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雙,楊德松*
(石河子大學農學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除蟲菊素對棉蚜的毒力及田間防效試驗*
賀 雙,楊德松*
(石河子大學農學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為了給除蟲菊素在農業上的推廣應用提供參考建議,本研究通過室內毒力測定及田間藥效試驗,測定了2.5%除蟲菊素乳油對棉蚜的防治效果。室內毒力測定結果顯示:除蟲菊素對棉蚜具有一定的殺蟲活性,但相比于對照藥劑其毒力較低,LD50值為112.12 mg/L。田間防效結果顯示:除蟲菊素對天敵和寄主作物棉花均安全。但如果需要在農業生產上大面積推廣使用,還需要進行更大面積的試驗以及對天敵的安全性進行評價。
除蟲菊素;棉蚜;室內毒力;田間防效
天然除蟲菊素是由除蟲菊花(Pyreyhrum cineriifoliun Trebr)中分離萃取的具有殺蟲效果的活性成分[1],其活性成分由6個化合物組成,包括除蟲菊素I、除蟲菊素II、瓜葉菊素I、瓜葉菊素II、茉酮菊素I、茉酮菊素II組成的[2]。除蟲菊素是目前所有殺蟲劑中毒性最低的產品之一,對哺乳動物毒性極低,即使偶然吞食也會很快代謝分解[3];除此之外,由于除蟲菊素含有1組結構相近的殺蟲成分,所以對殺蟲有高效廣譜性[4-6];除蟲菊素觸殺作用極強,致死率較高,并且使用濃度較低[7-10]。除蟲菊素在防治衛生害蟲(家蠅、蚊子、蟑螂)方面具有其他殺蟲劑無可替代的優點[11-14],除蟲菊素具有作用迅速、擊倒性快的極強殺蟲效果[15]。龍麗萍等用含有1.5%的除蟲菊素防治溫室內的蔬菜蚜蟲的防效為73.12%~89.21%,施藥后3 d的防效為76.69%~91.85%,施藥后7 d的防效為72.90%~91.33%,對蚜蟲有很好的防治效果[16]。王慶森等將除蟲菊素噴施在茶葉上防除薊馬,藥后7 d對有機茶園茶蚜和茶黃薊馬的防效分別為88.44%和69.58%[17]。新疆是中國最大的棉花種植區,目前有關除蟲菊素對棉花害蟲的防治報道較少[18]。因此,我們進行了2.5%除蟲菊素乳油防治棉蚜的室內毒力及田間藥效試驗,以便為除蟲菊素在農業上的推廣應用奠定基礎。
1.1 室內毒力測定
1.1.1 試驗材料與藥劑
選取整齊一致的無翅成蚜為標準試蟲供生物測定。棉蚜由石河子大學農學院昆蟲實驗室提供,棉蚜種群是在室內經過2年的連續無毒飼養,期間從未接觸過任何化學農藥。飼養和試驗后的繼續培養是在溫度25±1℃,相對濕度60%±10%,光周期L∶D=14∶10的光照培養箱中進行。

表1 供試藥劑及提供單位
1.1.2 室內毒力測定方法及數據處理
毒力測定采用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推薦的葉片浸漬法并加以改進。將帶有棉蚜的棉花葉片浸入不同濃度的藥液中浸漬10 s,取出后晾干,反面朝上放置在培養皿中,在室溫(23~28℃)下,24 h后檢查死蚜數,用毛筆撥動蟲體,試蟲不動視為死亡。若未用藥處理(對照處理)棉蚜死亡率<20%為有效測定,若棉蚜死亡率>20%,則此次試驗處理作廢。每種藥劑設置5個濃度處理,以丙酮為對照,每個濃度處理20頭,5個重復。運用DPS軟件求出毒力回歸方程(Y=A+BX),LC50及LC99值。利用DPS進行數據處理,求不同藥劑的毒力回歸曲線,求出LC50及其95%置信限。
1.2 除蟲菊素的田間藥效試驗
1.2.1 供試對象與試驗地
試驗對象為棉蚜,種植的棉花品種為新陸早45號,由石河子市農資店所購,試驗地點在石河子大學農學院實驗站,棉花種植采用為膜下滴灌。
1.2.2 試驗方法
