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霽洲
內蒙古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淺議價值規律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應用
李霽洲
內蒙古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馬克思對價值規律在《資本論》一書中進行了詳細而科學的闡述。我國在計劃經濟時期比較局限的遵循的價值規律,而我國在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馬克思的價值規律理論也應該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在當今全球經濟大發展的市場經濟當中,學習和掌握馬克思的價值理論會更加重要和有意義。同樣在農村的經濟發展中,價值規律也具有指導意義。
價值規律 資源 惠農 農村經濟
馬克思在《資本論》里沒有專門為價值規律下過定義。由于價值規律在商品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表現形式不同,要真正懂得它,需要鉆研全部《資本論》,但是為了簡便起見,我們可以把馬克思下述的說法,看作是對價值規律的定義。這就是“只是社會必要勞動量,或生產使用價值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該使用價值的價值量。”農牧業是內蒙古經濟的基礎,沒有農牧業的發展就沒有整個內蒙古經濟的發展,工業發展商品經濟,農牧業也要發展商品經濟。不會運用價值規律,農牧業就不能快速穩定的發展。
1.農牧民自身的素質問題
農牧民的文化、科技水平影響著農牧民的收入。農牧民文化程度與收入大致可以看成是正比關系。目前來說,很多農牧民的教育程度一般都停留在小學、中學,而且還存在部分文盲,這就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他們對先進的文化和科學技術的掌握和應用。由于種種原因的制約,文化教育水平偏低,目前內蒙古農村牧區勞動者中,絕大部分農牧民仍屬于體力型和傳統經驗型農牧民,他們大多數受小農思想禁錮,使用的勞動工具簡陋,有的偏遠地區仍然使用著“牛拉犁”的耕作方式,在一些牧區,有些牧民仍然過著原始的游牧生活,他們對于自然災害的侵襲只能是束手無策。有的地方即使引進一些優良品種,由于自身文化素質低技術掌握不好,導致優良品種退化,也不能增加收入。有些新技術,即使能夠給農牧民帶來較高的收入,由于農牧民技能素質不高、掌握不了技術要領也難以全面推廣。
2.農牧業經營規模小
內蒙古農牧業經營規模狹小是造成農產品生產成本較高而競爭力較弱的主要原因之一。幾十畝、十幾畝甚至幾畝耕地的家庭經營模式,與發達國家的“千畝農場”不能相提并論。農牧民都是以家為個體,在激烈的市場交易談判中勢單力薄,各自為政,無法掌握價格的主動權。盡管內蒙古的農業這幾年有了一定的發展,解決了農牧民的溫飽問題,但是仍然沒有真正擺脫傳統意義上農業的“粗放型”勞作手段。為了農業產量與產值的增長,往往就要過度墾殖,掠奪式利用農業資源,有的還大肆開墾草地資源。這樣,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劇,土壤肥力逐年下降,局部的化肥、農藥、農膜等污染出現,農業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遭受破壞,農業經濟發展也受到制約,造成了農業生態與經濟發展的惡性循環。近幾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貧富差距明顯,成為刺激牧民,增加收入多養牲畜的直接動力。
3.信息不對稱
由于目前還沒有建立起覆蓋城鄉的系統化的農牧業信息收集、整理、發布的信息化平臺,作為生產者的農牧民與城鎮中的消費者之間、各個區域之間的信息銜接主要由批發市場來完成,而市場本身又有失靈的時候,這時就會出現許多不確定性和風險。內蒙古農牧民居住地大多數遠離城鎮,居住地比較分散,農牧民自身素質低等,決定了他們對信息的收集分辨能力不高,在生產、流通過程中存在很大局限性和盲目性,價格信息的誤導致使產地農牧民時常一哄而起,一哄而上,盲種盲收,產品爛市時有發生,這也是近年來內蒙古農牧民收入增長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由于產地農牧民與城鎮消費者與中間經銷商獲得農牧產品供求與價格的信息不對稱,產、銷地價格差距大,最終受益者是中間經銷商,受損者仍然是農牧民。