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晶
內蒙古自治區氣候中心
內蒙古2015年夏季(6~8月)植被長勢與降水異常情況分析
高晶
內蒙古自治區氣候中心
對2015年夏季及各月降水特征進行分析,選取內蒙古夏季植被長勢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2015年6、7、8月植被指數與對應的歷年植被指數平均值做差值計算,來研究植被長勢與降水異常的響應規律。主要研究表明,夏季各月降水偏多(偏少)的區域,它的植被長勢較好(較差);植被長勢的變化滯后于降水變化;阿拉善盟各月降水異常對植被長勢基本沒有影響。
植被長勢降水夏季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而植被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它能保持水土、調節大氣成分、減緩溫室氣體濃度上升和維持氣候穩定[1],它對氣候變化的響應也特別敏感,這是目前全球變化研究的焦點之一[2-3],全球氣候變化導致降水變率增大對植被正常生長造成巨大影響[4],本文對內蒙古2015年夏季降水特征和夏季各月植被長勢情況分析,揭示內蒙古夏季植被長勢變化與降水異常的響應規律。
本文所用到的資料為內蒙古自治區氣候中心整編的單站逐月降水資料。研究區域的植被長勢通過NDVI植被指數體現,通過風云3A衛星可見光與紅外通道計算得到。
2015年夏季全區平均降水量為177.3毫米,比歷史同期平均值少36.2毫米,比上年同期少18.7毫米,為1961年以來第11少,阿拉善盟東部至錫林郭勒盟西部降水普遍偏少3~8成。夏季6月份降水量全區平均為70.6毫米,比歷史同期平均值多18.8毫米;7~8月份全區平均降水量為106.7毫米,大部分地區降水普遍偏少,較常年同期少55.0毫米,比上年同期少22.3毫米,位列1961年以來同期第1少值。
夏季全區三分之二以上區域降水較常年偏少,其中,鄂爾多斯市、巴彥淖爾市大部、包頭市大部、呼和浩特市和烏蘭察布市大部較常年同期偏少50~150毫米;降水量多的區域集中在通遼市東部、興安盟和呼倫貝爾市中部,較常年同期偏多50~150毫米。中西部大部地區多局地、陣性降水,量級偏小、降水總量偏少。
內蒙古大部地區6月、7月、8月植被長勢與歷年同期相比變化不大。2015年6月內蒙古中東部植被長勢與降水的多少有較好的關系,降水偏多的區域植被長勢好于歷年同期;反之,降水偏少的區域植被長勢差與歷年同期。降水的多少對西部地區的阿拉善盟、巴彥淖爾市、鄂爾多斯市的植被長勢影響不顯著。

圖16 月內蒙古植被指數差值分布圖與降水距平百分率圖

圖27 月內蒙古植被指數差值分布圖與降水距平百分率圖

圖38 月內蒙古植被指數差值分布圖與降水距平百分率圖
從內蒙古植被指數差值分布圖與降水距平百分率圖對比分析可以得出,2015年7月內蒙古中東部植被長勢變化滯后于降水變化,6月份的降水情況對7月全區大部地區降水偏少使相對應的區域植被長勢較差,只有對阿拉善盟的植被長勢影響不顯著。
從8月降水距平百分率分布圖來看(圖3d),全區大部地區較常年偏少5成左右,只有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降水偏多。全區的降水偏少致使全區大范圍植被長勢較差,只有對阿拉善盟的植被長勢影響不顯著。
本文總結了內蒙古2015年夏季及各月降水特征和植被長勢情況,分析了6、7、8月的降水多少對植被長勢的影響。可以發現:(1)2015年夏季全區降水普遍偏少,為1961年以來第11少,6月降水量比歷年同期偏多,7~8月降水量偏少,位列1961年以來同期第1少。(2)6月內蒙古中東部植被長勢與降水的多少有較好的關系,降水偏多的區域植被長勢好于歷年同期,降水偏少的區域植被長勢差與歷年同期。(3)7月內蒙古中東部植被長勢變化滯后于降水變化,6月份的降水情況對7月上旬中東部地區植被長勢有持續的影響。7月中、下旬,全區大部地區降水偏少使相對應的區域植被長勢較差。(4)8月全區的降水偏少致使全區大范圍植被長勢較差。(5)從6~8月內蒙古植被長勢與降水對比分析可以看出各月降水對阿拉善盟的植被長勢影響不顯著。
[1]Cramer W P,Leemans R.Assessing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vegetation using climate classification system[M]∥SolomonAM,ShuartHH. Vegetation Dynamics and Global Change.London:Chapman and Hall,1993:190-217.
[2]王連喜,楊有林,何雨紅等.氣候變化和植被關系研究方法探討[J].生態學雜志,2003,22(1):43.
[3]李曉兵,史培軍.中國典型植被類型NDVI動態變化與氣溫、降水變化的敏感性分析[J].植物生態學報,2000,24(3):379.
[4]孫紅雨,王長耀,牛錚等.中國地表植被覆蓋變化及其與氣候因子關系-基于NOAA時間序列數據分析[J].遙感學報,1998,2(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