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璐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文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0)
?
淺論郭熙《林泉高致》山水畫藝術風格的成因
陶璐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文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0)
摘要:中國的山水畫發展源遠流長,從畫中折射出來的不僅是一個時期的文化發展風貌,還最大化的體現了人們的思想文化發展軌跡,山水畫始于魏晉南北朝獨立于隋至北宋而趨于成熟,成為中國畫的重要畫科。從他出現的那一刻起就引起了廣大文人墨客的關注和喜愛。郭熙《林泉高致》是一部重要的山水畫論著,對北宋及后世山水畫創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書中闡述的關于山水畫的論點及其藝術風格的成因是值得我們去品味和研究的。
關鍵詞:山水畫;林泉高致;藝術風格
1創作背景
我國的山水畫藝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時期,現在我們在新石器時代馬家坡文化半山類型的彩陶圖案中,發現的那些繪有起伏的山川紋、水波紋用筆流暢,描線嫻熟自如的紋樣,帶著強烈的節奏感和美感的律動是早期人類對自然山水的認識和表述。到漢魏時期山水開始萌芽,從那些壁畫中我們可以發現山川景物還只是作為人物的背景畫而存在,只能看到大概的形貌,所畫的山水只是簡單的勾染,畫水也只是簡單的波狀線條代替,樹干和葉子也只是簡單的勾畫,山石比例各異,樹木的造型尚處于萌芽狀態。而隋、唐、五代時期的山水畫是中國古代繪畫全面發展的時期,這個時期繪畫受到了統治階級的重視,繪畫創作活動日益頻繁,為藝術家的交流和切磋提供了條件,不同題材和種類的繪畫開始出現,山水畫作為繪畫類型為許多畫家所鐘愛。
從隋朝開始,如畫家展子虔的《游春圖》就是作為獨立山水畫出現于現在而言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唐代的藝術氛圍和政治繁榮,對繪畫藝術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山水畫逐漸成熟起來,畫家們也形成自己的風格和流派,如以武將李思訓、李昭道為代表的“青山綠水”;以文人士大夫王維為代表的“水墨山水”。到了宋朝時期,尤其北宋山水畫空前繁榮,北宋初期出現了一大批水墨畫、山水畫的杰出人物如:齊魯畫派李成、關陜畫派范寬以及荊浩、關同、董源、巨然。北宋中期,以郭熙為代表的畫家所畫山水畫多精湛、造景意深。樹木線條靈活多變富有情趣。中國的水墨山水畫,由于北宋文人畫家的努力,進行了新的嘗試,由以往的重寫實、客觀的顯現山川景物逐漸演變為重寫意,靈活變換強調表現藝術家的主觀感受發展,從而創造出新穎的自然風貌。
2郭熙山水畫的藝術風格及成因
2.1郭熙藝術風格呈現
優秀的藝術作品所展現出的藝術魅力除了與作者的內在功底有關之外很大程度上和作者本身所知所感密切相關。郭熙,字淳夫,河陽溫縣(今河南省溫縣岳村鄉西郭作村)人,后人稱郭河陽,官至翰林待詔直長,是北宋中期的著名山水畫家和畫論家。有關郭熙生平的史料記載較少,但從其作品中我們可以略做分析。郭熙本是布衣,后以畫聞名游走于士大夫之間。其傳記散見于《圖畫見聞志》、《宣和畫譜》、《圖繪寶鑒》、《揮塵錄》、《墨莊漫錄》等。這些記載常過于簡略,且多有重復。所幸的是,在郭熙的畫論著作《林泉高致》中所附的《郭思序》、《許光凝后序》、《畫記》比較翔實的記載了郭熙的生平身世和在畫院所獲寵遇,為我們對郭熙藝術思想的了解提供了依據。神宗時期是郭熙創作的高峰。其名作《早春圖》、《關山春雪圖》《窠石平遠圖》都作于這一時期。
五代兩宋時期不僅山水畫創作空前鼎盛,理論總結也頗為豐富。郭熙的《林泉高致》提出山水畫創作:“三遠”、“四時”。“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顛,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高遠之色清明,深遠之色重晦,平遠之色有明有晦;高遠之勢突兀,深遠之意重疊,平遠之意沖融而縹縹緲緲。其人物之在三遠也,高遠者明瞭,深遠者細碎,平遠者沖澹。明瞭者不短,細碎者不長,沖澹者不大,此三遠也。”四時:“真山水之煙嵐,四時不同,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其中郭熙的“蟹爪樹”、“卷云皴”代表作中的構圖、意境、筆墨為我們解讀繪畫理論在山水畫創作中具有指導意義。