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打全面放開二孩兒政策篤篤實實從傳聞落地成真,有關要不要二孩兒生不生二孩兒的話題,隔三差五就會在各種平臺以各種方式冒個泡泡。有夫婦自己百般糾結到底生還是不生的,有雙方老人一方強烈催生一方建議不生的,有家中大孩兒頑強抵制堅決不讓生的。
前幾天,一段視頻在朋友圈廣被轉發。視頻中,一個穿格衫的男孩眼眶泛紅,哽哽咽咽地威脅媽媽:“你們要是敢生……我就敢死……今天我就把話撂這兒了。”更早以前,還有一則新聞,一個13歲的女孩兒以逃學、離家出走、跳樓、割腕等激烈方式反對媽媽生二孩兒,媽媽不得不合淚答應放棄已經幾個月的身孕。
總結一下,但凡大人們主張不生的,大抵都是算的所謂經濟成本賬,房子夠不夠大、存款夠不夠多、收入夠不夠高,好像二孩兒天生就是來消耗家產的;而但凡孩子們拼命不讓生的,大抵都是算的所謂感情分割賬,有了弟弟妹妹,爸媽就該不夠愛我了,家里所有好吃的好玩的就不能都歸我了,甚至將來繼承遺產也要爭要奪要搶了。
把事情搞得這么麻煩,卻還是沒有觸及二孩兒的根本。
我們回憶童年,最快樂的時光,是吃香喝辣嗎?是房子大不大玩具多不多嗎?絕對不是!我們童年的快樂,最大一個部分,是來自兄弟姐妹之間的親密相處,那些打打鬧鬧、哭哭啼啼,那些彼此惦記、相互給予。幼兒園里發的一顆糖,舍不得一個人吃,攥手心里拿回家和弟弟你一口我一口共同分享:放學回家舍不得坐公交,只為省下五分錢,給妹妹買一節甘蔗,并且看著她甜蜜蜜一點點啃完……這樣的情感聯結相攜相伴共同成長,其他任何東西都無法取代!
所以,我以為,論生不生二孩兒,一定不能不提到的,不是經濟上的考量,不是分割愛的擔憂,卻是這樣一個基本的認識——最需要二孩兒的,到底是誰?因為本質上說,二孩兒最重要的意義,不是用于滿足爺爺奶奶兒孫繞膝的愿望,不是為爸爸媽媽有兒子再添個女兒,有女兒再添個兒,湊夠一個好字的完滿。二孩兒降臨家中,是為了與一孩兒做伴,一孩兒二孩兒手足情長快樂又健康。
那些“你若敢生我就敢死”的“無畏”又“勇敢”的孩子,其實正是一孩兒獨大慣出的毛病!從這個角度講,越是這樣的家庭,越需要二孩兒趕緊前來,盡早讓一孩兒在生活中懂得規則、懂得分享、懂得付出。
有不少年輕夫婦猶猶豫豫下不了決心生二孩兒,冠冕堂皇的理由是“給不了他(她)最好的,不如不帶他(她)到世上來”。作為父母,養育孩子之前仔細考慮自己所能給予孩子的,貌似一種責任心的體現,應該是極好的。只是,如果考慮的不是孩子最需要什么,卻是你自己最想給孩子什么,那根本上就是跑偏了。
其實,什么是最好的呢?這可真不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是有心理學、社會學研究結論的。那些花錢買到的大人眼里所謂最好的東西,對小孩子而言,其實一點都不重要。孩子的需求原本非常簡單,是大人們想得太多太復雜。溫飽之外,一個小孩兒最需要的,不過是父母的用心陪伴,手足的情深誼長。
責任編輯/張元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