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 近日,演員陳道明憤怒指出,如今泛娛樂的文化生態、唯票房的劇本創作、純圈錢的文企上市和沒教養的藝人涉毒,深刻反映出當前的“文化失覺”現象和文藝浮躁風。并連發三問:文藝工作者如何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如何推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精品力作?如何提升學養、教養以言為士則、行為世范?陳道明的話甸甸戳中文藝圈的要害,甸甸有殺傷力,更值得整個演藝圈反思和警醒。
魯迅曾說過:“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浮躁的文藝,不可能成為引導國民精神前進的燈火,甚至有可能吹滅那一盞盞燈火,原因就在于有些垃圾文藝污染了整個文藝環境,敗壞了世道人心,產生了劣幣驅逐良幣的反作用。
泛娛樂化正稀釋文藝圈的文化價值
目前,文化界的浮躁癥主要來自幾個方面:一是對金錢和名利的膜拜;二是對成功的焦慮;三是非藝術因素的干預。比如,有些創作者完全以市場思維取代文化思維和審美思維,炮制一些無誠意、無品位、無價值的平庸之作和精神上的“爛尾樓”:有些文化人患上了“成功焦慮癥”,不想著板凳要坐十年冷,卻總盤算著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實現加官晉爵:有些單位在任務、指標等經濟壓力下,盲目追求發行量、收視率、點擊率,將藝術創作者淪為追求數字的奴隸和流水線上的“計件工”。這些藝術之外的因素裹挾著創作者的心靈,使創作無法抵達藝術最本質的核心。
不少文娛人士也談到過浮躁,比如演員張國立坦言:“浮躁,本身就是一道障礙,只有克服,才能更好地向前。”秦海璐說:“文藝創作不能浮躁,下基層不是一日游。作為演員,角色塑造需要充足的時間。”
浮躁體現在哪里?除了下基層一日游,還體現在快餐式創作。導演馮小剛曾透露,現在不少電影編劇拿著煤老板給的一紙提綱,一兩個星期就能寫出一部電影劇本。蘿卜快了不洗泥,過于追求速度,就難以保證品質。東拼西湊,泥沙俱下,哪有精品可言?
浮躁,體現在盲目跟風。今天,這種類型的電視劇火了,接下來便扎堆開發這種類型的電視劇;明天,那部影片火了,同類型的影片很快就雨后春筍般冒出來。比如鄭曉龍導演的《甄嬛傳》曾經熒屏大火,類似題材的電視劇就井噴,以至于鄭曉龍提醒“這不是一個健康的發展,不要盲目跟風。”
浮躁,還體現在舍本逐末,忘了本職工作。近年來出現了一種“毯星”,備受質疑。從名氣營銷看,這種做法并無不可,但有本末倒置之嫌,以至于有業內人士建言,一些演員經常走紅毯但卻忽視自己的本職工作和基本功,沒有好作品卻經常走紅毯,難道不覺得你的臉和紅毯一樣紅嗎?
文藝界的浮躁絕非僅這幾種,還體現在方方面面。窺一斑而知全豹,也正因過于浮躁,文藝創作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存在不少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存在著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問題。胡編亂寫、粗制濫造、牽強附會,怎能避免“文化垃圾”?脫離大眾、脫離現實,能不迷失?為人民服務變成了為人民幣服務,能有精品?
文藝圈為何出現“文化失覺”現象?
當市場經濟深入我們的生活,藝術的市場化也在加深——藝術市場的存在,并無“原罪”可責,但是,作為特殊的精神產品,藝術并非完全意義上的商品市場。市場是為藝術而服務,也就是說,藝術并不能完全成為商品化的產物,而只能是藝術的自然附帶價值、衍生價值。因此,藝術與市場要保持一定的界線與距離,不能讓藝術完全充滿了銅臭味,成了商品的附庸。若如此,藝術就會低下高貴的頭顱,就會將通俗變庸俗、把欲望當希望,從而脫離了藝術的本質審美意義,對藝術追求的淺嘗輒止,進而會滑入輕浮的層面,藝術的浮躁風氣,就會蕩起于水面之上。
藝術浮躁的本質原因,主要是一些藝術工作者在市場化中迷失了方向,把藝術當作求名獲利的工具,從而讓藝術創作偏離了方向。為求名,就會“功夫在詩外”——在評獎中拉關系、走后門:甚至不少人自費出書,卻不管有沒有讀者:有的人將作品花在過度的推銷、宣傳上,用在簽售上的時間比創作時間還多;有的人機械式、重復化寫作,還有的甚至出現抄襲現象……如此等等,都是文藝工作者心態浮躁的表現。
當心態浮躁,就不愿沉入藝術之河,藝術創作中缺乏深思熟慮,思想漂浮、精神游離,造成作品立意不深、意趣不雅、境界不高。表現于藝術活動中,就難以沉入生活底層,深入生活,往往會成為一句空話,偶爾的所謂“采風”,大多變成了“一日游”。這樣的藝術創作態度和作風,當然不可能挖掘到生活中深埋的藝術寶藏。
藝術的浮躁,其問題的根子,主要是在對藝術的方向把握上出了問題。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只有寫人民、為人民,才會有真正的讀者,才能成就出藝術佳品、傳世經典。在思想上浮躁,就會出現為藝術而藝術、為商品而藝術的偏離:方向盤打錯了,當然就會歪到河里去。當一個人樹立了為民為國為世立言著說的理想,就既不會將藝術鎖進象牙塔中,也不會總囿于個人卿卿我我的小圈子,進而能走向廣闊的生活天地,親近大地、深入百姓,寫出人民的冷暖感受,道出人民的心聲,展現時代的風貌,啟迪人民的覺悟,營造夢想的空間……
精品佳作需要什么條件支撐?
藝術要攀高峰,必須摒棄浮躁。浮躁意味著懸在表層,與深刻分離,它是嚴謹創作的大敵和敬業精神的腐蝕劑。導致浮躁的原因是距世俗世界太近,離意象世界較遠。尤其是進入互聯網和自媒體時代以來,文藝創作進入了大提速、大躍進時代,有人幾個月能拍攝一部電影,一年能寫幾部長篇小說。速度這個充滿激情的詞匯,如今在某些層面上已轉化為浮躁、喧囂、焦慮、跟風的代名詞。但正如美學家朱光潛所說,藝術家的長處在于能在藝術創作中擺脫實用生活的束縛,把事物擺在某種“距離”之外觀看,藝術所擺脫的是日常繁復錯雜的實用世界,它所獲得的是單純的意象世界。
縱觀文藝發展史,凡是留得住、傳得開的藝術精品都不是快餐文化。我國歷朝歷代的文化精英和大師,無不是一批淡泊名利、耐得住寂寞、潛心鉆研的“苦行僧”。我國文學家錢鐘書撰著《管錐編》時,夫人楊絳為他整理筆記本,整整費了兩天工夫,裝了幾大麻袋。
如此看來,寂寞耕耘、心無旁騖、戒驕戒躁,是文藝精品創作的不二法門。“只有文化,才能讓浮躁的社會和城市寧靜下來”,這句話是對文化事業的褒獎和砥礪。今天的文藝人,仍需要堅持“詩意棲居”的浪漫主義思想和超越世俗的文化理想。同時,社會上也需要提高文藝工作者的待遇,使他們能以十足的藝術定力和精神定力抵御外界的誘惑和干擾,正確對待藝術與市場、耕耘與收獲的關系。
責任編輯/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