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現代食品加工及糧食收儲運技術與裝備”重點專項指南
“該專項根據《國務院關于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和《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的要求,按照從基礎前沿、重大共性關鍵技術到應用示范的全鏈條創新設計,一體化實施的總體思路,緊緊圍繞食品產業在新型加工與綠色制造,糧食收儲運技術裝備,現代食品物流的信息化、智能化與低碳化研發,全產業鏈品質質量過程控制開發,中華傳統與民族特色食品工業化與成品化以及工程化食品加工技術裝備創制等關鍵問題與重大科技需求。”江南大學副校長金征宇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金征宇介紹說,專項針對我國食品科技在“十三五”期間的經濟與社會的需求,設計了25個重點任務,進行統籌規劃和部署。充分考慮與“十二五”的有效延續和持續支持,遵循優質營養、方便特色、高效低碳、智能綠色和創新設計的特點。切實把握食品產業發展“新常態”和科技發展新需求,適應科技改革新形勢,構建多方位制度保障體系。建立科技部協調多部門、多地方聯席參與,協會與學會、大專院校與科研院所和企業、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共同合作的協同創新機制;形成適合科技體制與項目計劃改革新制度的管理與運行新機制,建立“動態評價與滾動支持機制”、“創新引導與后補助機制”和“多渠道投融資機制”等科技與經濟相融合的聯合攻關新格局;充分發揮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重要作用,促進產學研緊密結合,著力建立食品產業協同創新的組織方式與新模式;通過項目、人才和創新基地建設的統籌實施,充分發揮部門、地方、企業和科技等各方特點和優勢,在政府平臺構建與項目引導作用下,有效整合強勢企業和優勢科技資源,整體推進我國食品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工作。
金征宇進一步介紹,2016年,按照專項分期執行的方式,共設置“食品加工應用基礎研究”“食品加工核心技術開發與裝備創制”“食品加工工程化技術集成應用與產業化示范”三大板塊。針對未來五年現代食品加工制造與裝備開發產業及糧食收儲運行業中迫切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按照全鏈條布局,先期啟動了16個項目任務。
通過該專項五年(2016-2020)的實施,將重點突破制約產業發展的共性關鍵技術50-60項;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工藝技術20-30項;創制核心關鍵技術裝備10-20種,開發新工藝和新產品60-80個,建設集成示范線20-30條;工業食品的消費比重和農產品轉化率均超過70%;食用農產品加工轉化率、資源利用率和重點裝備自給率分別提高15-20%;食品物流損耗率、能耗與排放水平分別降低10-15%;在東北示范區糧食收儲環節損失率由15%降到5%左右,玉米霉變率由5%減少到2%以下;南方示范區稻谷綠色保鮮儲存比例提高到30%,干燥能耗降低25%以上;國家儲備糧庫減少化學藥劑使用量30%以上;糧庫作業效率提高2倍以上,實現糧食收儲減損增效的目標。構建以企業為主導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和基地8-10個,培養創新人才100-150名,形成創新團隊10-15個;科技貢獻率達到70%以上,大幅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食品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來源:食品頭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