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瑩瑩
(華中師范大學,湖北 武漢 430000)
?
《金云翹傳》寫作內涵探析
鄧瑩瑩
(華中師范大學,湖北 武漢 430000)
摘要:《金云翹傳》是我國明清時期一部重要的小說著作,雖在藝術上不是最成熟的,但其對我國后世小說創作及其對周邊國家尤其是越南、日本等國家的文學都有深刻影響。筆者根據學界對青心才人《金云翹傳》的研究現狀發現,目前對《金云翹傳》寫作內涵的專門探究幾乎不可見,因此,本文試從作者的真實寫作目的、貫穿始終的宿命論觀點、文中體現的貞潔觀及其社會批判和救世思想這五個方面對《金云翹傳》的寫作內涵進行專門探究,以期對其研究有所貢獻。
關鍵詞:青心才人;寫作目的;宿命論;貞潔觀;社會批判;救世思想
1青心才人《金云翹傳》的研究現狀
《金云翹傳》,又名《雙奇夢》、《雙合歡》。二十回,舊刻本題“青心才人編次”,不題撰人,約成書于順治、康熙年間。目前學界對其的研究比較廣泛,在人物形象上,有雷勇《<金云翹傳>對古代女性題材小說的貢獻》(漢中師范學院學報,1998年第2期)、劉君《明清小說中的妒婦療妒主題研究》(陜西理工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在寫作模式的突破上,有邱江寧《才子佳人小說研究——從陌生化角度探討其興盛衰落的原因》(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杜松柏《<金云翹傳>的悲劇美學特征》(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9年第2期),在愛情意識上,有鐘曉華《幻與真——論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中的愛情意識及其文化意蘊》,在綜合研究上,有陳爽《明清文人對王翠翹的敘說》(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袁超群《<金云翹傳>研究》(華東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劉瑜《詩與清初才子佳人小說研究》(河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劉妮娜《<金云翹傳>研究》(山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馬道法《<金云翹傳>研究》(濟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丁平平《<金云翹傳>研究》(陜西理工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張靜靜《<金云翹傳>研究》(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等。另還有跨專業、跨學科比較研究,如李群《<金云翹傳>從中國小說到越南名著》(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陳氏絨《中越<金云翹傳><翹傳>比較研究評議》(中國文學研究,2014年第3期)等,以及其對后世《金瓶梅》、《紅樓夢》等創作的影響,如董文成《論<金云翹傳>對<紅樓夢>藝術創新的多重影響》(上)、(下)(紅樓夢學刊,1999年),任明華、任明菊《<金云翹傳>的續書<會真記>與<桃花夢>淺論》(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第3期)。筆者根據學界對青心才人《金云翹傳》的研究現狀發現,目前對《金云翹傳》寫作內涵的專門探究幾乎不可見,因此,本文試從作者真實寫作目的、作者貫穿始終的宿命論觀點、作者在文中所體現的貞潔觀及其社會批判和救世思想這五個方面對《金云翹傳》的寫作內涵進行專門探究,以期對其研究有所貢獻。
