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江 苗三明 張紅萍
巴彥淖爾市臨河區農村經營管理局
淺析臨河區農業經濟發展思路
任志江 苗三明 張紅萍
巴彥淖爾市臨河區農村經營管理局
近年來,臨河區各級各部門高度重視“三農”工作,不斷強化對“三農”的扶持,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全區現代農業建設取得初步成效,但由于多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尚未建立,農民持續增收的難度較大,全區現代農業建設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
“三農” 農民收入 長效機制
臨河區位于內蒙古西部河套平原腹地,有耕地面積209.5萬畝,總人口54.93萬人,其中農村人口18.87萬人。是國家和自治區重要的糧、油和名、優、特農產品生產基地、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區)、國家農業部確定的農業標準化示范縣(區)、“中國果菜十強縣(區)”之一。目前,全區有農牧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79家,其中獲得國家級認證龍頭企業3家、獲得自治區級認證龍頭企業29家、獲得市級認證龍頭企業47家[1];共建成小麥生產基地20萬畝、玉米生產基地80萬畝、優質花油葵生產基地80萬畝、番茄原料生產基地4萬畝、脫水蔬菜原料生產基地5萬畝、西甜瓜生產基地4萬畝、設施農業面積3萬畝;建設各類農副產品批發交易市場12處,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707個,會員28425人,各類合作組織帶動農戶4.8萬戶,占全區農戶的80%;維信羊絨和河套雪花粉2個品牌獲得國家馳名商標,11個品牌獲得自治區著名商標,9個品牌獲得市級知名商標;全區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面積150萬畝,有75個產品被認證為無公害農產品,23個產品獲得國家A級綠色食品標志認證,有2個產品被認證為有機食品[1]。2014年,全區農業總產值實現78.4億元,較上年增8%,農民人均年純收入可達到14210元,比上年增長13%。
1.地方財政投入不足
臨河區“三農”領域的投入主要來源于自治區及中央財政的項目資金,且補貼性資金較多,用于基礎性建設資金較少,加之財力不足,國家項目資金的配套也難以落實,擴大財政對農村的支持非常困難,造成農村基礎薄弱、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高,農業增效缺乏后勁。
2.集體經濟薄弱
據統計,臨河區現有151個行政村,其中有經營收入的行政村58個,年經營收入在5萬元以下的行政村51個,無經營收入的行政村93個,而且每個行政村都有數額不等的債務。由于集體經濟薄弱,鎮村“無錢辦事”的矛盾非常突出,直接影響農村經濟建設。
3.農村經濟建設缺乏高素質的勞動力
目前,臨河區已有5萬多名農村剩余勞動力長年從事非農產業,他們都是農村年輕力壯、有知識、有文化的勞動力。他們的大量流失,直接造成農業生產缺乏高素質的勞動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社會管理、投工投勞、政策宣傳、科技推廣等工作的開展。
4.農村基礎設施比較老化,抗御自然災害能力不足
近幾年,臨河區雖然加大了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對一些渠、溝、排干、低產田等進行了治理和改造,有效地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但由于投入有限,現有的農業基礎還相當薄弱。
5.農民組織化程度較低,市場競爭力較弱
近年來,盡管發展了一些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但由于種種原因,橋梁紐帶作用發揮的不夠好,加之臨河區農產品品牌知名度較低,導致農民千家萬戶的小生產很難應對千變萬化的大市場。
今后,臨河區現代農業建設要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著力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優化結構和布局,推進自然資源和生產要素的科學配置,提高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市場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1.加大支農投入,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資金保障
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財政對“三農”的投入力度,特別是增加本級財政對“三農”的投入;加大金融機構對“三農”的支持力度,在充分發揮河套農商行農村金融主力軍作用的同時,積極爭取各方面的農業無息、貼息政策與項目;鼓勵農民增加生產投入和智力投入,完善“一事一議”籌資籌勞辦法,引導民營企業、種養大戶、合作經濟組織領辦創辦農業企業,積極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
2.構筑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提高產業化經營水平
積極引進、扶持、改造一批市場開拓能力強、經營規模大、輻射面廣的大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全力打造知名龍頭品牌,切實增強龍頭帶動作用;切實加強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到十三五末,建成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180萬畝,10000畝以上集中連片產業化示范基地5個,1000畝集中連片產業化示范基地20個[2];促進土地的合理有序流轉,實現土地規模化經營,十三五末,全區土地流轉面積達70萬畝,建成現代家庭農場1500個[2];大力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不斷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每年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20個。
3.加大設施農業建設推進力度,全面提升整體發展檔次
整合扶貧、開發、交通、林業等各項涉農資金,用于設施農業建設;積極引進山東設施農業企業及技術人員,加快培育一批設施農業示范園區與科技示范戶;借鑒山東壽光、寧夏中寧、甘肅武威等地區發展設施農業的先進經驗,堅持不懈抓好設施農業生產,把設施農業培育成我區農業經濟新的增長點。到十三五末,建成1000畝以上高效設施農業園區10個,重點建設干召浩彤、八一中泰等設施農業產業園區,全力打造2個萬畝以上高效設施農業產業帶,盡快實現當地反季節蔬菜自給自足[2]。
4.加快市場體系建設,培育地方知名品牌
加快農產品交易市場建設,繼續抓好優勢特色農產品產地市場和大宗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積極推廣農超對接模式,繼續加強蔬菜直銷店建設;加強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積極培育一批影響力大、知名度高的綠色和有機食品品牌,打造一批開放度大、上規模、標準高、信譽強的綠色和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到十三五末,力爭在全區建設3~5個綜合農貿市場,全區綠色食品產品認證年均新增4個,有機食品認證達到4個,培育扶持綠色食品示范專銷區2~3個,建立超市綠色食品示范專柜5個[2]。
5.積極發展現代觀光休閑農業,提升現代農業品位
科學編制休閑觀光農業發展規劃,促使生態、生產、科研和市場相融合,實現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與農業園林景觀和諧統一;通過資本嫁接和引入先進的管理模式,發展一批主題突出、科技含量高、設施配套的品牌休閑觀光農業產業園;積極引進特種蔬菜、水果、花卉品種和觀賞性植物,大力推廣設施栽培、立體種養、綠色農業等高效生態農業模式;將農村基礎設施和村莊整治等項目與休閑觀光農業園區建設有機結合,重點打造八一聯豐、城關金榕等產業園。
6.推進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強化農業科技支撐
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理順管理體制,增加技術推廣經費投入;加強農民技術教育培訓,培育一批規模經營戶、科技示范戶、營銷專業戶,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1萬人;加大寬覆膜玉米、水肥一體化、測土配方等農業高新技術的引進推廣力度,使全區新品種、新技術的應用覆蓋率達到95%以上;創新科研院校、企業、技術部門等參與的多元建設機制,加大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力度,提升臨河區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標準。
7.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現代農業裝備水平
加強農田基本建設,繼續抓好以渠、溝、路、林、田、機、電、井為核心的農田八配套建設,加強農田污染防治,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農機合作經濟組織建設,增加大型農機具的推廣應用,進一步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加快噴灌、滴灌、水肥一體化、二氧化碳施肥等先進裝備的應用,提高農業生產集約化、智能化程度,降低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收入。
[1]臨河區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
[2]臨河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