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遼寧省北票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北票市玉米螟的發生特點及綜合防治技術
劉暢
遼寧省北票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介紹玉米螟在北票市的主要發生特點和具體的防治方法,以正確指導農民科學合理用藥,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
玉米螟發生規律特點綜合防治技術
玉米螟屬于鱗翅目,螟蛾科,食性很雜,幼蟲主要危害玉米、高粱、棉花、谷子、蔬菜等作物。玉米螟是危害玉米的最重要害蟲之一,玉米螟可危害玉米植株地上的各個部位,使受害部分喪失功能,嚴重降低玉米籽粒產量。近年來,受氣候條件和農業生態環境變化以及人為措施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其發生面積和危害程度一直呈高位攀升態勢,已成為當前玉米生產中最嚴重的生物災害,對北票市糧食生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同時玉米螟的危害也沒有引起農民朋友高度重視,防治意識較為淡薄,錯過最好防治適期。
北票市是一個“七山一水二分田”的丘陵山區。晝夜溫差大,積溫高,年平均氣溫8.6℃,年平均降水量509毫米,無霜期153天左右。玉米螟在北票市一年基本發生2~3代,第三代基本不夠成危害。玉米螟通常以老熟幼蟲在玉米莖稈、穗軸內或高粱、向日葵的秸稈中越冬,次年4~5月份化蛹,蛹經過10天左右羽化。成蟲在夜間活動,飛翔力強,喜歡在離地50厘米以上、生長較茂盛的玉米葉背面中脈兩側產卵,一個雌蛾可產卵350~700粒,卵期3~5天。
幼蟲孵出后,先聚集在一起,然后在植株幼嫩部分爬行,開始危害。初孵幼蟲,能吐絲下垂,借風力飄移遷到鄰近的植株上,形成轉株危害。幼蟲主要分為五齡,三齡前主要集中在幼嫩心葉、雄穗、苞葉和花絲上活動取食,被害心葉展開后,即呈現許多橫排小孔。四齡以后,大部分鉆入莖稈。玉米的雄穗被蛀,常易折斷,影響授粉。苞葉、花絲被蛀食,會造成缺粒和籽粒不飽滿。莖稈、穗柄、穗軸被蛀食后,形成隧道,嚴重影響植株內水分、養分的輸送,使作物的莖稈倒折率明顯增加,籽粒產量下降,損失率達10%~20%。
1.蟲口基數
上一代蟲源基數直接關系到玉米螟發生量,蟲源基數大,在適宜環境下,就能造成嚴重危害。
2.溫度與濕度
玉米螟適宜于高溫、高濕環境。天氣干旱,雌蛾壽命短,產卵量少,初孵幼蟲死亡率高。因此干旱少雨,可使玉米螟發生數量減少,為害程度減輕。
3.天敵影響
玉米螟天敵種類很多,最主要的是赤眼蜂,條件適宜時,玉米螟卵被寄生率可達80.3%。
4.栽培制度
2015年北票市總計玉米的種植面積達102.5萬畝,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93%以上,為玉米螟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寄主條件。
5.玉米品種
玉米因品種間長勢及葉色等不同,被害率顯著不同,玉米植株高大,吸引大量的玉米螟產卵,被害率也比較其他品種高出很多。
1.玉米螟近幾年來在北票市發生呈逐年加重趨勢,2003~015年連續12年田間均為大發生年。第一代玉米螟卵發生盛期在6月下旬~7月初,主要表現為玉米心葉受害重,給植株造成花葉、連珠孔、斷頭和折葉。第二代玉米螟卵及幼蟲發生期在8月上、中旬,主要為鉆蛀危害,鉆蛀玉米莖桿和雌穗,造成折稈,嚴重影響玉米的產量。其發生的基本特點主要表現為“一早三大”,即發生時間早、成蟲的蛾量大、田間危害大、農民的損失大。
2.2013年玉米螟成蟲蛾量高峰日出現在8月3日,單燈誘蛾為640頭,危害造成田間花葉率為55%,嚴重地塊達75%,二代玉米螟在泉巨永鄉調查造成田間蛀孔率為64%,嚴重地塊高達90%以上。全年百株累計卵塊數達63塊。
