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雄++羅正超++譚家佘++楊博++葉光福++楊亞東++林仰東



摘要 目的:探討低分子肝素鈉對膿毒癥患者血液流變與凝血指標的影響。方法:回顧性研究分析我院ICU膿毒癥患者6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低分子肝素鈉,比較臨床療效、血液流變與凝血指標的差異。結果:治療前,兩組患者APACHEⅡ評分、CRP、WBC、血液流變指標與凝血指標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全部患者APACHEⅡ評分、CRP、WBC、血液流變指標、D-dimer、PT與APTT水平均明顯低于治療前,且觀蔡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全部患者PLT、FIB水平明顯高于治療前,且觀蔡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藥物不良反應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低分子肝素鈉治療膿毒癥患者的臨床療效顯著,有助于改善血液流變性,并糾正凝血活化與凝血功能紊亂。
關鍵詞 低分子肝素鈉 膿毒癥 血液流變 凝血指標中圖分類號:R973.2;R515.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1533(2016)01-0036-03
膿毒癥是指感染導致的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ystemic inflanun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 隨著病情的加重,最終形成多器官功能障礙。膿毒癥的病理機制豐要由血液高凝狀態、免疫功能紊亂與炎性反應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雖然膿毒癥經重癥監護室(intensive care umt,ICU)積極搶救,但由于各種病因導致死亡的發牛率高達45%左右。其中凝血功能障礙貫穿膿毒癥的病理牛理的全過程,是病情發牛、發展與轉歸的重要病因。抗凝藥物有助于改善膿毒癥機體微循環,對改善膿毒癥患者的預后發揮積極的干預作用。本研究探討低分子肝素鈉(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sodium,LMWHs)對膿毒癥患者血液流變與凝血指標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研究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月期間我院ICU膿毒癥患者6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30例,男19例,女II例,年齡19-72歲,平均年齡(48.01±5.21)歲,氧合指數(PaO2/FIO2):(82.56±8.01)mmHg,急性生理學與慢性健康評估(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 II(22.96±3 .24)分,疾病類型:肺部感染20例,泌尿系統感染5例,膽道感染2例,胰腺炎2例,肝膿腫l例;對照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20-73歲,平均年齡(48.04±5.19)歲,氧合指數(82.49±8.15)mmHg,APACHE lI(22.97±3.26)分,疾病類型:肺部感染19例,泌尿系統感染6例,膽道感染l例,胰腺炎2例,肝膿腫2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氧合指數、APACHE II評分與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間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全部患者均符合《2008年嚴重膿毒癥與膿毒癥休克治療指南》中關于膿毒癥的診斷標準:具有明確感染史,合并SIRS,即體溫T>38℃或<36℃,心率(heart rate,HR)>90次/min,呼吸頻率(respiratoryrate,RR)>20次/min,動脈二氧化碳分壓(artery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PaCO2)<32mmHg,外周血白細胞計數(white blood cell,WBC)>12x109/L或WBC<4x109/L或未成熟細胞>10%。
2)排除標準外周血血小板計數(platelet,PLT)<30x109/L,凝血功能異常,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IB)<50mg/dl,器官移植術,支架介入術與抗凝治療史,妊娠哺乳期婦女,合并嚴重肝腎功能衰竭、血管畸形、腦動脈瘤、腦外傷、消化道出血、血液系統疾病與精神性疾病等患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早期抗感染,擴容,護胃抑酸,糾正酸堿平衡紊亂,水電解質平衡紊亂與對癥支持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LMWHs(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428,規格:4ml/5000IU)5000IU,皮下注射,2次/d,療程7d。
1.4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PACHE lI評分、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與WBC水平的差異。
2)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聚集指數、紅絀胞剛性指數、紅細胞比容等血液流變學指標的差異。
3)凝血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LT、FIB、D-二聚體(D-dimer)、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thromboplastin time,APTT)等凝血指標的差異。
1.5 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兩組間的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兩組間的計數資料采用x?檢驗,P<0.05提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APACHEⅡ評分、CRP與WBC水平的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APACHE lI評分、CRP與WB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全部患者APACHE lI評分、CRP與WBC水平均明顯低于治療前,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觀察組APACHE lI評分、CRP與WBC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的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聚集指數、紅細胞剛性指數、紅細胞比容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全部患者上述指標均明顯低于治療前,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觀察組上述指標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凝血指標的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PLT、FIB、D-dimer、PT、APTT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全部患者PLT、FIB水平明顯高于治療前,D-dimer、PT、APTT水平明顯低于治療前,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觀察組PLT、FIB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D-dimer、PT、APTT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2.4 藥物不良反應
觀察組1例注射部位輕度瘀斑形成,改變注射部位后瘀斑基本消退,對照組無藥物不良反應,兩組患者藥物不良反應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0.001,P>0.05)。
3 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常規治療與LMWHs治療患者APACHE lI評分、CRP、WBC計數、血液流變指標(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聚集指數、紅細胞剛性指數、紅細胞比容)與凝血指標(PLT、FIB、D-dimer、PT、APTT)水平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治療后,全部患者APACHE lI評分、CRP、WBC、血液流變指標、D-dimer、PT與APTT水平均明顯降低,PLT、FIB水平明顯增高,其中聯合LMWHs治療患者上述指標的改善幅度明顯優于常規治療患者。揭示了LMWHs具有明顯改善APACHE II評分,在改善膿毒癥預后狀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其與相關文獻研究報道結果相一致。同時,LMWHs具有顯著降低炎癥因子水平,揭示了LMWHs在抗炎方面具有重要價值,其通過抑制炎癥反應,從而降低全身組織氧自由基損傷的程度,提高疾病的預后狀況。其次,LMWHs有助于降低血液流變性,從而降低血液黏稠度與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高凝狀態。膿毒癥患者全血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聚集指數、紅細胞剛性指數與紅細胞比容均明顯增高,D-dimer、PT、APTT等凝血指標顯著增加,PLT、FIB顯著降低,提示血液呈高凝狀態,導致微血管內血栓形成,通過LMWHs有助于顯著降低血液黏稠度,從而改善血液微循環狀態。LMWHs有助于抑制膿毒癥患者病理性凝血活化,避免病情惡化,且不引起嚴重出血,在膿毒癥患者的抗凝治療中具有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