2寫作目的
作者開篇第一回便自言道“大抵有了一分顏色,便受一分折磨,賦了一段才情,便增一分孽障”。此之前舉了昭君、西子、貂蟬,又有李易安、朱淑貞、蔡文姬,之后又舉了“揚州小青”,自嘆“正惟可傷可痛,故感動了這些文人墨客,替他刻文集,編傳奇,留貽不朽,成了個一代佳人。”又曰:“大都玉不磨不知其堅,檀不焚不知其香,非惟小青為然也。凡天下美女,負才色而生不遇時,皆小青之類也,則皆可與小青并傳不朽。”感念于此,方如今再說一女子,深情美色,冷韻幽香,而潦倒風塵,坎坷湖海,足與小青媲美千秋。作者提名青心才人,而實不知何人,但觀此一段自敘,便可明知作者的寫作之意。然而,仔細分析文本,筆者認為并不如作者開篇所言,只刻畫“一女子,深情美色,冷韻幽香,而潦倒風塵,坎坷湖海,足與小青媲美千秋”。而是借如此一才女的淪落史,感嘆“紅顏薄命”的宿命論思想,并以刻畫才女落難史為依托,以揭露和批判社會問題為集中目的,并提出其解決方案,體現作者積極的救世思想。青心才人之所以開篇自言“再說一女子……足與小青媲美千秋”,應是明末風聲鶴唳的政治環境和社會酷吏所使,不得不使用障眼法以掩蓋其真實的批判和救民之心。理由如下:
首先,仔細分析文本不難發現,若作者僅意在講述一美貌而德才兼備女子“潦倒風塵,坎坷湖海”的人生歷程,則必然在情節上不會這般安排。就整個文章結構來說,第一回至第七回,集中圍繞王翠翹命運突變、賣身救兄父來刻畫,可以說翠翹的形象尤為鮮明,所費筆墨也是尤多,而到中間第八回至第十六回,筆墨開始減少,以翠翹為重點的情節描寫、人物刻畫都較之前更為簡略,而大量筆墨則用來描述其周圍的人和事,牽涉出廣闊的社會面貌和現象。最后第十七、十八回則尤為明顯,翠翹退居,而對徐海及其寇兵行徑描寫、渲染的尤多,恍然已喧賓奪主。而至第十九回、第二十回方才慢慢回復到對王翠翹的集中描寫,此情景更似第一到七回,全文才回到才子佳人系列的模式。實際上,其中間兩層游離此模式當是甚遠,已不僅僅囿于才子佳人的故事,而是著重反應社會的諸多問題。應當看出,這里作者已把才子佳人故事與以佳人為線牽涉揭露社會問題的主旨融合在一起,二者水乳交融、互為表里,共同組成這部作品。所以由分析可知,作者的真實寫作目的并不如其自言,只為再說一冷艷幽香女子“潦倒風塵,坎坷湖海”的命運。由此可看出作者的真正意圖。
其次,與徐海相遇并好結連理,這是關乎主人公命運轉折的重要情節,但作者僅以二人短短會面相敘便定終身,將輾轉不得自救的主人公王翠翹一把救出火坑,第十七回“且說王翠翹復落娼家,……來了一個好漢,姓徐名海,號明山和尚……客媽知道明山是個出頭好漢,連忙叫翠翹相陪。四月瞻盼,兩下俱有幾分契愛……因載酒留宿,翠翹即以終身托徐,徐毅然以為己任也。”如此重要的轉折點,作者卻僅這樣簡略安排,一筆帶過,若是真要從頭到尾集中講述王翠翹的風塵命運,則是不應該的,此為其一。其二,作者接下來對緊隨其后兵來人散的社會場景的描寫尤為生動、細膩,“一日,忽聞寇兵大至,居民逃散一空……王夫人下令道:‘此地居民俱我鄰佑,毋得據探劫殺,焚屋奸淫,不如今者斬首示眾。’令下,三軍肅然,一鏡平安,免于屠毒者,皆王夫人之德惠也。”此處不僅刻畫出王翠翹深明大義的人物形象,更能突顯這些草莽兵隊“所及之處燒殺搶掠、百姓生靈涂炭”的惡劣場景。之后見徐海,“王夫人因勸他休燒毀民房,奸淫婦女,恣殺老幼,明山從之。自此兵到處,便下令戒妄殺奸淫,皆夫人之賜也”,以及第十九回中“此時閩、廣、青、徐、吳、越,寇兵縱橫,干戈載道,百姓涂炭,生民潦倒,苦不可言”。渲染和烘托草寇所及之處惡劣行徑的筆墨似乎更能獨當一面,早已跳出對人物形象的單純刻畫和對人物命運的單純講述。