首先,書中闡發的一些觀點,如“快人意”、“三遠”、“四可”、“林泉之心”等,開創了一種新的審美境界和創作標準。其次,他在作品中充分的融入了自我情感,如《山水訓》中“真山水之煙嵐,四時不同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山川河流本無情,是畫家給了自然山水生命讓其自由的在山川中任意的遨游開懷大笑、梳妝打扮,其實這何嘗不是畫家在作畫時的心境呢。南朝宗炳在其《畫山水序》中寫道:“萬趣融其神思,余復何為哉?暢神而已,神之所暢,孰有先焉!”[1]可見郭熙也是認同的,人性論思想在他的山水畫中得以體現,并且從某種角度闡述了人性恰恰是人與山水審美關系的聯結點。我想正是有了這樣的“暢然”心境作者才能將自我融入自然景色當中,行云流水的畫出好的作品。
2.2藝術風格產生原因
郭熙畫樹最有特色,后人云:“郭熙、唐棣之樹,文與可之竹,溫日觀之葡萄,皆之草法中來,此畫與書通者也。”王世貞《文苑卮言》)[2]這說明郭熙畫樹木的確與眾不同。而五代、北宋時期山水畫家多愛畫的是寒木枯枝,如:李成的《讀窠碑石圖》”巨然有《秋山問道圖》、《萬壑松風圖》等;可見郭熙受前代影響很深。除此,郭熙所處的生活環境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郭熙家鄉河南溫縣一代,多有棗樹,槐樹等,冬季氣候原因樹枝掉落,干體窠露,這也是其善做寒林的原因之一。郭熙生活于太行上附近,多看遍崇山峻嶺,所以其作品呈現給我們的多是北方氣勢磅礴的山體。除此,郭熙的全景式山水布局也是沿襲了前人的繪畫風格,從而提出了“三遠”理論發展了全景式圖式。雖然是繼承和發展但郭熙的獨特作畫風格還是獨樹一幟的。《宣和畫譜》中有云“稍稍去李成之法,布置愈造妙處。然后多所自得。捻發胸臆,則于高堂素壁,放手作長松巨木、回溪斷崖、巖帕嘎絕、峰巒秀起、云煙變幻噸靄之間,千態萬狀”,[3]可見其獨特。除此,郭熙對藝術的修養也十分的重視,我們看到其自身的成就就與其良好修養息息相關,郭熙懂得從自然山水中取經,即便是取他人所長仍不忘本心,不被他人的風格所左右,實在是難能可貴。可見郭熙作山水畫是主觀自我和客觀世界親密感知之后的產物,其中與自然山水,時代背景,自我修養密不可分。
3對后世產生的影響
郭熙的山水畫論《林泉高致》是一部極具藝術理論價值的佳作。融合了六朝以來山水畫創作經驗和美學思想,是郭熙一生繪畫思想的結晶,對北宋之后的中國山水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到了元明清時期山水畫已逐漸發展成為主流。《林泉高致》為多種叢書收錄,因而大多收錄的篇目各異,較為完整的版本是北京圖書館藏抄本和《四庫全書》本。該書是作者對山水畫的切身體會之作,怪古雜樹,四時朝暮之變,無不細細辨析,深切周至,對中國畫論研究貢獻很大。其一:作者強調了繪畫是一種有所作為的述作,強調了畫家本身對繪畫的態度,并提出反對輕率對之。其二:對繪畫之人本身的要求,加強其自身的修養,對于自身所描繪的必需是自我實踐過的,強調取材的真實性。其三:提出了“三遠論”及繪畫“八法”對后代的畫家具有很強的借鑒作用。其四:對山水畫的意境做出了表達,認為山水意境是一種人對臨泉之樂所向往的意境,使人在享受臨泉之樂中獲得一種審美之樂,從而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林泉高致》可謂是郭熙一生山水畫創作的經驗總結之論,對我國山水畫的創作和發展意義深遠,尤其對山水審美觀、山水畫的取材原則有著實踐和指導意義。中國古人對山水就有一種莫名的喜愛,“性本愛丘山”不僅僅是一種對美的喜愛,更是一種自我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和熱愛。《林泉高致》文學和美學思想兼具,更是站在一種對人性、人情的高度,從人自身的審美需求出發來闡述了自己對山水畫之創作根源的看法。
參考文獻:
[1]宗炳[南北朝宋].畫山水序.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年版,第584頁.
[2]郭熙(宋)著,周遠斌點校篆注.林泉高致.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8.
[3]俞劍華注譯.宣和畫譜.南京;江蘇美術出版史,2007.7.
中圖分類號:I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04-0276-02
作者簡介:陶璐,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文學院,2014級藝術學理論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