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玲
遼寧省朝陽縣農機化技術推廣服務站
淺談秸稈還田技術
劉志玲
遼寧省朝陽縣農機化技術推廣服務站
農作物秸稈是一項重要的農業資源。露天焚燒秸稈,不僅污染環境,浪費資源,而且影響交通安全,影響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問題。朝陽縣是個農業大縣,每年秸稈資源達70萬噸,若能充分利用,不僅能改善環境,還能增加農民的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秸稈還田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具有很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1.秸稈還田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結構,有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如果把秸稈從田間運走,那么殘留在土壤中的有機物僅有10%左右,造成土壤肥力下降。那么,只有通過施肥或秸稈還田等途徑才能得到補充。
2.秸稈為土壤提供豐富的有機質含量,從而減少了化肥使用量,降低了農業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提高農產品品質。
3.利用農業機械進行秸稈還田還可以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減輕農業的勞動強度,節約時間,解決勞動力不足問題。
4.秸稈還田可改善農業生態環境。農村80%的秸稈主要采取燃燒處理,造成污染空氣、影響交通、土壤表層焦化等,有時還引起火災。另外,秸稈隨意處置還會影響農業生態環境。所以秸稈還田有利于實現農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
一般分為堆漚還田、過腹還田、直接還田等方式。
堆漚還田:是將作物秸稈制成堆肥、漚肥等,作物秸稈發酵后施入土壤。
過腹還田:是用秸稈飼喂牛、馬、豬、羊等牲畜后,以畜糞尿施入土壤。
直接還田:方式比較簡單,方便,快捷,省工。還田數量較多,一般采用直接還田的方式比較普遍。直接還田又分翻壓還田和覆蓋還田兩種。翻壓還田是在作物收獲后,將作物秸稈在下茬作物播種或移栽前翻入土中。覆蓋還田是將作物秸稈或殘茬,直接鋪蓋于土壤表面。
1.秸稈還田一般作基肥用。因為其養分釋放慢,晚了當季作物無法吸收利用。
2.秸稈還田數量要適中。一般秸稈還田量每畝折干草150~250千克為宜,在數量較多時應配合相應耕作措施并增施適量氮肥。
3.秸稈施用要均勻。如果不勻,則厚處很難耕翻入土地,使田面高低不平,易造成作物生長不齊、出苗不勻等現象。
4.適量深施速效氮肥以調節適宜的碳氮比。一般禾本科作物秸稈含纖維素較高,達30%~40%,還田后土壤中碳素物質會陡增,一般要增加1倍左右。因為微生物的增長是以碳素為能源、以氮素為營養的,而有機物對微生物的分解適宜的碳氮比25∶1,多數秸稈的碳氮比高達75∶1,這樣秸稈腐解時由于碳多氮少失衡,微生物就必須從土壤中吸取氮素以補不足,也就造成了與作物共同爭氮的現象,因此秸稈還田時增施氮肥顯得尤為重要,它可以起到加速秸稈快速腐解及保證苗期生長旺盛的雙重功效。
1.盡早翻耕。農作物收獲后,使用機械將秸稈粉碎并均勻撒在田地之中,之后要盡快進行秋翻將秸稈盡快進行秋翻入土壤,加快秸稈分解的速度,另一方面盡早翻耕還可以避免秸稈損失,粉碎后的秸稈未能及時翻入土壤,干燥后容易被風吹跑,秸稈扎堆還影響耕地,造成下茬作物出苗困難。
2.要注意秸稈翻壓深度。秋翻深度應在25厘米以上,將秸稈全部覆蓋嚴實。堅決不能使撒在地面上的秸稈長時間裸露地面,經風吹日曬,失水過多,降低還田效果。
3.注意粉碎。秸稈還田在粉碎秸稈時要用大型秸稈粉碎機,使秸稈粉碎的長度在5厘米左右,以免秸稈過長土壓不實,影響作物的出苗與生長。
4.足墑還田。秸稈分解依靠的是土壤中的微生物,而微生物生存繁殖要有合適的土壤墑情。若土壤過干,會嚴重影響土壤微生物的繁殖,減緩秸稈分解的速度。如果土壤墑情較差,應及時灌水。
5.補充氮肥。秸稈還田后,土壤微生物在分解作物秸稈時,需要從土壤中吸收大量的氮,才能完成腐化分解過程。如不增施化學氮肥,微生物必然會出現與下茬作物幼苗爭奪土壤中氮素的現象,從而影響幼苗正常生長。所以,秸稈還田的地塊,進行秋翻時一定要施入一定量的氮肥。
6.防病蟲傳播。秸稈還田時要選用生長良好的秸稈,不要把有病蟲害的秸稈還田,如玉米黑穗病、棉花枯黃萎病等,不能直接用為翻埋還田,最好將帶病菌秸稈運出處理,徹底切斷污染源在免病蟲害蔓延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