2014-2015年6~8月,依據農藥田間試驗準則(GB/T 17980.13-2000)進行,每個小區面積為30 m2,重復3次,每小區選取5點取樣,每個樣點固定2株,每株固定上部有蚜葉片2片。試驗在棉蚜發生期進行,施藥1次,采用徐州藍天電動噴霧廠生產的型號6-FM-8電動噴霧器進行處理,保證藥液覆蓋到整個棉花葉片背面。施藥前調查棉蚜的蟲口基數,分別在施藥后1 d、3 d、7 d和15 d調查固定葉片上的棉蚜的存活數。藥效計算方法如下:
死亡率(%)=(施藥前蟲口基數-施藥后殘存蟲數)/施藥前蟲口基數×100 (1)
防治效果(%)=(處理區蟲口減退率-對照區蟲口減率)/(1-空白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00(2)
采用SPSS軟件進行試驗數據處理,采用鄧肯式新復極差法對各處理的死亡率、防效進行差異性分析。
2.1 不同藥劑對棉蚜的毒力

表2 5種藥劑對棉蚜的室內毒力
室內生物測定結果表明,除蟲菊素對棉蚜的致死中量(LD50)為112.12 mg/L,遠高于其他4種化學藥劑,吡蚜酮LD50值為0.65 mg/L、吡蟲啉LD50值為0.18 mg/L、噻蟲嗪LD50值為0.23 mg/L、啶蟲脒LD50值為0.56 mg/L(見表2)。
2.2 不同藥劑的田間防效
施藥后1 d,供試藥劑除蟲菊素的各處理棉蚜死亡率在54.56%~66.75%,顯著低于其他3種化學藥劑(吡蟲啉、啶蟲脒、噻蟲嗪)72.43%~74.87%的防效。藥后3 d,除蟲菊素6 g/L的處理防效最高,達到67.34%,與其它濃度處理間未表現出顯著性差異;藥后7 d,除蟲菊素各濃度處理的棉蚜死亡率和防效均比3 d降低,處理間無顯著性差異,與對照的化學藥劑相比棉蚜死亡率和防效均顯著較低。藥后15 d,除蟲菊素的各濃度處理的防效均低于60%(45.50%~56.78%),顯著低于別的化學藥劑對棉蚜的防效(92.30%~96.00%)(見表3)。

表3 不同藥劑對棉蚜的田間藥效
(1)由室內毒力測定的試驗結果可以得出,除蟲菊素有對棉蚜具有一定的殺蟲活性,LD50值為112.12 mg/L,遠高于對照藥劑吡蟲啉、噻蟲嗪、啶蟲脒。(2)田間藥效試驗結果表明,除蟲菊素對棉蚜的防治效果不是很好,施藥后1d,各處理的蟲口死亡率低于70%,低于對照的化學藥劑,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防治效果下降的趨勢,例如施藥后15 d,防治效果不到60%,說明除蟲菊素的持效性沒有吡蟲啉等化學藥劑的持效性好,這一試驗結果與植物源農藥辣椒堿與茶皂素的對棉蚜的試驗結果一致[19]。(3)在田間試驗期間,由于棉田的天敵蟲口數量較少,不能達到試驗要求,因此試驗結果中沒有體現到除蟲菊素對天敵的影響,僅在調查中做了記錄,觀察到與對照小區進行了比較,天敵數量趨于一致。田間試驗期間,除蟲菊素各濃度處理對棉花生長無明顯影響,沒有出現藥害現象,說明除蟲菊素對棉花來說是較安全的藥劑。本試驗是除蟲菊素的田間小區試驗,如果需要在農業生產上大面積推廣使用,還需要進行更大面積的試驗以及需要對天敵的安全性進行評價。本試驗中的植物源農藥除蟲菊素雖然是眾所周知的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只針對棉蚜進行相關的試驗,有一定的殺蚜效果,但是殺蟲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需要對除蟲菊素的劑型加工、助劑選擇等方面進行研究,尋找能發揮該制劑最佳效果的最佳條件。
[1]陳壽宏.微波協助萃取技術應用于提取天然除蟲菊素的工藝研究[J].農藥科學與管理,2003,24(9):31-33.
