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婷
(遼寧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6)
?
凡河·幸福里社區養老新模式
王宇婷
(遼寧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6)
摘要: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如何安度晚年成為國家社會中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隨著傳統家庭結構的變化,原有的家庭養老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我國的現有國情。社區養老模式的出現,有效的緩解了中青年群體缺少時間和精力去照顧老年人的問題。建設專業化的老年社區,有助于增強社區養老職能,使社區發揮更大的社會效益。
關鍵詞:老齡化;社區助老;資源協調
1社區養老的基本含義
1.1含義
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在1887年最早提出社區這一概念。他認為,社區是“具有共同價值取向的同質人口組成的關系密切、出入相友、疾病相扶、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社會共同體”。[1]
項麗萍提出社區養老是指在充分利用社區資源的基礎上,由政府宏觀管理,家庭積極參與,個人努力貢獻以及非營利組織共同協助,旨在為老人提供物資和精神方面服務,緩解老齡化社會所帶來的沖擊所形成的一種養老服務新方式。[2]
隨著21世紀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養老問題引起了很多國家的重視。因為研究角度不同,所以養老類型也有著不同的劃分。大體來說,養老類型可以劃分為三種:自我養老、家庭養老及社會養老。社區居家養老模式把社區、家庭和社會的資源結合起來,使正式服務和非正式服務融合在一起,老年人居住在家中,以社區為中心,通過調動各方面的社會力量,為社區內的老年人提供各類專業化、綜合性的服務,最大限度地去滿足老年人需求的一種養老方式。
1.2現狀
根據我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12億,占總人口比例的15.5%。截至去年12月底,沈陽市戶籍人口為730.4萬人,老齡人口突破160萬。據預測,本世紀中葉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將達到峰值,超過四億。
1.3特點
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的社區養老模式發展的較晚,西方國家社區發展已經有百年的時間,而我國社區養老發展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在借鑒國外社區養老模式和自己發展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問題。
城市社區的很多老年人都享受到了社區服務提供的便利,隨著社區服務設施的增加,老年人有了更多休閑娛樂和修養治療的場所。雖然鄉鎮的設施不如城市社區,但國家的扶持下,也新建了很多文體設施,豐富了城鄉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2國內外社區養老的可行性
在美國,居家養老是最常見的養老方式,政府不直接干預,社區主導、居民主動參與。政府通過購買服務,補貼資金等手段扶持非營利機構發展,不斷發揮更大作用,同時頒布法律鼓勵民眾參與公益事業,監督協調機構設施建設,促進居家養老服務的良性發展。
通過研究和對比,可以看出,各國養老模式的發展都是在其特定的社會、文化、法制建設的基礎上形成的,這也就要求我們在借鑒使用的時候要充分研究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取其精華,避免生搬硬套,科學推進社區居家養老進程。
3我國社區養老的典型案例分析
凡河·幸福里小區是一個50萬平水景生態住宅,小區內有36棟多層建筑,5棟高層板樓,4目前凡河·幸福里小區共有2160戶20000余人,其中老年業主比重居多。幾年來,園區結合區情實際,把養老服務作為社區服務的特色重點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政府部門與社會組織協同配合,發展以居家養老為主的社區養老服務。
“社會主義慈孝大食堂,吃飯不再難”,業主委員會針對社區內老年人比例偏大,且家庭成員人數越來越少,就餐已經成為很多業主生活的難題,針對這一現狀,凡河·幸福里小區由業主自發成立了“社會主義大食堂”,為小區業主提供信得過、吃的好、吃的飽的價格低,物超所值的飯菜,還特別出臺了園區內65歲以上的老人可以在社會主義大食堂中免費享用早餐的人性化政策,讓園區內的老人感受到家一般的溫暖和關懷。
“福人俱樂部”豐富居民的業余生活。為了豐富業主的業余生活,凡河·幸福里業主委員會組織安排了多種多樣的文娛活動,以及提供相應的設施,包括健身中心齊全的健身設施;國學大講堂豐富的專題講座;老爸老媽之家的休閑娛樂活動;親情聊吧提供的異地親情交流服務。
為老年業主提供“專屬服務”。社區為老年人提供的專屬服務主要包括:建立老年業主健康檔案通報制度;為老年業主過生日;重要節日聚餐,舉辦文娛活動;招募孝心志愿者,老人不再孤單;聘親情管家,服務更加貼心;建立幸福里小區老年康復中心等。
4我國發展社區養老的困境
多年來,在政府關注支持社區養老模式發展的政策下,許多城市的社區養老模式發展迅速,養老服務內容不斷豐富,養老服務體系也日漸完善。但是由于我國社區養老發展時間短,因此無法避免的存在一些問題。
一方面,對于社區養老服務機構應該提供什么標準的養老服務,如何提供,由誰提供等問題,法律政策均沒有對實施的細則進行界定。另一方面社區養老服務資金不足,缺少社會公眾的參與。
5社區養老服務資金不足發展社區養老新模式的對策分析
首先,要針對養老對象進行分層和分類護理,針對不同層次類別老年人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務,以滿足老年人的需求。
其次,應注重設施建設在的社區養老照顧中的重要作用。社區是老年群體聚居的地點,
要將社區作為養老服務的基站,就近提供服務。
再次,重視專業養老護理人才隊伍的建設。注重培養服務人員的綜合從業素質,服務人員通常在醫學常識、營養搭配、家政護理等方面都有較為全面的了解。
最后,政府在社區居家養老中應發揮積極作用。政府要出臺相關法規,以較為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社區居家養老體系的常運行。
參考文獻:
[1]滕尼斯著,林榮遠譯.社區與社會[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第73頁
[2]項麗萍.我國社區養老服務方式探析[J].青海社會科學.2007.9
中圖分類號:R5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04-0111-01
作者簡介:王宇婷(1990.11-),女,山東人,遼寧大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