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莎
(陜西中醫藥大學,陜西 西安 710100)
?
背越式跳高
——起跳技術訓練
余莎
(陜西中醫藥大學,陜西 西安 710100)
摘要:背越式跳高是跳高技術的重要環節,起跳的任務是迅速的改變人體的運動方向,并獲得盡可能大的垂直速度,同時還要產生一定的旋轉動力,保證過桿動作的順利完成,取得優異的運動成績。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方法對背越式跳高的起跳技術進行了分析闡述,對起跳過程中的重要技術做了深入的探討,提出了跳高起跳技術訓練的重點和青少年跳高起跳技術訓練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為背越式跳高的發展提供理論和實踐參考。
關鍵詞:起跳點;起跳速度;起跳技術訓練
1前言
起跳是背越式跳高技術的重要環節。起跳的任務是迅速的改變人體的運動方向,并獲得最大可能的垂直速度,同時還要產生一定的旋轉能力,保證過桿動作的順利完成。
2背越式跳高起跳技術優越性
跳高起跳是人體由水平位移動為向前上拋射位移階段。判定起跳開始的兩個標志是助跑起跳過程中身體中心由底向高開始轉變的瞬間位置和垂直速度由小到大的轉變時刻。研究表明,高水平運動員在助跑最后一步擺動腿垂直支撐時身體重心位置最底,垂直速度值最小。
3背越式跳高起跳訓練特征
如何以速度為核心,在快速跑中跳得更高,如何提高起跳訓練效果,是教練員,運動員關注的熱點。背越式跳高訓練中緊緊抓住“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三個結合,四個平衡,五個途徑,六個轉化”能有效提高起跳訓練效果。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是在起跳訓練中以速度為核心,以擺脫和起跳腿的支撐,支撐為基本點進行教學訓練。助跑最后一步擺動腿做到:“扒,蹬,送,擺,快”,起跳腿邁出腿做到:“低,平,快,準,穩”?!叭齻€結合”是在起跳訓練中的蹬擺結合,跑跳結合,速度與幅度結合蹬擺結合是起跳訓練的難點,是起跳腿和擺動腿蹬伸與擺動的協調結合。
4背越式跳高起跳垂直速度獲得途徑
高水平背越式跳高運動員在助跑最后一步擺動腿垂直支撐時刻身體重心位置最低,垂直速度值最?。凰麄儚闹茏詈蟆綌[動腿垂直支撐開始到起跳腿蹬離地面結束,身體重心變化是—個由低向高不斷加速上升的過程,垂直速度是一個不斷增大的過程。
5以速度為中心“速度-幅度”訓練思路
背越式跳高“速度—幅度”訓練思路是以速度為中心,在不同訓練時期,在保證助跑起跳速度不斷增長的前提下,不斷加大起跳幅度,使助跑、起跳速度、幅度與個人技術特點有機結合,表現出最佳的起跳效果和個人技術風格以獲得最大的騰起初速度和合理的騰起角度。
5.1不同訓練時期以速度為中心的助跑起跳“速度—幅度”特征
(1)少年時期訓練思路要形成以速度為中心,力求速度與技術全面發展,形成助跑快、起跳快、過桿快的敢跑、敢跳技術風格。特別是少年時期(10~14歲)是速度素質發展敏感期,大腦皮質興奮性和靈活性較高,便于掌握基本技術和形成快跑快跳的技術風格,此階段要重點抓好快速弧線助跑與快速起跳結合技術。
(2)青年時期訓練思路要堅持以速度為中心,力求速度、幅度與技術平衡發展的原則,在形成快跑快跳技術風格的基礎上,保持一定的助跑起跳速度下逐漸加大起跳幅度。青年時期(15~18歲)是力量素質發展敏感期,增加力量訓練內容,有利于提高起跳速度與幅度,在保證起跳速度的前提下提高起跳幅度,此階段要重點抓好快速弧線助跑與快速起跳結合技術和能力,尤其是倒數第二步擺動腿“牢固內撐”下的加速蹬擺技術能力和起跳腿快速著地支撐技術和能力。
(3)在成年時期更要突出以速度為中心,使速度、幅度、技術和個人特點相結合,形成既有速度又有幅度的“速度—幅度”快速起跳技術風格。
5.2小弧線助跑的優點
小弧線助跑可以使身體獲得較大的內傾,向心力關系公式(F=M。V2/R)表明向心力是隨著半徑的縮短而加大,因而在助跑速度一定的條件下選擇小半徑(大曲率)的小弧線助跑必然會產生較大的“離心力”,練習者為了保持身體的平衡,身體姿勢必要加大內傾。
有研究表明,當背越式跳高運動員的助跑弧線減小時,其步頻有加快,步長有縮短的趨勢,身體重心能夠在助跑時保持在較高的位置,因而有利于起跳過桿動作的完成。而上述兩點正式初學跳高者在助跑起跳時所應主義的而不容易做到的。
確定適宜的起跳點并保證每一次起跳能夠踏在起跳點上,是保證小弧線助跑練習效果的重要前提。同時還應該主義后兩步步點沿著弧線跑進。簡而言之,背越式跳高小弧線練習法同其他動作練習法一樣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由分解到完整,從而達到提到背越式跳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6結論
6.1對背越式跳高教學而言,不同的助跑弧線對相同水平的運動員,或同一助跑弧線對不同的學生群體學習和掌握背越式跳高動作也會有不同的影響。
6.2短距離助跑或助跑速度較慢的學生不適宜用較大的弧線其原因在于過大的助跑弧線不僅會影響到學生助跑時的步頻變慢,步長加大,重心下降,還在于助跑弧線過大,會導致助跑最后一步弧線的切線方向與橫桿之間的夾角過小,容易造成助跑起跳方向與橫桿過于平衡,加之大弧線不利于形成助跑時的身體內傾,以至于容易導致起跳時的過早倒體。
6.3克服起跳過早倒體使身體能夠沿著正確的方向騰越過桿的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1]文超.田經運動高級教程[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6.
[2]姚天白.背越式跳高助跑與起跳技術的研究[J].體育研究,1985,(4):22-23.
[3]洪元舟.背越式跳高的快速助跑技術[J].武漢體育學院報,1999,(2):47-48.
[4]戴三育.柳若松.體育科研理論與方法[M].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1999:60-70.
中圖分類號:G8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04-0148-01
作者簡介:余莎(1985-),女,漢,陜西西安人,助教,體育碩士,單位:陜西中醫藥大學體育部運動訓練專業,研究方向:田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