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安徽省滁州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安徽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情況分析及對策建議
王磊
安徽省滁州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從勞動力轉移的流向分布、行業分布、轉移勞動力的性別情況、收入情況、社會保障情況等幾個方面總結了安徽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現狀,概括其主要特征,最后提出了促進安徽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對策。
安徽 農村勞動力 勞動力轉移
中共十八大報告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增強農村發展活力,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安徽地處華東地區,是農業大省,同時也是農村勞動力大省。在農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勞動人口,是否實現農業剩余勞動人口轉移將影響到全面建設小康目標以及建設和諧社會的實現。安徽人均耕地少,工業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城鄉二元結構突出,這是安徽省的一個基本省情特征。將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轉移出去不僅可以讓農民的收入得到提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安徽省人多地少的現實矛盾。將安徽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就業,一方面幫助安徽農村的大量剩余勞動力找到工作,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對安徽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也將起到促進作用。切實做好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加速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對于推進安徽農業和農村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安徽城鄉協調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農村勞動力轉移逐年增加
改革開放后,特別是從新世紀初開始,安徽省農村人口外流速度逐年加快,外流人口數量逐年增加。2000年,安徽省農村流出人口661萬人,占農村戶籍人口總量的13.1%。2005年,農村流出人口達到1200.9萬人,占戶籍人口總量的23.3%,這個比重高出2000年10個百分點。2012年農村流出人口更是達到2117.8萬人,占農村戶籍人口的39.8%。到受戶籍制度制約,大部分農村人口雖然離開家鄉,但他們戶籍不變,根在農村,屬于農村戶籍人口,老家的宅基地繼續保留。農村流動人口中,舉家外出逐年增加。調查顯示,2011年安徽省農村舉家外出人口占戶籍人口的10.4%,2013年這個比例上升到16.3%,全省有221萬戶、784萬人口舉家遷出農村,舉家外出人口已經占到外出人口總數的37%。這些農民舉家長期在外從事非農工作,但戶籍仍然在農村老家。近13年安徽省農村人口呈加速度向外流動,流出人口數量逐年增加,比重逐年上升,但從2011年開始流速有所放緩。截止2013年12月底,安徽省戶籍人口6928.5萬人,常住人口6029.8萬人,其中全省16個市160個行政村總人口數為551380人,其中勞動力總數為321575人,占總人口數58.32%,常住人口城鎮化水平為47.9%,比全國平均水平低5.8個百分點。2013年底實有外出就業人數142619人,占勞動力總數的44.35%,占總人口數25.87%。2016年第二季度安徽省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達1411.7萬人,同比增加14.4萬人,增長1%。其中舉家外出農村勞動力有568.9萬人,同比增長2.7%,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形勢繼續向好。
從人口流出地看,農村人口主要流向的城鎮。2005年農村流出的1200.9萬人口中,流向本省城鎮的495.7萬人,流到外省的705.2萬人。2012年有1017.9萬農村人口流動到本省城鎮,占農村外出人口總數的48%,另有1099.9萬人流動到外省,占52%。
2.勞動力轉移的流向分布
數據顯示農村勞動力優先選擇省外就業仍屬主流。外出到省內就業農民中,省外就業市場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地區,蘇、浙、滬是農民工就業的首選地。2013年人數比較集中的前五大外出農民就業省份分別是:在浙江省就業336.9萬人,是安徽省外出農民出省就業的第一大省,占出省就業總人數的35.7%;在江蘇省就業244.6萬人,位居第二,占25.9%;在上海就業177萬人,居第三位,占18.8%;第四位是廣東省,在廣東省就業31.9萬人,占3.4%;第五位是首都北京,在北京就業27.8萬人,占2.9%。綜合來看,在蘇、浙、滬三個省市就業的農民工數量就達到758.5萬人,占出省就業農民工總數的80%。
3.勞動力轉移的行業分布
按照國民經濟行業統計標準分類,我國國民經濟共分三次產業二十個行業,2013年安徽省外出農民工就業行業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行業:一是制造業,就業比重達到32.2%,是就業最多的行業;二是建筑業,占25.3%;三是居民修理服務和家庭服務業,占10.7%。這三個行業合計就業比重達到68.2%。需要說明的是,外出農民工在建筑行業就業比例雖然排在第二位,但本地農民工在建筑業就業比例最高,達到41.4%。如果把所有外出農民綜合起來分析,就業比例最高的行業仍然是建筑業。總體上看建筑業是吸納農民工最多的行業,對外出農民就業貢獻最大。根據最新數據,2016年第一季度安徽農村外出勞動力1369.6萬人,其中從事制造業和建筑業的分別占28.8%和23.7%,兩者相加占全部外出勞動力一半多。其余占比較高的分別是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以及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占比分別為11.5%、10%、7%和7%。