3.2014年玉米螟成蟲蛾量高峰日出現在8月6日,單燈誘蛾為763頭,其中一代玉米螟危害調查造成的田間花葉率為48%,嚴重地塊高達70%以上,百株累計卵塊數為38塊。二代玉米螟在北塔子鄉調查造成田間蛀孔率為54%,嚴重地塊高達85%以上。全年百株累計卵塊數高達68塊。
4.2015年玉米螟成蟲蛾量高峰日出現在7月30日,單燈誘蛾為842頭,創近十年來日誘蛾量的最高值,其中一代玉米螟危害調查造成的田間花葉率為52%,嚴重地塊高達85%以上,一代玉米螟百株累計卵塊數為32塊。二代玉米螟在上園鎮調查造成田間蛀孔率為58%,嚴重地塊高達90%以上,二代玉米螟百株累計卵塊數為37塊。全年百株累計卵塊數高達69塊。
防治要求:加強對玉米螟田間發生情況調查、準確把握防治適期。大力推廣“蜂、菌、藥”相結合的綜防措施,采取“田內與田外”“生防與化防”“一代與二代”防治相結合的防治辦法,達到“全力、全面、全程”進行防治。
1.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廣大農民對玉米螟“啞巴災害”的認識,擴大防控面積,最大限度壓縮棄防面積,及時有效地指導農民防治,推進玉米螟防治工作向縱深方向發展。同時通過電視,互聯網等新聞媒體向廣大農民及時發布玉米螟發生與防治預警信息,為玉米螟的防治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將玉米螟的危害損失降到最低。
2.選育抗蟲品種是控制玉米螟危害的經濟、安全、有效的根本措施,主要選育含抗螟素高的品種,抗螟蟲素對玉米螟幼蟲的發育有抑制作用,而抗螟素高低是一種可以遺傳的特性。因此農民朋友應多選用抗玉米螟的新品種。
3.及時處理玉米的秸稈、有效壓低蟲口基數 。在玉米螟成蟲羽化前,根據當地使用秸稈的習慣,采用燒、扎、漚、封等措施,可使越冬的蟲口明顯下降。
4.物理防治。可用20W頻振式殺蟲燈或500W高壓汞燈進行誘殺防治,每臺燈可以控制50畝以上,且防治效果明顯。
5.投放藥劑進行防治
(1)心葉期用藥。以顆粒劑效果較好 ,在玉米的大喇叭期投撒蘇云金桿菌(Bt)或白僵菌顆粒劑。投入心葉內,能使心葉內部保持較長期的著藥狀態,在心葉末期 使用,可使藥效保持至抽穗以后。
(2)穗期防治。剪花絲,抹藥泥,即在玉米授粉基本結束,幼蟲集中在花絲上未分散轉移時,將干花絲剪去,并帶出田外深埋處理或燒毀,同時將配好的藥泥(可選用90%的晶體敵百蟲進行配置)抹在雌穗隨頂部。
(3)雌穗期灌藥。將藥液由穗頂注入,灌前剪去干枯花絲,灌時用手輕輕捏穗部,以助藥液下流。常用藥劑有50%敵敵畏乳劑或90%晶體敵百蟲2000倍液(高粱田上禁止使用),0.5千克藥液可灌雌穗180個左右。
6.生物防治
(1)赤眼蜂防治。當田間玉米百株卵塊達1~2塊時釋放赤眼蜂,每畝設4~5個放蜂點,第一次畝放蜂7000~8000頭,隔5~7天再放第二次。畝放蜂12000~13000頭,1畝總放蜂量20000頭。其防治效果可達80%以上。
(2)性誘劑防治玉米螟。利用玉米螟雌蛾性成熟后放出來的激素引誘雄蛾前來的一種化學物質。現在應用的人工合成聚乙烯為載體制成的管狀誘芯。具體使用方法:以直徑為1尺以上的水盆作誘捕器,即誘捕器用粗鐵絲做成30厘米圓圈,用塑料膜自制的水盆,使用時用三根木桿支架在田間,盆面與地在間距為1.2米,盆內倒入清水,水面距盆沿2厘米,為增加粘著性,防止誘獲的雄蛾脫逃,盆內加入少許洗衣粉。晝夜掛在田間,一般每公頃設15~23個誘捕器,誘捕時間在6月20日~8月30日。
7.化學防治。可選用30%高氯.馬乳油2000倍液或20%馬氰乳油1000~1500倍液,也可選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200倍液噴霧,注意重點噴施于玉米的心葉內,防治效果比較明顯。噴藥應在晴天上午10點以前或下午4點以后,同時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的農藥進行防治蟲害,以免造成人員中毒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