通過自然語言來構造和約定某種人工語言;第二、人們在理解人工語言時仍必須把它還原為自然語言。例外,人工語言學派的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企圖把無限多樣的宇宙萬物囊括到一個約定的符號系統中。它與自然語言學派有一個共同的錯誤,就是否定研究哲學的基本問題。馬克思和恩格斯說得好:“正像哲學家們把思維變成一種對立的力量那樣,他們也一定要把語言變成某種對立的特殊的王國,這就是哲學語言的秘密。在哲學語言里,思維通過詞的形式具有自己本身的內容,從思想世界降到現實世界的問題,變成從語言降到生活的問題。”
1.2日常語言學派
日常語言學派的代表人物是摩爾、后期的維特根斯坦和牛津學派。其中維特根斯坦的哲學觀點的轉變對于英國的哲學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后期的維特根斯坦語言哲學觀點相對于前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他認為,哲學家們的錯誤不僅僅是因為企圖言說不可言說的東西,更重要的是他們將語言與它們的使用分離開來,企圖發現與此概念的普遍意義,并且通過它們來接近存在于其背后的是在對象。雖然維特根斯坦的研究對象——語言,并沒有變,他批判形而上學的立場依然如舊,但是在其后期哲學中的確有新的思想出現。這種新思想的核心就是“語言游戲”說。維特根斯坦后期哲學的語言觀實際上是一種“語言游戲論”。他認為,語言是一種現實的活動,是一種博弈或游戲。
賴爾在1949年發表的《心的概念》是牛津學派的一本最重要和最有影響力的著作。賴爾在這部著作中反駁了笛卡爾的心物二元論,提出要消滅笛卡爾的“機器里面的幽靈”,還要否定他的內在的心理過程的存在。因為他認為笛卡爾的這些理論犯了范疇錯誤,要糾正這些錯誤,賴爾認為應從分析日常語言開始。
奧斯汀是牛津學派第二位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他的語言行為理論影響最大,語言行為理論反對邏輯實證主義者和許多哲學家的一種傳統觀點:命題或語詞的功能僅僅在于“描述”或“陳述”事實,而描述或陳述總有一個正確或錯誤的問題。言語行為理論則認為命題和語句都執行一定的語言行為,言語不總是同真理和錯誤相關。言語行為理論也突出地體現了奧斯汀的語言哲學觀:語言研究是哲學的開端,因為語言的日常用法中隱藏著種種十分復雜的區別,哲學家如果不首先理解這種區別,就必然會在研究哲學問題時得出錯誤的結論。
奧斯汀把言語行為分為三類:第一、“表達語意的言語行為”,這就是使用語句來傳達某種思想行為;例如:“他對我說:‘你不能這樣’”;“教室的門開著”等。第二、“加強語意的言語行為”,即語句被說出時帶有某種力量的行為,例如,“他抗議說:‘你不能這樣做’”,具有“抗議”的力量;又如“教室的門應被關上”,就包含著暗示某人把門關上的意圖。第三、“取得效果的言語行為”,即說出一個語句產生一定效果的行為,例如,“他阻止了我這樣做”,又如,“他成功地是某人把教室的門關上了。”這三類言語行為中的每一類又包含各種不同的言語行為,如“加強語意的言語行為就有請求、提出、命令、敘述等等。所以,言語的功能是復雜多樣的,絕不像傳統觀點認為的那樣簡單。奧斯汀的理論把維特根斯坦的語言游戲多樣性的觀點具體化了。
2解釋學的方法
解釋學是一門關于理解和解釋的學科。哲學解釋學是由海德格爾奠定基礎,伽達默爾加以發展和完善的。海德格爾是現代解釋學的開創者,他把傳統解釋學從方法論和認識論性質的研究轉變為本體論性質的研究,從而使解釋學由人文科學的方法論轉變為一種哲學,并發展為哲學解釋學。
在施萊爾馬赫的普遍解釋學中,作者的地位并不比讀者優越,讀者也不只作為讀者而存在。讀者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將文本與自己的思維相連接,經過批判作者的思維,構筑自己的思想,成為另一個作者。也就是說讀者用與作者不同的方式解讀、理解作品,并對其“再構成”,作者也往往站在讀者的立場上構筑作品,作品可能從與作者意圖完全相反的角度被解讀,也可能喚起作者未料到的效應。可見,解釋者對作品的解讀往往與作者的意圖無關,讀者的解釋更加多樣化。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一種適合時代語境的新的解讀方法,即施萊爾馬赫提出的“比作者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原意”的理解方法。