[2]Niu Z,Wang Q,Liu X,et al.Method for extracting natural pyrethrin utilizing ammonium biphosphate:CN,CN 102349546 B [P].2013.
[3]王耀生,閆秀琴.天然除蟲菊的研究與應用[C].全國植保信息交流暨農藥械交易會論文集,2003.
[4]黃修柱.天然除蟲菊素母藥中主要成分質譜分析研究[J].農藥科學與管理,2004,25(4):6-9.
[5]紀文.高效、低毒、廣譜、代替滴滴涕的新殺蟲劑芐氯菊酯——兼談除蟲菊酯的新進展[J].農藥,1976(2):25-28.
[6]穆艷玲.介紹兩款植物源殺蟲劑[J].農業知識:鄉村季風,2014(11):34-36.
[7]袁宗英,徐來祥,劉愛娜,等.3種劑型的除蟲菊素制劑對小菜蛾的毒力差異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6(12):61-64.
[8]田夢,陳凱歌,曾鑫年.除蟲菊素對橘小實蠅成蟲的觸殺和擊倒作用[C].公共植保與綠色防控,2010.
[9]王尚位,殷關麟,楊忠,等.天然除蟲菊素殺螺效果實驗觀察[J].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2005,17(3):225-226.
[10]李泳.植物源殺蟲劑對儲糧害蟲米象生物活性的初步研究[D].中國農業科學院,2013.
[11]蔡文鳳,吳鶴松,董興齊,等.天然除蟲菊素對印鼠客蚤殺滅效果研究[J].中華衛生殺蟲藥械,2006,12(5):349-351.
[12]范潔茹.天然除蟲菊素特性及技術開發研究[C].全國植保信息交流暨農藥械交流會,2004.
[13]范華鋒,盧正秋,徐承龍.天然除蟲菊素殺蟲氣霧劑對淡色庫蚊、家蠅及蟑螂的藥效試驗研究[J].醫學動物防制,2006,22(6):414-415.
[14]盧正秋,徐承龍.天然除蟲菊素殺蟲氣霧劑對蟑螂的藥效研究[J].中華衛生殺蟲藥械,2006,12(4):313-314.
[15]張夏亭,聶秋林,高欣.除蟲菊素的殺蟲特性與作用機理[J].農藥科學與管理,2003,24(2):22-23.
[16]龍麗萍,凌炎,周國輝,等.除蟲菊素對蔬菜蚜蟲的防治效果[J].中國瓜菜,2006(4):20-21.
[17]王慶森,劉豐靜,王定鋒,等.幾種生物農藥防治有機茶園茶蚜和茶黃薊馬的效果[J].茶葉科學技術,2011(4):9-12.
[18]王海霞.5%天然除蟲菊素防治棉花棉鈴蟲田間試驗效果[J].新疆農業科技,2011(2):54-55.
[19]李慕春,張靜,古麗克孜·阿日甫,等.辣椒堿與茶皂素對棉蚜的毒力測定及田間藥效試驗 [J].新疆農業科學,2010,47(6):1132-1136.
2016-11-07
石河子大學種植物育種專項 (gxjs2013-yz010;科技支新項目(XBXJ-2012-012)。
*通訊作者:楊德松,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農藥毒理學。E-mail:yds_agr@shz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