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
遼寧省阜蒙縣農發局蔬菜服務總站
遼寧省阜蒙縣設施農業生產調研報告
張晶
遼寧省阜蒙縣農發局蔬菜服務總站
設施農業是現代農業的顯著標志,是農產品打破季節性限制實現反季節均衡上市,進一步滿足多元化、多層次消費需求,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方法,也是傳統農業逐步擺脫自然環境的束縛,走向標準、產業化、化現代化生產的必由之路。
阜蒙縣設施農業建設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同時也發現了一些問題,現將發展現狀、生產布局情況、存在問題以及建議對策等情況報告如下:
阜蒙縣設施農業的發展始于2005年,大規模發展是從2008年開始,形成了以福興地、阜新鎮、于寺、王府為代表的設施農業種植區遍布35個鄉鎮。2014年通過“沈阜200萬畝現代農業示范帶建設”,更加推進全縣設施農業的建設。
1.種植格局基地化
全縣保護地種植格局呈現明顯的規模化、區域化,初步形成了以福興地鎮、于寺鎮、蜘蛛山鎮為代表的尖椒生產基地;以阜新鎮、沙拉鎮為代表的甜瓜生產基地;以王府鎮、紫都臺鄉、伊嗎圖鎮為代表的番茄生產基地;以大巴鎮、國華鄉為代表的冷棚葡萄生產基地等等。
2.品種結構優質化
目前,全縣設施農業主栽作物有辣椒、甜瓜、番茄、茄子、葡萄、草莓等20余個。種植的品種達30多個。辣椒品種有:37~76、37~79、37~74等;甜瓜品種有:超甜翠寶、領航3、永甜11等;番茄品種有:卓娜、歐粉一號、金蜜佳等;茄子品種有:布利塔、安吉拉等;葡萄品種有巨峰、郁金香、白雞心、夏黑等;草莓品種有丹東九九、幸香等。
3.生產經營規模化
全縣蔬菜生產已打破了一家一戶分散種植經營的傳統生產格局,涌現了一批規模種植集約經營的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等。
4.生產技術科技化
根據全縣蔬菜產業發展的要求,通過“沈阜200萬畝現代農業示范帶建設”,我們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探索新模式,搞好三個服務。先后引進新品種20余個,推廣應用的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嫁接技術、簾被雙覆蓋技術、生物防治等先進技術,在設施農業生產中被廣泛應用。以辣椒、茄子為主的長季節越冬栽培和以香瓜、番茄為主的一年兩茬的種植方式成為全縣設施農業增產增收的主要栽培模式。
5.冷暖結合多樣化
結合“十三五”時期農業發展規劃的要求,阜蒙縣擬定23個鄉鎮重點發展冷棚計劃,打造阜新冷棚蔬菜品牌。并與現在暖棚種植作物的茬口相結合,形成周年供應多樣新鮮蔬果的優越市場體系,形成冷暖結合,相輔相成、齊頭并進的現代農業發展態勢。
阜蒙縣設施農業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資金、技術、市場等方面仍然存在著諸多制約因素,影響了全縣設施農業的發展。
1.新、特、優品種結構單一
阜蒙縣對作物品種布局結構雖然有所調整,但傳統蔬菜品種偏多,優質高效蔬菜品種偏少。據今年全縣種植品種情況看,一些新、特、優品種的果蔬種植面積小、少、無。
2.市場體系不夠健全
特別是缺乏規模較大、輻射帶動力強的農產品交易市場。同時全縣現有的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民經紀人隊伍數量少,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不高。
3.技術力量薄弱
農戶自身學習科學技術的覺悟不高,而全縣專業技術人員有限,技術指導任務繁忙,我們提供的技術培訓不能及時解決問題。
1.實行區域化布局,進行規模化、專業化生產
實踐證明,要適應蔬菜發展新階段的需要,掌握市場變化的主動權,就必須徹底打破分散性、小規模的經營方式,從根本上改變一家一戶“提籃小賣”的狀況,實行組織創新,擴大經營規模,通過規模經營,使蔬菜產品進入流通和加工領域,把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結合起來。
2.積極發展帶動蔬菜產業的龍頭企業和中介組織
蔬菜產業能否發展的關鍵是市場,蔬菜生產除了滿足市場的鮮活品需求外,要以蔬菜加工企業和運銷組織為龍頭,以訂單的形式發展幾個有一定規模的生產原料基地、鮮活菜配送基地等,走規模化、專業化、產業化生產之路。
3.加強蔬菜技術人員的培訓,健全科技推廣網絡
在技術培訓上下功夫,提高農合的積極性,為農戶搞好產前、產中、產后的系列化服務,解除農民的后顧之憂。
4.建立健全的農業信息網絡,為政府決策、市場開發、先進技術和新品種引進等提供有效服務
充分發揮現有政府公務網的作用,擴大網絡覆蓋面,加強與全國各大城市、主要農產品市場及全區各地市場的網絡聯系。建立及時、便利、可靠的農產品信息發送和反饋系統,為農民調整種植結構、安排生產等提供信息。
5.加快名、優、新、特蔬菜品種的引進和推廣工作,打造蔬菜品牌
蔬菜生產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其品質是決定銷售量的關鍵,而品牌是產品品質的外在表現形式,只有創立了自己的品牌,以品牌促質量,以質量保品牌,才能實現蔬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