4.轉移勞動力的性別分布
農村轉移勞動力的性別以男性為主,男性占65.8%,女性只占34.5%。從年齡結構分析,農民工以青壯力勞動力為主,30歲以下的比重最高,達到30.8%。隨著年齡的增加,農民工的比重逐步降低,30~40歲的占27.3%,40~50歲的占26.4%。50歲以上農民工比重急劇下降,其中50~60歲的占8.1%,60歲以上的只占3.7%。說明農村轉移的勞動力主要以體力勞動為主,隨著年齡增加,體力、腦力下降,外出打工會逐漸減少。
5.轉移勞動力的收入情況
根據抽樣調查資料推算,2013年安徽省外出農民工人均月收入2909.3元,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1%,這是有記錄以來安徽省外出農民收入水平最高的一年,比2012年增長15.9%,比2010年增長64.6%,并且近五年外出農民收入增幅明顯高于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工資性收入逐步成為農民家庭收入的主渠道。
從收入結構分布來看,大部分外出農民就業收入在2000元以上,在2000元以下的只有9.3%。其中,2000~3000元的占37.4%,3000元以上的占53.3%。外出農民中也有一部分高收入者,調查資料顯示,安徽省大約有2%的外出農民月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這些高收入人員主要是工程承包者、高危職業以及艱苦崗位工作者。
從地區來看,省外就業收入高于省內,大城市就業收入高于中小城市。2012年外出農民工在省外就業人均月收入為3001.3元,而在鄉外省內就業收入只有2657.6元,比省外少343.7元。按就業地區分類,在直轄市就業平均每月收入3023.9元,在省轄市收入3051元,而在縣級城鎮就業每月收入只有2656.1元。2016年第一季度安徽農村外出勞動力月均收入3751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82元,增幅5.1%。本地務工勞動力日均收入102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元,增幅1%,遠低于外出務工收入增幅。
6.轉移勞動力的社會保障情況
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是城鄉居民最基本的兩項保險。隨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及養老保險事業的不斷推進,參加社會保險的農村居民人數逐漸增加。2013年安徽省農民參加醫療保險的比例達到99%,農村勞動力參加養老保險的比例為94.3%。但農村居民參加的醫療保險中,有95%的人參加的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89.3%參加的是新型社會養老保險,這兩項險種基本上是在農村戶籍地購買的。
按照《勞動法》規定,用工單位必須為企業職工交納“五險”,即: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女職工的生育保險;有條件的單位還要為職工交納住房公積金。由于外出農民大多在家鄉辦理了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城鄉之間政策上暫沒有統籌基本社會保險,所以他們外出打工期間只關心工資收入,對用工單位的社會保障情況重視不夠。同時,用工單位能省即省,盡量少交納社保。因此,單位為外出農民交納“五險一金”的比例明顯偏低。根據抽樣調查資料推算,2013年用工單位為外出農民交納工傷保險的比例為23.1%,交納醫療保險的比例為12.4%,交納養老保險的比例只有10.6%,其他三項保險都在5%以下。
用工單位為外出農民繳納五險一金比例少,與勞動合同簽定比例偏低有直接關系。2013年,外出農民工中只有40%的人與用工單位簽定了勞動合同,另60%沒有簽定勞動合同。在簽定勞動合同的40%農民工中,簽定一年及以上勞動合同的比例為22.2%,簽定一年以下短期合同的比例為2.6%,另有15.2%的外出農民簽定無固定期限的臨時勞動合同。
1.農村勞動力轉移人口逐年增加
從數據可以看出近年來安徽省農村勞動力轉移人數逐年增加,在增加安徽農村居民收入的同時,激活農村消費,為安徽農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但隨著外出務工的農民的增加,出現的農地閑置等資源浪費問題,留守老人及兒童的贍養及教育問題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急需政府出臺政策加以解決。
2.轉移就業地域以省外為主,逐漸覆蓋全國
就業區域由過去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地區開始向全國擴展,但多數仍以沿海地區為主。數據顯示,近年來到長三角地區就業的人數不斷上升,到京津唐和其他地區的就業人數也在逐步增長。同時,隨著返鄉創業人數不斷上升和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省內轉移就業和本地轉移就業的人數逐漸增加。
3.轉移就業以體力勞動為主,服務行業所占比例小
轉移的勞動力多數從事制造業和建筑業,兩者相加占全部外出勞動力一半多。其他轉移勞動力從事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以及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等,所占比例小。
4.用人單位為外出農民交納“五險一金”的比例明顯偏低
外出農民多數在戶籍地參加的新型醫療保險與養老保險,用人單位為外出農民交納“五險一金”的比例明顯偏低,在出現事故時會產生醫療救護費用報銷問題,為勞工關系的不穩定埋下隱患。
5.轉移就業仍存在著無序性和不穩定性
