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國
新疆軍區裝備部副食品生產基地
玉米高產栽培技術
趙建國
新疆軍區裝備部副食品生產基地
目前,玉米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成為主要的糧食品種。隨著玉米的規模化生產,對種植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對于提高產量和品質也十分重要。
選擇土壤pH值適宜,有機質含量較高,保水保肥,排水條件較好的中、上等肥力的地塊。前茬以大豆、麥類、馬鈴薯或肥沃的玉米茬為好。上茬無豆黃隆、普施特等殘留農藥。最好合理輪作,不重不迎。
盡量伏秋整地,實現秋起壟、秋施藥和秋施肥。無法秋整地的,春季土壤化凍15厘米深時,應耙茬、起壟、施肥、鎮壓連續作業,達到待播狀態。
選擇適合本地條件的優良品種,品種的成熟期比有效積溫少150~200℃。
種子發芽率大于90%,純度大于98%,凈度大于97%,水分小于16%。
對于種子處理,播種前15天再做一次發芽實驗,曬種2~3天,并進行包衣或拌種。
依據品種特性、土壤肥力、施肥水平及栽培方式等確定種植密度。水肥充足、株型收斂宜密、公頃保苗為5.0萬~6.0萬株,水肥條件差植株密度宜稀,公頃保苗為4.2萬~4.5萬株。
根據種植密度、種子發芽率、百粒重、田間保苗率確定播種量,其計算公式為:
公頃播量=[公頃保苗數×百粒重×(1+田間損失)]÷(發芽率×清潔率×103)
1.播期
當氣溫穩定通過7℃、土壤含水量為20%左右時,即開始播種。最佳播期可根據土壤墑情適當調整,干旱可提前3~5天,多雨則推遲3~5天。
2.播法及質量
用精量播種機播種。其質量要求是:重播率不大于2%;漏播率不大于1%;實際播量與計劃播量誤差不大于±2%,行間播量誤差不大于±3%;種子間距誤差不大于±3厘米,合格率90%以上;播深4~5厘米,誤差不大于±1厘米;行距誤差不大于±2厘米,往復行距誤差不大于±3厘米;百米直線度不超過10厘米;種子對準壟頂中心誤差不大于5厘米;覆土均勻嚴密不漏種。隨播隨壓或播后及時鎮壓(不超過24小時)。
采用測土施肥,全程施肥,立體施肥。起壟夾肥量(基肥)為總施肥量的60%~70%,分兩層施入。第一層施于種側下8~10厘米;第二層施于種側下12~14厘米。種肥施于種下5~8厘米處,或施于種側4~6厘米、種下5~8厘米處。總施肥量誤差不大于±3%,各行排肥量誤差不大于±4%。在7~10葉期根外追肥,結合最后一次中耕將肥料施于苗側下8~10厘米處。3~5葉期和5~8葉期進行兩次葉面追肥,在病蟲害防治噴霧時,也可加入尿素+磷酸二氫鉀+米醋進行葉面追肥。根據需要施用硼肥和鋅肥,硼肥可葉面噴灑,鋅肥可浸種或做種肥施入。
根據墑情、苗情及草情,中耕2~3遍。
第一遍在三葉期進行,耕深14~16厘米,有坐犁土,壟幫有少量培土。
第二遍在5~7葉期進行,耕深12~16厘米。壟臺有碰頭土,壟幫有浮土。
第三遍在拔節前進行,耕深10~12厘米,有過犁土,培土厚度至玉米根莖部8~10厘米。
中耕深度一致,誤差不大于±2厘米,作業中不偏墑,不壓苗,傷苗率小于1%。
在秋天封凍前、播前、播后苗前進行土壤處理。秋天進行土壤處理要在最高氣溫降至5℃以下、封凍之前進行。土壤有機質高或地塊干旱時使用高劑量,反之用低劑量。進行苗帶施藥時,要根據實際噴灑面積確定藥量。
在干旱年份或干旱地區,土壤處理效果差,或沒有來得及進行土壤處理,則進行莖葉處理。
土壤處理除草劑應選用混合配方。莖葉處理時加入植物油型助劑可提高藥效,減少用藥量。
噴霧作業要求噴灑均勻,霧化良好,不漏噴,噴頭間重復度合適,往復行程間重復度小于30厘米,噴霧機組作業時要定速、定壓、定噴頭高度,各噴頭噴霧扇面錯開10°。
防治粘蟲。平均每株有一頭粘蟲發生,幼蟲在3齡期以前進行防治。玉米螟的化學防治是在心葉末期(喇叭口期),被玉米螟蛀蝕的花葉率達10%,百株幼蟲達到50頭時,或在抽穗期蟲食穗率達5%,即可進行藥劑噴霧防治。
籽粒含水率在30%以下,植株倒伏5%以上時可摘穗收獲。要求果穗落地損失小于3%;落粒損失小于2%;籽粒破碎率小于1.5%;苞葉剝凈率大于70%;全田90%籽粒硬化,胚出現黑色,苞葉黃時可直接收獲。在封凍后直接收獲可減少籽粒破碎,不壓實土壤,緩和聯合收獲機大田收獲的緊張情況,籽粒自然降水多,節能省工,寒區農場應廣泛應用。
利用玉米收獲機的粉碎裝置將秸稈粉碎。粉碎后的秸稈細碎軟散,長小于8厘米,寬小于1厘米。粉碎合格率大于80%。無圓柱段及硬結段,拋灑均勻,拋灑度寬大于割幅70%。
用根茬粉碎機作業時,要求粉碎后的根茬長度小于8厘米,寬度小于1厘米,粉碎合格率大于80%;根茬清除率大于95%;還田機的耕深8~12厘米;碎土率大于90%;土塊最大尺寸小于5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