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平,電影《中國合伙人》中孟曉俊的原型,在無數年輕人心中,它曾因新東方而在中國教育舞臺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的《圖窮對話錄》、《騎驢找馬》曾為無數學生點亮人生前進路上的明燈。
現在的徐小平是投資界叱咤風云的成功人物,他的履歷相當豐富。中央音樂學院畢業后在北京大學藝術教研室任教,后美國讀音樂學碩士,一直從事藝術工作的他有一天突然華麗轉身,創辦新東方,開展人生咨詢,為更多人傳道授業解惑。一次次創業,直到最后成為天使投資人。
創業路無止盡,徐小平依舊在忙碌。
合伙人比商業模式重要
“創業第一件事是要找合伙人,聯合創始人比你的商業方向更加重要。這一點,一般人理解不了。我在多年的工作、創業、投資的過程中遇到過無窮無盡的經驗智慧。”徐小平說。
徐小平表示,他覺得合伙人很重要真不是因為電影《中國合伙人》。而是在初創時期,企業的合伙人的重要性,其嚴重程度,甚至于超過創業者想做的市場方向。
徐小平講述他曾投了一個電商公司,創始人做互聯網,聯合創始人做供應鏈。這種結合本應是五五的股份,最差也該是八二。但直到這家企業破產后,徐小平才知道聯合創始人只拿了百分之一的股份。徐小平認為這不是合伙人,只是伙計、打工的。所謂的合伙人,是在股權與榮譽上跟他分享。正因如此,在創業的長征路上,合伙人就會跟創始人不離不棄。
總結失敗的企業,絕大部分都有共同的特點,或者是做得非常艱難的企業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的創始人里只有一個老大,沒有老二、老三,沒有占兩位數的合伙人。這是非常慘痛的教訓,幾乎不用論證。對于優秀的創業者找不到優秀的合伙人,徐小平總結了四點原因。
沒有意識。小米的成功,很大程度正是因為雷軍從創業之初就有這個意識,它有7個聯合創始人,后來又并購了一家公司,很驕傲地說是我投資的公司。這就是發展最快的,勢頭最猛的公司,同時他們的合伙人也最多。
沒有胸懷。有的創業者不知道分享的重要,不認為給合伙人股權很必要。如果一個人不懂得分享,不懂得跟人家分享你的責任,那么,也就沒有人會愿意分擔你的責任。
沒有資源。大家都知道創新工場、金山系,有各種各樣的資源。創業的時候,如果身邊都沒有同學、朋友、同事、老鄉成為合伙人的話,這種公司不如不要做了。
沒有魅力。徐小平經常說創業者最重要的是說服力,等同忽悠力。創業者雇的人往往都是大公司的,都是重要人物、合伙人。這樣的人,往往要拋棄高工資、期權,甚至非常多的股票。
投資看面相
徐小平的投資哲學是“判斷人而非判斷模式”。投與不投的標準就是:創業者能否在半小時內讓他激動,或者至少讓他覺得面相不錯。他真真正正地會因為對一個人的欣賞和認可就把數以百萬計的資金奉上;他說相信別人是一種能力,如果你總是疑神疑鬼,誰都是鬼!他給真格定了制度:讓創業者來談項目見面不要超過兩次。他鄙視那種讓別人來好多次而又不投的行為,因為他覺得那樣會傷了年輕人的積極性。
徐小平在其它場合也曾對看人做過解釋,“我投資看面相,但是實際上是看這個人的綜合素質。相由心生,我們是看心靈的,那么看心靈,最終還是看心靈所折射的他的整個印象。”通俗地說就是看人,看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工作能力和影響他人的能力。也可以說是看一個人的學歷、經歷和魅力。“一個創業者的項目有問題是可以修正的,但是人有問題往往很難改變”。
“創業是一個人人生才華的總爆發。她需要一個人綜合能力的展示。這種能力包括他的學識、素養、親和力、影響他人的能力,等等”。
“看人就猶如X光,要能看到凡人看不到的東西。也可以說它需要人生閱歷的雷達才能精準地發現目標”。
“我并不是那么容易被打動。我對人才的標準是世界級的標準。”
“我們會給青年人按優秀程度評分,過及格分,可以投100萬。”
或許這就是傳說中的“徐氏人臉識別”?徐小平還講了一個好多年前去外地旅游時請道士算命的故事,他笑說他的工作“和道士有點像”,都是通過看現在預測未來。X光機也好、雷達也好,都是高科技。不排除有偏差的時候,但總體是可控的。
有人注意到,無論是早期的個人投資,還是后來的真格基金,海歸創業者始終是徐小平和真格團隊的重點選擇。早期曾在新東方做過老師、現在作為熊貓資本創始人的李論這樣分析:徐老師的選人標準其實很有邏輯。第一,這些人大多畢業于中國的名校,說明他們的學習基礎扎實、智商高;第二、從中國去美國留學發展,說明他們有足夠強的能力:第三、放棄美國的生活回中國創業,說明他們有野心;有了這三點等于已經鎖定了一個相對可靠的范圍,而且等于是別人早就幫你篩選過了的。
除了“識人”,徐小平還有個更重要的工作是“幫人”。徐小平的好友,也是他投資的創業者、年初離開萬科創辦優客工場的毛大慶將投資人分為三種:“一種是投完錢就什么都不管了;一種是什么都要管,拼命讓創業者干活;還有一種是拼命幫被投資人干活,創業者需要人、需要資源,都無償幫助。小平屬于第三種,他是真心實意地幫助創業者成功。”
