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沛
海東市樂都區農業示范園區管委會
樂都區蔬菜穴盤育苗技術要點
文沛
海東市樂都區農業示范園區管委會
穴盤育苗從最初的土塊育苗到后來為了操作簡便,營養缽育苗,再后來穴盤育苗,人們在日常的農事操作中不斷發明和改進農藝,使得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勞動效率,文章從穴盤育苗的優點、穴盤選擇、基質選擇、播種催芽、田間管理等環節進行詳細闡述。
蔬菜 穴盤 育苗
穴盤育苗是現代蔬菜生產中的代表性產物,從最初的土塊育苗到后來為了操作簡便,營養缽育苗,再后來穴盤育苗,人們在日常的農事操作中不斷發明和改進農藝,使得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勞動效率,其主要特點是在一張相同大小孔穴集聚的穴盤中培育可移植的幼苗,每株幼苗的根系生長都被隔離在各個穴孔中,移栽時只要將穴盤幼苗從孔穴中拔出即可,植株的根系一般不會受到損傷,而且培育的蔬菜苗大體一致,利于光、熱、肥、水、空間等吸收和利用。
蔬菜種苗是蔬菜產業發展的基礎性環節,是推廣良種,提高單產和增加效益的重要途徑。樂都農業園區以加快優良蔬菜種苗推廣和帶動農民增收為目標,積極培育蔬菜育苗產業。截止目前,累計投入資金2660萬元,建成總面積18000平方米的連棟智能溫室3座和高標準日光溫室50棟,年育苗能力達1億株,每年可滿足3萬棟日光溫室的種苗需求。
穴盤育苗從2010年開始,逐步在青海省內推廣應用,目前已逐步輻射到甘肅、寧夏等地區。育苗中心生產辣椒、茄子、番茄、黃瓜、甜瓜、黑枸杞等6個種類15個品種的種苗4100萬株,向周邊縣推廣種苗1200萬株,栽培面積4000畝,本區提供種苗2900萬株,栽培面積9300畝,帶動6400戶蔬菜種植戶增收1330萬元,示范帶動效果顯著。蔬菜育苗中心已成為全省規模最大、設施先進和技術成熟的蔬菜育苗基地,是農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現將穴盤育苗技術簡要介紹如下:
1.節約基質
傳統營養缽100苗/平方米,穴盤育苗500~1000苗每棵穴盤苗只需不到50克基質,缽苗500~700克。
2.節省種子
比傳統的撒播育苗相比,穴盤育苗節約蔬菜種子最少在30%以上,且地點不受控制。
3.培育壯苗
提高成苗率和更有效地利用種植空間;減少移植后因根腐造成的損傷;移植后緩苗期縮短,幼苗生長迅速、整齊;幼苗的生長不會因延誤移植而受影響;降低病害傳播的機率。
4.運輸方便
穴盤育苗是以輕基質無土材料做育苗基質,這些育苗基質具有比重輕,保水能力強,根坨不易散等特點,適合長距離運輸。
穴盤的選擇以32穴、40穴、50穴、72穴、105穴、128穴、162穴、200穴、288穴等。但本區最為常用的穴盤為72穴、128穴。
育苗基質的選擇是穴盤育苗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穴盤育苗基質要求具有較大的孔隙度,合理的氣水比,穩定的化學性質,且對秧苗無毒害。一般用草炭、蛭石、有機肥為主要原料,按照3∶4∶3的比例混合攪拌均勻后即可,農戶自身配比的基質由于成本較低、材料好找、方便多采用這種基質。也可使用專用的蔬菜育苗基質,種子發芽時各類營養成分齊全,物理形狀較好,但價格較高,在實際生產中往往不是很普遍。
深度為0.5~1.0厘米,以澆水后穴盤的各格室清晰可見為宜。催芽是為了提高種子活力、病蟲防治、打破種子休眠、促進種子發芽。
1.保溫性能好,并具備控溫設施。如遮陽網,冬季日光節能溫室一般應有保暖設施或加溫用的暖氣設備等。
2.透光性能好。透光性主要由兩個因素決定,其一是溫室的角度,其二是覆蓋材料,現多選用透光性和無滴性能好的薄膜或PC板材。
3.通風性能好。放風口設置合理,且放風時易操作,最好離基地生活區較近,便于技術人員隨時查看長勢或苗情。
4.育苗的日光節能溫室應具備定植前低溫煉苗和大小苗分級管理的性能。
穴盤育苗的水肥管理是育苗的重要環節,貫穿于整個育苗過程。穴盤育苗供水最重要的是均勻度,一般規模較小的育苗場以傳統人工澆灌方式,此法給水均勻但費工、費時且施肥困難,成本高。根據其穴盤育苗發育階段可分為四個時期:
1.種子萌芽期
對水分及氧氣需求較高,以利發芽,相對濕度維持95%~100%,供水以噴霧粒徑15~80微米為佳。在這一時期,澆足量水后應在穴盤表面覆一層地膜,夏季防止水分蒸發過快,冬季可提高發芽溫度,出苗前的溫度應比出苗后溫度高2~3℃。
2.子葉及莖伸長期
水分供給稍減,相對濕度降到80%,使介質通氣量增加,以利根部在通氣較佳的介質中生長。
3.真葉生長期
這個時期澆水應隨苗株成長而增加,相對濕度保持在75%~85%。
4.煉苗期
這個時期以控制澆水、加大通風透光,減弱植株生長,培育壯苗,一般以蔬菜苗“兩葉一心”為標準,葉片發綠、葉緣明顯、植株健壯。
5.在實際育苗供水上有幾點注意事項
在穴盤育苗的過程中澆水以“前重、中輕、后控”為主,陰雨天日照不足且濕度高時不宜澆水,澆水以正午前為主,下午3時后絕不可灌水,以免夜間潮濕徒長;穴盤邊緣苗株易失水,必要時進行人工補水。
[1]劉超杰.蔬菜穴盤育苗技術[M].北京:北京農學院植物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