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東華
【摘要】 目的 分析探討老年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患者的臨床護理要點和方式。方法 80例老年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患者, 按照數字抽簽法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 每組40例。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 實驗組采取全面護理。在護理結束后對比兩組的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發作次數及持續時間。結果 護理結束后, 實驗組患者的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發作次數和持續時間分別為(4.21±1.15)次和(14.23±1.36)h;對照組分別為(8.42±2.18)次和(20.47±3.64)h, 兩組對比,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給予老年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患者全面有效的臨床護理具有重要的意義, 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 值得推廣應用于臨床中。
【關鍵詞】 無癥狀性心肌缺血;全面護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4.167
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是臨床危害性較大的疾病之一, 該疾病具有隱匿性的特點, 在缺血發作時往往不能被患者感知, 嚴重者甚至會直接誘發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 因此, 給予患者全面有效的臨床護理十分重要[1]。本文為進一步探討老年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患者的臨床護理要點及方式, 特選擇了本院收治的8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采取全面護理的40例患者取得了顯著的護理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80例老年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數字抽簽法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 每組40例。實驗組患者男、女比為22∶18, 年齡48~73歲, 平均年齡(60.32±5.45)歲, 病程2個月~6年, 平均病程(23.73±10.42)個月。對照組患者男、女比為23∶17, 年齡47~75歲, 平均年齡(60.54±5.43)歲, 病程3個月~6年, 平均病程(23.52±10.43)個月。經臨床確診均為冠心病患者。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護理方法
1. 2. 1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 護理人員在醫生的指示下為患者進行藥物注射或者指導患者用藥;對患者的體征情況進行密切監測, 并及時將患者的病情變化反饋給主治醫生;做好常規護理, 定時打掃病房環境, 做好消毒工作, 室內保持通風, 確保溫度及濕度處于最佳狀態。
1. 2. 2 實驗組患者給予全面護理 實驗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 給予患者心理護理、心電監護、健康宣教、飲食護理及體征監測護理。具體如下:①心理護理。及時與患者進行交流和溝通, 為患者講解成功案例, 并普及相關的臨床疾病知識, 以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②健康教育。簡單為患者介紹院內環境, 并告知患者相關的注意事項, 耐心解答患者的相關疑問, 以進一步提高患者的疾病知曉率;③心電監護。對患者的心率、電壓進行持續監護, 患者一旦發生異常情況時, 立即采取相應的措施, 由于無癥狀心肌缺血患者具有睡眠時發作的特點[2], 故在護理過程中給予吸氧護理, 護理時間持續20 min;④體征護理及飲食護理。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 對患者的體征情況進行密切的監測, 常規的監測指標包括血脂、血壓等, 制訂相應的飲食計劃, 確保患者可攝入充分的蛋白質和維生素, 以增加患者的機體免疫能力, 減少疾病的誘發機制[3]。
1. 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發作次數、發作時間, 無癥狀缺血發作次數及發作時間越少, 代表患者的護理效果越好。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護理結束后, 實驗組患者的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發作次數和持續時間分別為(4.21±1.15)次和(14.23±1.36)h;對照組分別為(8.42±2.18)次和(20.47±3.64)h, 兩組對比,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小結
相關的研究資料表明[4], 傳統的護理模式缺乏人性化特點, 在護理過程中不能正確了解患者的內心想法, 并滿足患者的實際需求, 易造成嚴重的護患矛盾, 導致護患關系緊張, 因此, 及時給予創新有效的臨床護理十分的重要[5]。臨床護理路徑具有專業性和全面性的優點, 自臨床應用以來受到了眾多患者及專家的一致好評。
本研究結果表明, 實驗組患者的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發作時間及發作次數均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 給予老年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患者全面有效的臨床護理具有重要的意義, 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 值得推廣應用于臨床中。
參考文獻
[1] 田穎, 邱海葉.老年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患者動態心電圖監測及護理.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4, 49(28):3607-3609.
[2] 張林秀.老年無痛性心肌缺血動態心電圖特點及護理.護理研究, 2011, 25(36):3358.
[3] 牛迪, 王子怡.老年無痛性心肌缺血的臨床特點及其護理要點研究.中國醫藥指南, 2013, 11(31):219.
[4] 杜文輝.老年無癥狀心肌缺血患者的臨床護理體會.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5, 6(10):174.
[5] 金蓮.老年冠心病患者加強人性化護理干預對預后影響分析. 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 2014, 8(11):111-112.
[收稿日期:2015-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