第十八回,作者敘述兵隊抵達臨淄為夫人復仇的過程,雖體現王翠翹有仇必報的整體個性,但其大量的具體描摹刻畫對象,如“三軍一齊應道:‘大小三軍,愿為夫人效力!’奮怒之聲,山搖海沸。因分隊伍啟行。……一聲炮響,大刀闊斧,殺將上去。地方雖有幾百守兵,怎敵得這大隊人馬?那敢當先,唯棄甲曳兵,抱頭引頸而已”,卻是顯盡寇兵威力和人人畏權、弱肉強食的社會心態。此外,青心才人大力刻畫惡人形象,如計賺紅顏的馬秀媽,心機城府的宦氏等一干人,以典型人物牽涉出典型環境,連帶著對妓院民風、宦官府第等都進行詳細描寫。作者在此不惜筆墨,定不止為單純刻畫王翠翹恩怨分明的個性,應更多的是展現社會的種種現象,揭露社會深層次的矛盾和弊端,隱射社會問題。所以,筆者認為,青心才人創作的真實目的實非專于刻畫和講述才女王翠翹的淪落史,而欲意借此揭露和反射諸多時代問題,并試圖提出解決社會問題的辦法,盡顯其救世之心。
3宿命論與貞潔觀
《金云翹傳》中貫穿著青心才人的宿命論思想。圍繞著王翠翹坎坷湖海的命運,集中體現紅顏薄命、前世今生、因果必報等宿命論思想。第一回進入正題之前,便以右調《月兒高》詞“薄命似桃花,悲來泥與沙……從來國色招人妒,一聽天公斷送咱”營造整體人物命運悲劇的氛圍,之后更道出“大抵有了一分顏色,便受一分折磨,賦了一段才情,便增一分孽障”,明顯可見其紅顏薄命、天妒英才的思想。作者更借主人公之口,“況兒薄命,又負才華,為造化所總。若不遇蹇折,定有天死之慘”,直接回應其思想。作者善用詩詞、夢境、人物語言等層層渲染,來營造這種宿命不可違的思想氛圍。文中的詩詞曲,如“嘗為《薄命怨》,譜入胡琴,音韻凄清,聞者淚下”。此《薄命怨》之曲詞可看作是王翠翹之后整個人生履跡的寫照。一方面營造了詩意,另一方面更是應照全文,起到預言作用。王翠翹本人宿命觀的起點,便是拜訪劉淡仙之墓歸家后的那場大夢,劉淡仙受斷腸教主之命,送斷腸題與王翠翹題詠,因聽言芳名已在斷腸冊中。自此王翠翹便認定自己是斷腸中人,福薄命坎,與有緣人自是有緣無分。并且自那晚夢靨之后,此想法亦是借王翠翹之口說與多人聽,這重重渲染,便加重了紅顏命薄的宿命論思想在人物遭際中的無形力量。第二場大夢是王翠翹賣身夢金重相救誤入火坑,“王翠翹長嘆道:好兇夢也,我之生平,大約在此夢中結果了”。前兆既孚,后事自應,此夢更堅定了王翠翹的宿命觀。第三場大夢是王翠翹誤入煙花地,以死抗爭,劉淡仙再次托夢“道‘孽債未完,如何去得’”,救她一命。為此王翠翹思前忖后,“明道我是孽中人。此時勉強死了,到底來生要來還債,不如當場結了這重公案去吧”,“若是死了,不但前生孽債未完,增今生一種冤孽了,何時還得干凈”。正是“性苦味方苦,思深愁始深”,這前世今生、償還孽債的思想進一步促成了王翠翹之后幾經輾轉而絕不尋死的決心,并為后來愈發堅韌的人物性格的發展打下了基石。
另外,一解前之夢靨,王翠翹于昏迷中再夢劉淡仙,因念及之前斷腸會之約,問及“何不快快引我去”,劉淡仙嘆息道:“……不知姐姐因賣身保全父母,孝德動天;勸順救拔生靈,忠心貫日。且從前苦已歷盡,矧今日劫又消完,目此福祿生身,情緣如意。斷腸會昨日已除名”,正是一段姻緣起,一段姻緣滅。人生禍福皆在夢中定了。覺緣受翠翹所托,云游越地時訪三合道姑,問及翠翹終身之事,三合子道:“大凡人生世間,福必德修,苦因情受。翠翹有才有色,只為情多,遂成苦境。”“是以金屋之地不敢久留,斷腸之天往往促駕。故翠翹煙花債苦受兩番(兩度淪落娼家),青衣罪深經一案(一度于宦氏家為仆,逃至痷中避難),刀兵內伴虎狼之魔君(遇徐海),波浪中作魚龍之寢食(沉錢塘江),方能消此劫數也。”作者最后借三合子之口,道出了王翠翹一生的坎坷遭際和緣由,可算作是徹底的佛教宿命觀。
