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
包頭市農牧漁業經營管理站
包頭市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與對策
劉敏
包頭市農牧漁業經營管理站
文章從包頭市加快發展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前提出發,分析了全市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加快發展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的對策。
農牧民專業合作社 發展現狀 問題 對策
農牧民專業合作社是現代農村經濟的重要組織模式,是推進新農村建設和農業現代化的切入點。近幾年來中央一號文件一再提出鼓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并為其發展指明了方向。
1.覆蓋面逐步擴大
近幾年由于國家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有一定的項目扶持,包頭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速度非常迅猛。到2015年底,包頭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已達1639個,比上年新增490個,增長42.65%。專業合作社成員已發展到31735個,比上年增長7.31%,其中普通農戶數31076戶,占總成員數的97.92%,專業合作社帶動非成員農戶數65455戶,比上年增加8257戶,增長14.44%。
2.經營模式
一是合作社+基地+農戶型。這些合作社有自己的技術服務優勢和獨特的運作模式,帶動股東社員和非股東農戶統一安排生產、統一技術服務、統一銷售。比如優然、福順等合作社;二是合作社+農戶型。主要是一些專門的運銷合作社,這些合作社有強大的市場信息資源和銷售渠道,給農戶統一供種、統一技術服務、統一銷售。比如衛東南瓜合作社;三是品牌帶動型。農戶給合作社繳納一定的會費,按統一要求生產管理、統一品牌銷售。比如三湖河漁業合作社;四是松散結合型。合作社和農戶沒有固定的結合機制。
1.缺乏政策支持,配套管理辦法缺失
盡管中央明確了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政策導向,但各級地方政府到現在也沒有出臺具體的扶持政。《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頒布實施,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但到目前為止,自治區、包頭市都沒有出臺相應的實施辦法,因而,造成了許多興辦合作社的發起人,只注冊、不工作、不掛牌、不建制度和章程,有的雖然掛著合作社的牌子,但實際上是個人經營和企業經營,成了合法的皮包合作社。同時由于沒有地方性實施辦法,農經部門因缺乏依據而無法監管。
2.業務主管部門與行政管理部門(工商局)管理上相脫節
工商部門只負責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注冊登記,對注冊的合作社產業發展的可行性、專業性不做嚴格規范的要求,使得合作社缺乏業務主管部門的有效管理和正確引導,表面上看發展速度很快,但是就其質量來講,很大部分不盡如人意,甚至有的合作社只是為了套用國家的政策支持和項目支持而成立的。這些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也起不到帶動農戶的作用。
3.融資難,發展資金不足
由于歷史原因,農村發展項目融資渠道少,土地、基礎設施又不能抵押,銀行又缺乏靈活的信貸機制,造成農民專業合作社融資難,發展缺乏后勁。
4.經營層次較低,自身建設不規范
包頭市農民專業合作社普遍處于低級的生產銷售初期階段,沒有進行農產品深層次加工,難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農民專業合作社缺乏規范的操作標準,多數合作社存在運行質量不高,內部運行機制不健全,民主管理流于形式,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理事會或監事會,財務機制不健全,有的甚至沒有建立賬目,更談不上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來運作。
5.合作社規模偏小、帶動作用不強
包頭市多數合作社只生產經營單一的農產品,受自然因素、市場因素影響較大,抗風險能力弱,對農民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帶動作用不明顯。包頭市參加合作社的農牧戶為3.02萬戶,僅占全市農牧戶的11.6%,與全國平均值35.3%相比低25.3個百分點;每個合作社平均農牧戶成員22個,不及全國72.5個的1/3(全國數據均為2014年11月底)。每個合作社平均年經營收入21.3萬元,平均可分配盈余6.71萬元,合作社成員平均擁有可分配盈余2631元。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政府部門要出臺我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管理辦法》和相應的扶持政策。通過規范管理、政策引導、資金扶持,使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自身發展壯大的同時,真正帶動區域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一是兩級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數額的專項資金,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并逐年加大財政扶持力度。重點用于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生產基礎建設,新品種和技術引進推廣,產品質量認證和優勢品牌培育,市場開拓和倉儲設施建設以及人才培訓等。
2.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備案制度,加大政策法律法規宣傳
要強化業務主管部門管理職能,加強業務指導和規范管理。在工商部門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只有在農經部門備案,才能享受各類政策扶持。業務部門要多渠道、多形式的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宣傳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農村經濟發展中應該起到的作用,宣傳典型成功經驗,形成農民專業合作社良好的發展氛圍。
3.積極解決融資難的問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政府部門要與金融部門積極探索,創新思路,建立起一種政府部門與金融部門互動的融資機制,解決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資金不足的問題。各級銀行業金融機構要采取多種形式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資金支持和金融服務。對具備法人資格、資信好、符合貸款條件的農牧民專業合作組織積極給予信貸支持;小額貸款向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其成員傾斜;對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農戶,適當增加小額貸款授信額度。積極扶持貸款擔保公司的發展,把農民專業合作社納入服務范圍,支持有條件的合作社興辦資金互助社。
4.做好合作社負責人培訓和引導服務工作
一是對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領頭人、經紀人進行業務知識和經營技能培訓,培養一批懂經營、會管理的農民管理人才;二是引導合作社樹立品牌意識,打造自己的品牌。做好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化生產、品牌創建、無公害綠色農產品申報的相關服務工作。組織質量安全優、品牌效應好、帶動作用強的合作社參加各類農博會,促進合作社與各類市場主體實現產(供)銷銜接。
5.堅持多元化發展原則,加快市場開拓能力建設
圍繞主導優勢產業和區域性特色產業,積極引導和鼓勵專業大戶、種養能人、返鄉大學生、科技人員、社會團體和龍頭企業等有能力的個人和組織,創辦或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要尊重農民群眾的創造,鼓勵多種形式發展,積極引導成員以資金和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等形式開展合作。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產品外銷平臺建設,加快現代農業農產品開拓體系建設。大力開展“農超對接”“農校對接”“農企對接”“社企對接”“農市對接”等五大對接,促進合作社與城市超市、高校食堂、大型連鎖企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村產品批發市場實現產銷銜接。組織有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參加產品展示、展銷,洽談推介活動。
[1]鄭文凱.關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有關問題的思考[J].農村經營管理,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