許多人解讀“真格基金”的含義是徐小平投資“動真格的”,但他本人卻修正了這個說法。在成功投資了蘭亭集勢、世紀佳緣和聚美優品之后,徐小平直到2011年才成立真格基金。
“真格”這個詞來源于英文integrity。“把這個詞翻譯成真格,是我對現代漢語的貢獻!”。
王強對“真格”一詞的解釋,把真格文化推到了極致。王強說:“格是一種狀態,‘真格’就是真的狀態!它有誠實、正直、尊重、人格完整的含義”。
可能在徐小平看來,“動真格的”,這說法有點小兒科。他胸中有更偉大的夢想:“讓中國青年人的個人價值實現倍增,十倍提升、百倍提升。”這才是真格的價值和使命。
“做投資是對未來的播種!哪個創業者沒有改變世界的夢想?一個人的沖動對社會產生了價值,就成就了偉大的使命。”
真格基金愿做創業者的鋪路石
徐小平講述他的一次投資經歷。有一位叫陳郢的哈佛商學院學生,他的項目得了“第三名”,但他并沒拿到一萬美元獎金,因為他是倒數第三名。賽后聊天,我對給了他那么低的排名表示抱歉。陳郢說,比起現場上千名觀眾,比起全美幾十萬還沒有啟動創業的留學生,他已經是贏家了。一年后陳郢畢業,作為哈佛頂級榮譽稱號“貝克學者”的獲得者,他可以找到地球上最好的工作,但他沒有去找工作,而是找到了“真格”。他對我說,他想做一個農村電商,讓中國的農民能和城里人一樣享受優質的電商服務和生活質量,實現他從小就樹立的社會理想。盡管我覺得他的模式有問題,但被他的理想主義打動,成為他的一個聯合投資人。
陳郢帶著團隊在江蘇一個農村艱苦地摸索了兩三年。在他遇到困難看上去走不下去的日子里,我經常跟他深聊,甚至為他特別組織過一次創業模式研討會。這個研討會成了今日真格微型商學院真驛站的雛形。創業不易,陳郢的創業更難。但每次跟他交流,他總是給我帶來理想、自信和樂觀的正能量。我對他充滿信心。去年春天,在摸索了三年之后,陳郢告訴我他找到了新方向,再次轉型。聽完他說的模式,我覺得他的機會來了。當時我在紐約,當即打電話給同事,讓她給陳郢追加十幾倍于我們天使額度的投資。今年春天,他得到一家著名互聯網企業的戰略投資,估值幾億人民幣。陳郢的事業還不能說已經成功,公司增長也不算很快,但他在以不懈的努力一步步接近他的理想王國。我特地給陳郢打電話,問他幾年來的創業感受。他說,如果從頭再來,他還會選擇創業。三年下來,他的人生閱歷之豐富,生命體驗之多樣,是就業的人永遠無法想象的。我說,那你就不怕再次經歷艱難和絕望嗎?陳郢哈哈大笑地說,徐老師你不是說過嗎,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呢?
徐小平說,陳郢的創業歷程以及他和真格基金互動的故事,生動地復活了真格基金在2011年秋天所放飛的那個夢想:鼓勵并幫助中國最勇敢、最有理想的青年人,改變他們父輩為他們設計好的名校、名企、名牌、死后進入名人公墓的人生軌跡,鼓勵他們投身到創業創新的偉大事業中,在“可下五洋捉鱉、可上九天攬月”的宏大自信中,放大自己青春的光芒,抒寫自己此生的輝煌。創業維艱,路上布滿溝塹、荊棘,真格基金愿做創業者的鋪路石。作為創業先行者和投資合伙人,我們會在創業者遇到艱難的時刻,大笑著告訴你堅持就是勝利。
“寒冬”季節創業者應苦練“內功”
徐小平作為一位投資人,在他看來投資并不浪漫,風險一直存在。正所謂去從鉛華見本質,投資人投的是能做事的人、能創造價值的人。現在很多人都在說資本寒冬論,但是徐小平不這么認為。他認為只要你認真做事,真正的創造價值,就不存在什么寒冬。徐小平給當下年輕人創業提出了幾點建議。首先,他提醒創業者要踏踏實實辦事,以現金流為王,用企業扎實實干的精神來博得投資人的眼球。
其次,他認為應該給用戶創造價值、給投資人很多倍的回報,這是做生意的本質。“燒投資人的錢,博用戶的心”這種拆了東墻補西墻的方法并不長久。徐小平強調,任何事物有正面也有反面,創業是存在的風險的,因此在創業當中要聽取反面聲音,一定要有剎車。他還說,創業在中國遠遠沒有飽和,依然有無數的可能性,每個年輕人都有可能展現自己的能力。
此外,對于資本遭遇寒冬,徐小平認為與創業者關系不大,他呼吁創業者要苦練“內功”,只要產品好、服務好,生意接近商業的本質,再寒冷的時候也能找到錢。
“泡沫和冬天擠去了華而不實的、虛幻的東西,留下的是堅實的創業者。”徐小平指出,資本的寒冬讓人們重新思考商業的本質,實際上是巨大的好事,它迎來的必將是中國創業環境更加成熟,創業思維更加真實,最終讓創業者們能夠更加有把握地、有信心地、有依據地踏上自己的創業之路。
“最偉大的營銷、最偉大的推廣就是踏踏實實地把產品和服務做好,這是一個最根本的價值觀,跟資本冬天還是夏天沒有什么關系,這是你自己一如既往地做人的一個季節,做人的一種溫度或者是節奏。”徐小平說。
他認為,在寒冬之后,創業者的素質會更加健壯,會給創業者每個人產生一種作為創業家的能力的提升。
責任編輯/星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