此外,文中除了在王翠翹的人物命運和性格發展中貫穿著諸種宿命觀,在姻緣、因果報應和福祿等方面都顯示著作者的宿命觀,如王翠翹吊劉淡仙時遇金重,歸后與翠云辯論,便認為“姻緣前定,婚姻牒不是摩尼珠,怎能必得采……則索聽那月中人主張”。王翠翹賣身救父兄,作者借王母之口道出“我兒,你爹爹說道:‘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則索聽乎數吧”。王員外與王媽媽念及女兒情深,言“今生是不能回報你了,待來生你做我的爺娘,我做你的女兒,補報償還你罷了”等等,這種命由天定的思想,已經深深的刻入到了各個方面,散發著無為的精神。
圍繞著貞潔觀問題,作者借三合子之口道:“幸喜他初為情迷,雅持貞念,并不犯淫。后遭苦難,純是孝心,了無他愿。今又不念狎昵小恩,而重朝廷大義,尚能勸逆歸順,免東南百萬生靈之荼毒,則功德大而宿孽可消,新緣得結矣。”在此處,明顯是其作為男性對女性的貞潔觀要求,認為女子當守教養,重貞操,重禮節。同時,出于對王翠翹遭遇的同情,作者由衷感概道“只因命犯桃花劫,任你清真也是淫”,并借金重之口道出另一種貞節觀,“大凡女子之貞節,有以不失身為貞節者,亦有以辱身為貞節者,蓋有常有變也。夫人之辱身,是遭變而行孝也。雖屈于污泥而不染。……較之古今貞女,不敢多讓”,這是作者對翠翹的守護貞節之心的肯定。比較而言,前者自然是比較純潔的貞節觀念,強調情與禮的統一,這對于抨擊當時社會之濫情和奸淫之氣大有裨益。而后者則是通過對翠翹的肯定,褒揚身殘志堅、身雖遭辱而氣節不辱的作風,以激勵那些不幸淪落者得到精神的救贖,獲得重生,這對于從精神上指導人民不忘節操、從正為人有巨大的教化作用。
4社會批判
如上所述,青心才人作《金云翹傳》不單純是為講述一“足與小青媲美千秋”女子“潦倒風塵,坎坷湖海”的人生際遇,感嘆“紅顏薄命”的思想,更是以才女落難史為依托,從而大膽揭露和批判眾多社會問題。
首先,官府腐敗貪污、以權謀私,買賣良家婦女已成為社會合法行徑,唯利是圖的社會風氣已使人民喪失判斷是非的能力和做人的基本準則。王翠翹為救父兄竟被迫賣身于當值公差。官府的辦事行徑亦令人瞠目,如“姑娘你果有這孝心,我自當替你方便。但此事到官,是定然要殺的。除非一兩日內得三百銀子,送捕盜官一百,看一百買了賊人,不要牽連你家。這一百把我們弟兄做效勞之資,方做得來”。之后王翠翹發現誤入煙花地自尋短劍,一班地方人等連番使詐,道:“馬秀媽,你著馬不進充作富翁討妾,誆騙良家子女,他不肯接客,你卻千打萬打,生生逼殺人命,這事牽連地方的,卻是你不得放”。急的馬秀媽大說好話、急急救人。方后大家見他人已救活,銀子是落得的,便接口道:“秀媽,你卻是要曉得我們的情,今日若報一報官,你多得二三十兩銀子用,我們這樣替你省事,都因你做人好,所以肯如此”。人們之間已沒有了基本的是非準則,為以利益馬首是瞻,更別說伸張正義。馬秀媽明知罪過,“那叫他將一個良家孝女討來為娼”,卻并未有任何要改過的跡象,明里暗里坑害良家婦女,最終設計使王翠翹落入圈套。這樣赤裸裸的犯罪,已沒有基本的道德倫理可言。
其次,青心才人所刻畫的王翠翹形象并不是簡單的悲劇才女形象,或者說,其并不能完全稱作是弱者的悲劇。作者以遇徐海得救為線,前面敘述王翠翹的悲劇淪落,似乎是一個無依無靠女子的沉淪史,自如其自言“關山迢遞路漫漫,浪跡萍蹤不忍言”,但之后一旦有機會便憑借他人力量來復仇,而且其制裁的手段也相當惡劣狠毒,甚至于宦氏、薄媽有過之而無不及。如“刀斧手應了一聲,將薄婆割下頭來;薄幸一條草席卷起,如束薪一樣,用繩索捆緊。兩人拿定,一人舉刀,從腳上直到頭,割做百余段。鮮鮮活活的一個人,立時變做一塊肉泥,看者驚得半死”,其緣由為“薄婆陷人入井,薄幸賣良為娼”,此其一也。“將宦鷹、宦犬找下,須臾之間,血淋淋兩顆人頭獻上”,此其二也。“將秀媽用柏油灌起,頭向地,腳朝天,倒點天燈,以還當日之愿。馬不進四肢用棚子棚開,挑破皮膚,盡抽其筋,令他支節肢肢分裂,以應彼誓。再用松香煎麻皮一鍋,大火融化,旁用大缸注水,將楚卿凈剝衣裳,一人滾松香潑其身上,一人即以冷水澆之,候冷定帶進來。