“語法解釋”和“心理解釋”既是相互獨立的解釋方法,同時又具有相互循環,相輔相成的關系。
按照施萊爾馬赫的觀點,所有文本都由語言構成,對語言的基本意義和使用方法的理解不先行的話,任何解釋都是不可能的。解釋者只有首先理解文本的語言之后,才能解讀出文本的語境。因此,理解的出發點是“語法解釋”。
施萊爾馬赫提出的“比較方法”,在其“普遍解釋學”中發展成為解釋的最重要的方法論——解釋學循環邏輯。通過把解釋的基點放在容易的部分,解釋者較容易把握作者的意圖,并通過比較已理解的內容和需要理解的內容,達到對未理解部分的理解。“普遍解釋學”本質上是語言理解和人類理解,也就是說,通過外部理解和內部理解、普遍理解和個別理解的相互作用,共同接近正確的、同一的理解的循環構造,這種循環構造是以語言和思維的交互規定為根據的。從這一角度,容易部分的理解有助于理解復雜部分。因為對容易部分的理解可以為不理解部分提供“前理解”的可能性,也為對不理解部分的內涵意義進行推論提供依據,最終達到對文本的整體理解。“比較方法”首先分析“標題”,對文本內容進行推論,對其“前理解”并在此基礎上理解文本的個別部分。個別部分的理解應立足于整體理解,部分理解是整體理解的基礎,整體理解是部分理解的保障。
狄爾泰是生命哲學的代表人物。在他的理論體系中,解釋學是與其精神科學理論內在地聯系在一起,解釋學是精神科學的方法論基礎,其目的就是要解決精神科學何以可能的問題。完成“系統論述一種精神科學的認識論基礎任務”“叫做歷史理性批判”,即“對于人類認識自己、認識他所造成的社會和歷史的能力的批判”。在狄爾泰那里,對人的理解就是對精神的理解,解釋學就是存在于對精神的理解過程中。
伽達默爾提出了所謂“解釋學處境”——我們與我們要解釋的對象處于相互關聯的處境,并且是具體的、歷史的、因而是不斷變化發展的處境的概念。在伽達默爾看來,理解就是此在人的存在方式,那么,此在的理解也就是此在一定處境中的理解。他認為“視域概念本質上就屬于處境概念”。所謂“視域”就是看到的區域,它涵蓋從某個立足點出發所能看到的一切。更確切地說,“視域其實就是我們活動于其中并且我們一起活動的東西。視域對于活動的人來說總是變化的。”就解釋者和解釋的對象而言,兩者有著各自的“視域”,一個是解釋者得以生存于其中的現視域;一個是理解的對象(文本,作者)的視域,可稱為歷史視域或傳統視域。歷史視域需要籌劃,籌劃活動是理解過程的一個階段。而在理解的過程中,由現視域與傳統視域“產生一種真正的視域融合,這種融合隨著歷史視域的籌劃而同時消除了這一視域”這個過程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是無限的而不是有限的。這里要強調的是,根據伽達默爾的看法,第一、說兩個視域并不意味著兩個視域是各自獨立、彼此分離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交織在一起的。“時間隧道”已使我們生活在傳統之中,傳統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因而說我們置身于傳統視域之中并不是說我們進入了一個與我們自己的世界毫無關系的異己世界。第二、這里的“置身與其中”,并不是說理解者僅僅依靠自己把自己置身于其中,而是靠他已經具有的一個視域,由“前理解”或“前見”構成的視域。他認為,“無論是誰,只要他想理解某物,就已經將那種與他先行相關的事物同他想理解的事物結合起來—一這是一個持續的一致過程。”因此,“置身于其中”既不是要求我們移入理解對象的視域之中,也不是要求后者受制于我們的標準,而是進入一個更高的普遍性——既克服我們自己的個別性又克服作者個別性的普遍性,從而使我們獲得一個寬廣開闊的、讓我們能夠看得更遠的視界。這樣,解釋者與作者、主體與客體、現實與歷史就在視域的融合中得到了辯證的統一。
參考文獻:
[1]鄭杭生.從日常語言哲學到哲學邏輯.教學與研究,1985,05,01.
[2]丁子江.羅素與早期人工學派.國內哲學動態,1983,10,28.
[3]張慶熊.牛津學派的日常語言哲學述評.教學與研究,1981,06,30.
[4]何衛平.辯證解釋學:施萊爾馬赫與伽達默爾的初步比較.山東大學學報,2008,09,05.
[5]金城.施萊爾馬赫普遍解釋學中的語言觀.成都大學學報,2008,06,20.
中圖分類號:D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10-02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