調查情況表明,安徽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主要有以下幾種途徑:一是自發自主式選擇轉移就業;二是通過人力資源中介組織介紹轉移就業;三是通過親友介紹轉移就業;四是通過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組織轉移就業。其中60%以上仍然是靠“血緣、人緣、地緣”關系轉移就業,有比較明顯的自發性與盲目性,轉移就業組織化率低,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轉移就業的無序性和不穩定性。
6.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還不能滿足市場與轉移勞動力雙方的需求
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的工種、層次、能力、內容不能與企業需求相銜接,短期培訓較多,培訓針對性不強。培訓模式陳舊,不能適應新經濟形勢發展的需求。培訓內容與市場的實際需求相脫節,不能對轉移勞動力就業起到促進作用。
1.健全轉移勞動力的權益保障制度
權益保障缺失是農村勞動力有效轉移問題的癥結所在。要進一步清理和廢止對農村轉移勞動力的各項歧視和限制政策,盡快出臺保護農民工權益的政策,重點解決外出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廉租房安排、子女在城市公立學校的平等入學權利等問題。同時加大留守老人的生活保障與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的解決力度。
2.構建城鄉一體化就業體系
充分利用媒體宣傳,要樹立就業優先的原則,徹底改變重城鎮、輕農村,重市民、輕農民的就業觀念和相關政策,把農業內部、農村區域和農民進城就業一并納入國家就業計劃,分類實施。
3.強化轉移勞動力培訓
培訓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據實際的市場需求與轉移勞動力自己的需要來設計、安排培訓內容,建立靈活的培訓體系,充分利用互聯網等新型渠道增加培訓手段,與高校及職業技術學院加強合作,增加網絡課堂,讓外出農民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隨時學習。
4.培養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素質
新型職業農民是指具有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以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作為主要職業,以農業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居住在農村或集鎮的農業從業人員。新型農民的基本特征為,(1)新型職業農民是市場主體。(2)全職務農,把務農作為終身職業。(3)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現代觀念,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對生態、環境、社會和后人承擔責任。(4)具有“能創業”的特點。(5)具備較大經營規模,具有較高收入。(6)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受到社會的尊重。新型職業農民作為未來農業生產的主力軍,需要在實踐中給予更多的幫扶、鼓勵與培育。要加強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建設,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培訓,培養職業農民素質(重點抓好普及性培訓、職業技能培訓、農民學歷教育),創新培育培訓內容和方式,典型示范引領、創業實踐助推新型職業農民成長。
5.開展農民承包土地流轉和經營權轉讓工作
政府應采取有效措施,農村基層積極引導,農民自愿協商,調整零散地塊,特別是農戶互換,小塊并成大塊,從而有利于農業規模經營,提高土地的利用產出率,增加農民收入。同時也可采取農民以土地承包權為股份,轉讓經營權的方式,由農業企業集團(公司)統一生產經營,農民以股民或產業工人的身份,參與利潤分配,這樣有利于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有利于土地產生規模效益,從而使農民、企業獲得雙贏。
[1]楊璟,楊玉水.安徽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情況分析[J].銅陵學院學報,2015(6):19-23.
[2]安徽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2013年安徽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監測報告[R].安徽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2014.
[3]安徽省統計局.安徽統計年鑒2013[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4]丁靜.安徽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的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32):15961-15962,16029.
[5]陳平.安徽省農村勞動力流動就業問題研究[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11,(5):106-109.
[6]陶浪平.統籌城鄉進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實證分析——以安徽省為例[J].經濟管理,2008(10):57-59.
安徽省科技廳軟科學研究規劃項目“‘互聯網+’擴大安徽對日勞務輸出的渠道研究”(項目編號:1607a0202033);滁州學院科研啟動項目“‘互聯網+’擴大安徽生物質能利用的渠道研究”(項目編號:2015qd23)
王磊(1978-),女,黑龍江鶴崗人,滁州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助教,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為可持續發展與環境經濟學,中日比較研究,中小企業管理,聯系郵箱:wanglei25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