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曉會
建平縣萬壽街道辦事處
建平縣萬壽街道農民施肥誤區及建議
祁曉會
建平縣萬壽街道辦事處
萬壽街道位于建平縣東南部,轄7個村,總耕面積3.14萬畝,以玉米、谷子、保護地蔬菜、果樹為主栽作物,隨著政府對農業投入力度的加大,現代農業發展勢頭強勁,農民收入顯著提高,農村生活環境明顯改善,但有些農業技術還不夠完善,尤其在施肥上存在不少誤區,亟待改善。
根據建平縣土肥站提供的測土數據顯示,萬壽地區土壤養分的平均值為:pH值8.2、有機質12.1克/千克、堿解氮49.6毫克/千克、有效磷8.2毫克/千克、速效鉀150毫克/千克、有效鋅0.93毫克/千克。土壤呈堿性,有機質處于稍缺且接近缺乏范圍,缺氮、少磷、鉀中等偏豐富,微量元素鋅缺乏。
1.重化肥、輕有機肥
由于建平地區田塊面積較小,機械收獲秸稈粉碎還田面積很少,而農業勞動力年齡偏大,農事操作以省工為主,導致連年不施有機肥,單靠化肥來維持作物產量,造成土壤板結,通氣性、保水供肥能力越來越差,土壤肥力有逐年下降趨勢。
2.重大量元素、輕中微量元素
氮、磷、鉀是作物三大營養元素,作物需求量大,而土壤中相對含量較少,因此施用該三種元素的肥料效果很好,農民施用量也比較大,但是由于常年的不投入有機物料,中微量元素得不到歸還,表現為缺乏狀態,而農民幾乎沒有施用中微肥的習慣,因此作物常表現為缺素癥狀,因缺中量元素“鈣”造成蔬菜的“臍腐病”、因缺微量元素“鋅”導致的果樹“小葉病”、玉米“花白苗”時有發生。
3.施肥量大、配方不合理
受土壤退化因素影響,為了獲取更高的產量,農民化肥的施入量不斷加大,且比例不合理,氮肥投入量過大,導致氮磷鉀比例失衡,作物產量提高不明顯,過多的氮肥殘留到農產品中,或隨著灌溉和雨水流到地下,污染了農田生態環境。
4.“二銨+尿素”模式根深蒂固
在二銨投入使用之初,產量基數很低,土壤有效鉀的水平較高,中期追施氮肥,不施鉀肥,也能表現為增產,因此農民養成了“二銨+尿素”模式。然而隨著氮、磷肥施入量的逐年增加、土壤中鉀消耗量增大,加上有機肥投入的減少和產量基數的提高,土壤中的鉀已經滿足不了作物的高產需求,導致“二銨+尿素”模式失靈。
1.增施農家肥,培肥地力
利用養殖業發達的優勢,著力開展農家肥腐熟還田工作,每年每畝施入2~3方,利用3~5年的時間,逐步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微生物活性,提高土壤肥力。
2.長期土壤定位監測
與縣土肥站合作,長期定位監測不同土類、不同地形、不同作物、不同水源等條件下的農田土壤養分變化,全面掌握土壤養分的供給能力和儲備能力,為科學配方施肥提供數據支持。
3.安排不同元素的肥效試驗
開展不同作物高中低產田的肥效對比試驗,不斷摸索作物需肥規律和氮磷鉀施入的最佳比例,實現土壤供肥料、肥料釋放與作物需肥規律同步。
4.實施大中微量元素平衡施用
建平縣土壤速效鉀含量較高,處在中等或豐富范圍,但也只能提供作物需求量的50%~70%左右,其余部分還要靠施肥來補充,因此“二銨+尿素”模式已經行不通了,必須配施鉀肥,同時根據作物表征或土壤檢測值,推廣微肥的施用,對于已經表現為缺素癥狀的作物,及時采取根外施肥方式。
5.開展專用肥料的推廣與應用
專用肥料是按照土壤的供肥能力、作物的需肥規律等因素制定的肥料配方,能夠充分滿足作物生長。在開展一次性施肥的作物上推廣長效型專用肥料、在經濟作物追肥過程中采用水溶性專用肥料,實現肥料養分釋放與作物吸收同步,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作物產量,進而實現化肥的零增長甚至減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