另外,虛假信息傷農事件屢屢發生,2006年“西瓜注艾滋水”的虛假信息給安徽瓜農帶來毀滅性打擊;同年7月“西瓜注紅藥水”導致海南瓜農累計損失達3000萬元;10月份“香蕉乙烯催熟有毒”的報道,讓海南香蕉價格成倍下跌,估計損失上億元;2007年3月間“香蕉致癌”虛假信息,導致海南香蕉產業嚴重受挫。據不完全統計,1個月內約6萬戶蕉農收入減少,收入損失超過5億元,投資的良好預期化為泡影。還有,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導致內蒙古伊利、蒙牛兩大企業損失慘重,廣大奶農生產出的牛奶售不出去,致使當年預期的收入化為泡影。顯然,信息傷農現象不容忽視,應該引起關注和思考。信息不對稱對農牧民的收入增長的影響是深遠的,要想盡快實現農牧民收入的持續增長,必須要把“互聯網+”的現時代信息傳播技術融入到農牧民的思維當中,讓農牧民了解更多的國內為知識,商品的價格波動情況。這樣就會對農牧民掌握價格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4.支農、惠農政策落實不到位
近年來黨和政府雖然制訂了一系列加強農業投入、保護農牧民利益的支農、惠農政策措施,但往往落實不到位,未能充分發揮其效能。有的農牧區,將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投資于“短、平、快”項目,甚至截留支農資金和挪用支農專款,并以巧立名目亂集資、亂攤派、亂罰款,特別是鄉鎮、蘇木一級基層機構臃腫、費用增多,也加重了農牧民負擔,成為農牧民增收緩慢的又一重要原因。再一個就是農牧民子女的教育費支出所占家庭收入比重遠遠高于城鎮居民的支出比重。據內蒙古農調隊對牧區28戶牧戶調查的資料顯示,有些牧戶中的教育費、醫療費已超過飲食比重,高達50%以上。國家近年來加大對農業的投資,農民得到的實惠微乎其微。中央財經領導辦公室主任陳錫文曾經在中央電視臺《對話》欄目講過,“國家用于農業的投資其實70%并沒有用到農民頭上,農民沒有得到實惠,而是用于各個部門的大的項目建設上,比如大江大河的治理、大型水庫的建設等。”“三農”問題的專家溫鐵軍說,“國家增加農業投資,但農業投資70%以上沒有投到農民身上。名義上是增加了,實際上都是到了部門手里。所以說我們現在已經是利益結構固化了,固化到了尾大不掉的地步。”內蒙古農牧民同樣面臨著這樣的問題,如何使國家的支農、惠農政策落實到農牧民頭上,關鍵是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監督體系和支持保護體系。在發放支農資金和各種補貼盡量減少中間環節,實行財政賬戶直接對農牧戶的個人賬戶。支農、惠農政策能否落實到位關系到農牧民的收入能否穩定增長,關系到農村牧區的社會穩定,也是檢驗我們執政黨的執政能力。因此,各級黨委、政府必須作為一項政治任務常抓不懈。
1.利用價值規律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各生產部門的分配作用,有效引導農牧民發展本地經濟
商品的價格是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的,當某種商品供不應求、價格高于價值時,由于有利可圖,許多商品生產者就會被吸引來生產這種商品,從而使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流入這個生產部門,導致這個生產部門的擴大和產品供應的增加。反之,當某種商品供過于求、價格低于價值時,由于無利可圖甚至虧本,許多商品生產者就會減少或放棄這種商品的生產,從而使某種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從這個生產部門退出,導致這個部門生產的縮小和產品供應的減少。
2.利用價值規律的屬性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生產工具,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作用,發展現代農牧業
促使農牧民改進生產工具,實現規模化經營,提高經濟效益,生產條件好的生產者會獲得較多的收入,反之,技術水平差的生產者則無利可圖甚至虧損。這樣,就調節了社會收入在不同商品生產者之間的分配。
3.利用價值規律的波動性,預判生產商品的種類與規模,能夠有效降低因盲目投入導致經濟效益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