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幾天,北京正處于霧霾的紅色預警中,滿街的人們都帶著白色的口罩。這段時間,國內外都在關注中國經濟發展速度,議論7%左右速度是不是有點低,經濟的下行壓力有點大。
把這二者聯系起來,我們可以看出這樣一個事實:霧霾已經給人們強烈的提醒,中國經濟不能單純考慮速度指標,環境指標必須同步考慮;中國經濟不能沿襲傳統粗放、高能耗模式,走科技、節能、環保的轉型之路刻不容緩!
用全球眼光和歷史眼光看,我們不要說7%左右比較低,這個速度已經是大的經濟體中最高指標,而且我國一年新增經濟總量超過了許多國家的經濟總量;不要渴望保持過去兩位數經濟增長,在經濟總量達到一定規模后,繼續以過去那樣的高速前行,是不符合經濟規律的;不要羨慕過去高增長的光鮮數字,這背后資源、環境過度透支的壓力已經演變成出今天霧霾的苦楚。
應當說,我們過去在沒有解決溫飽之前,餓著肚子的人,怎么可能讓他大談環境保護?我們過去處處落后,沒有一定發展速度如何改變落后挨打的困境。所以,一段時間以來,單純追求高速度,大干快上,追求“濃縮人生的精華”,是那個時代我們不得不作出的階段性選擇。然而,如今我國已經進入整體小康社會,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再簡單考慮速度、總量,而不考慮質量、結構、環境、資源等多種因素,再不考慮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就不可以了,而且過去的模式也行不通了。霧霾已經在向過去發展方式說“不”!
也許,我們應當多角度看待經濟發展速度和人們幸福感的關系。前幾天,朋友告訴我:他在一個地方采訪,當地經濟過去主要是挖煤、煉鋼,現在煤礦停產,鋼廠效益下滑,增長不好。其他地方都搖頭嘆息,然而當地百姓每天生活的沒有壓力,依然有滋有味,安逸滿足。他們覺得空氣變好了,壓力減輕了,每月少拿幾百元,并沒有什么不好。或許這也是一種幸福。
另外一個朋友則告訴我:自己老家的農民兄弟可高興了,因為現在農民老了也能拿到幾百元養老金,雖然不算很多,但是依然感謝國家和政府。朋友感慨地說:雖然現在有錢人感覺賺大錢不容易了,但普通人生活的感覺還蠻好的。
霧霾讓我們看清中國經濟的通往未來之路:中國需要一個符合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發展速度;需要一個考慮資源環境支撐、百姓就業生活,實現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的發展速度:需要一個更加高效集約、經濟產業面向未來的轉型升級發展速度:需要一個各方面都不要有太大壓力,各方面能夠兼顧的可持續發展速度。
如果說,我們過去需要一個較快的趕超型增長速度,是一個歷史階段的必然選擇。那么,我們今后需要一個高質量、兼顧各方面的可持續發展速度,則是中國發展進入新階段的更高要求和必然選擇。
霧霾再次提醒我們,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步伐必須加快,而且堅定不移!
責任編輯/盧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