……夫人下令,抽馬不進筋,尸解其體。……將尖刀在馬不進總筋脈出割開皮膚,用鉤子鉤者筋頭,著力扯去,馬不進即時疼死。”此等酷刑,尚未盡舉,且說一二便可知其悲慘之狀,使人不可直視。王翠翹借草寇之力大肆屠殺、極盡嚴刑,其毒辣手段也是令人側目。若僅僅用王翠翹“有仇必報,有恩必還,恩怨分明”的個性來闡釋,似乎還遠遠不夠。這種血腥的復仇方式,雖讓惡人遭報,大快人心,但均只為一解私人恩怨、圖個人痛快,與唯利是圖而不擇手段之人有何區別,而且實在只是人民內部相互殺戮罷了。徐海本就是草寇,所及之處燒殺搶掠、百姓生靈涂炭,本非正道所為,王翠翹借他之力復仇,又豈無小人得逞之嫌。因此青心才人在刻畫王翠翹正面形象的同時,亦批判了這種以其個人的血腥復仇方式來反抗社會邪惡的作法,雖然能夠體現其對社會惡勢力切骨的憎恨,但這種狹隘的復仇法實非作者所認同的。
再次,如薄姓、宦氏、馬秀媽等,雖是作者正面刻畫的惡人形象而無疑是其批判對象,但在他們身上又無不包含作者的同情之心。他們一方面唯利是圖、陰險狡詐,而另一方面又何嘗不是時代的犧牲品。王翠翹落難之時,盡受他們摧殘折磨,從中體現的只是他們諸多的人性私欲和人格缺陷。如翠翹初次落娼家,性剛烈寧死不辱,“望喉一剃刀,撲身倒地”。在眾民慫恿下,“這賤媽兒真個慌了”,至救至“翠翹長吁一口氣”,秀媽方道:“謝天謝地,有生氣了”,又吩咐道“快拿些熱湯水來灌”,又去請了一個神效刀瘡藥的先生,替他滲上金瘡藥,用雞皮貼上,絹幅包住。又移了“凝碧樓”上居住,好生安歇了數多日。至王翠翹第二次落入娼家,客媽直言“兒子好眼睛,我不難為你,你須用心替我做生意”,便是“一下也不打他,一句也不罵他”。作者在此有一系列的刻畫和描寫,都體現了到底是底層人民,怕吃人命官司的心理,其與官府和草寇明晃晃的草菅人命的行為相比,只能算是人性的缺失,倒不算是罪不可恕,作者在其批判中飽含著同情。與其說他們是一群被正面批判的形象,不如說他們只是作者塑造的一群典型的時代人物。
此外,徐明山等一干人也并非代表正義,亦是作者所反對和鞭撻的對象。其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的行徑,已是作者所正面批判的,雖安排了徐明山義救王翠翹并為其復仇的情節,似乎是作者要褒揚的正面人物,但其后假招安真戰死的結局安排,足見青心才人雖大膽揭露社會弊端,但亦堅決否定地方起兵造反的態度,并表現出對事發者定嚴懲不殆的決心。
5救世思想
作者講述王翠翹命運遭際的同時,將主人公放在社會大背景下刻畫,以揭露大量社會問題。此舉既可看作是青心才人區別與傳統才子佳人模式的創新之處,又可看作是其真正的靈魂所在。本著一顆救世為民之心,青心才人揭露和批判社會實是有意也是無心。自古文人向善以筆墨寫生活,以四兩撥千斤之態反觀社會,無論百態人生還是繁雜的社會問題,都能在他們筆下如虎添翼、栩栩如生。作者自詡“才人”,當有文人的熱切和敏銳之心,捕捉社會問題和真相,當是必備之責,此為“有意”。明朝末年社會問題叢生,階級矛盾嚴重,官場腐朽黑暗,買賣婦女猖獗,下層民眾實是輾轉在水深火熱之中。作為社會的洞察者,亦必有對生活長期的切身體驗,這些都決定他們不得不有感而發,絕不能熟視無睹。為形勢所逼,此為“無心”。然不管是“有意”還是“無心”,都體現著作者的一顆熱切的救世之心。
作者在作品中頌揚孝心是毋庸置疑的。王翠翹命運之轉折點便是為救父兄而被迫賣身于人,因此才開始了她坎坷湖海的命運。作者在對王員外一家人的刻畫上體現了血濃于水的親情,這與當時社會上人情淡薄、唯利是圖的現象形成鮮明對比,盡顯溫情的一面。作品圍繞著報恩與救贖,彰顯了百善之首的孝心和主人公有勇有為的個性,為社會樹立正確的精神榜樣,足顯作者力圖挽救逐漸萎靡的社會風氣的意圖。
除了在精神上表現出作者的救世之心,在政治措施上亦見其心意。作者在否定王翠翹個人復仇方法的同時,指出了自己解決問題的途徑,即依靠軍官和朝廷的力量平息草寇、整頓社會,對當朝為政者寄予了殷殷希望。可以說,青心才人對官府的描寫并非都是正面的,亦有不少盡顯官府的懦弱和丑態,不乏諷刺和貶責之情。但對于解救人民、解救社會之任,在作者看來,最后的期望和寄托者仍在最高統治者。雖就當今眼光看,其所寄希望的對象仍是封建腐朽,但作為時代知識分子大膽為民請命,并提出解決辦法的行為,應得到十足肯定和贊揚。
參考文獻:
1.著作
古代文獻著作:
[1]青心才人(明)編次.金云翹傳·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2]青心才人.金云翹傳.遼寧:春風文藝出版社,1983年.
近現代著作:
[1]春風文藝出版社編輯.明清小說論叢.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1987年.
[2]江蘇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明清小說研究,第5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7年.
[3]任明華.才子佳人小說研究.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2年.
[4]徐志平.明清小說敘事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4年.
[5]劉云春.歷史敘事傳統語境下的中國古典小說審美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6]弗蘭克·克默德[英],劉建華譯.結尾的意義——虛構理論研究.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
[7]馬振方.在歷史與虛構之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2.論文
單篇研究論文:
[1]李新燦.才子佳人小說研究綜述,云南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
[2]董文成.論<金云翹傳>對<紅樓夢>藝術創新的多重影響(上).紅樓夢學刊,1999年第3輯.
[3]董文成.論<金云翹傳>對<紅樓夢>藝術創新的多重影響(下).紅樓夢學刊,1999年第4輯.
碩博學位論文:
[1]邱江寧.才子佳人小說研究——從陌生化角度探討其興盛衰落的原因.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
[2]劉瑜.詩與清初才子佳人小說研究.河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3]陳爽.明清文人王翠翹的敘說.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4]袁超群.<金云翹傳>研究.華東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中圖分類號:I207.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04-0197-04
作者簡介:鄧瑩瑩(1991-),女,漢,湖北廣水市人,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在讀),專業: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方向:宋元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