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昌內蒙古自治區農業廣播電視學校
?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思考
李佩昌
內蒙古自治區農業廣播電視學校
伴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農村勞動力向城鎮和二三產業轉移已成趨勢與必然。目前我國農業勞動力供求關系已進入總量過剩與結構性、區域性短缺并存新階段,關鍵農時缺人手、現代農業缺人才、新農村建設缺人力問題日顯普遍,農業兼業化、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解決好“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問題,亟需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農業科技,著力解決農業生產力發展問題,明確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突出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著力完善農業生產關系,進一步強調加強農業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新型職業農民是構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現代農業、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力量,進一步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關鍵在于激發農民自身活力。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有利于農民逐漸淡出身份屬性,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必須同步推進農民職業化進程。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也是深化農村改革、提高農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只有全面提高農民素質,培養造就新型農民隊伍,才能提高農業經營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新型職業農民是指具有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以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作為主要職業,以農業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居住在農村或集鎮的農業從業人員。新型職業農民應具備的基本素質:①要有新觀念:主體觀念、開拓創新觀念、法律觀念、誠信觀念等。②要有新素質:科技素質、文化素質、道德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等。③要有新能力:發展農業產業化能力、農村工業化能力、合作組織能力、特色農業能力等。新型職業農民大體分為三類:
1.生產型職業農民,掌握一定的農業生產技術,有較豐富的農業生產經驗,直接從事園藝、鮮活食品、經濟作物、創匯農業等附加值較高的農業生產的群體。
2.服務型職業農民,掌握一定農業服務技能,并服務于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后的群體。
3.經營型職業農民,有資金或技術,掌握農業生產技術,有較強的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經驗,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的經營管理工作的群體。
我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途徑目前有以下幾種,一是國家培育。主要有中組部、農業部培育的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大學生村官等;二是自治區培育。主要針對全區農牧業生產現狀及發展趨勢進行培育全區農村牧區實用人才帶頭人;三是盟、(市)、旗、(縣、市、區)培育。主要根據當地的產業結構、發展方向培育農牧業領軍人物。
目前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主要采取專家講座、交流互動、典型發言、課外作業、田間課堂、觀摩實操等模式實施培訓。培訓班培訓的主題有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養殖大戶、種糧大戶)、信息進村入戶、美麗鄉村、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大學生村官創業等方面。每期培訓均聘請國家、自治區級農牧業專家(教授)進行講授,還邀請農牧業企業家現場交流與經驗傳授。
從國家層面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方向與出路,但在具體培育工作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沒有一個總的規劃、總的目標,培訓起來比較盲目,只是按照上面下達的任務進行機械的培訓,不能結合本地的實際自主培訓,所以培育方向、目標不明確。二是組織領導不得力,雖說國家很重視,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但具體實施起來效果不明顯。有的地區沒有明確的機構、專業的部門來組織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沒有當做長遠的戰略任務去實施,而是認作臨時的差事去應付。三是新型職業農民的認證不權威。培育到什么程度、達到什么水準、誰去考核認證等事項還不系統、不完整、不規范,如此培育的結果社會認可度會很低的。四是對新型職業農民的配套政策、扶(支)持措施沒有。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傳統農民向新型職業農民的轉變,現有一定產業規模的想發展壯大苦于沒有配套政策措施來支撐而左顧右盼、停滯不前。
基于上述影響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問題,本人認為要想把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做出成效就要堅持“五個出發”:
一是從農牧民的現實需要出發。充分了解當前制約農牧業發展農牧民增收的主要原因,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根據農牧民想什么、急什么、缺什么,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因時施教,提高培訓的及時性、針對性、實用性。通過培訓,使農牧民的技術技能、管理水平、道德誠信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二是從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出發。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與我區農牧業生產、農村牧區重點工作相結合,在培訓對象的選擇確定、專業課程的設置等方面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有效提升部門培訓與產業發展的契合度,促進內蒙古特色現代農牧業的發展。
三是從增加農牧民收入需要出發。對經過教育培訓、認定的新型職業農民,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土地流轉、項目扶持、金融信貸、教育培訓、技術推廣等方面進行扶持,增強新型職業農民的引領帶動能力,提高農牧民收入水平,進一步加快我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
四是從新農村建設需要出發。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要從新農村(牧區)、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發展的需要出發,轉變他們的思想觀念、豐富他們的農牧業知識、提高實踐能力和管理水平,培養造就眼界開闊,能夠不斷汲取新的技術理念的新型農牧民,提升新農村牧區建設者的水平。
五是從長遠規劃需要出發。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要根據我區各地社會經濟發展現狀與發展規劃,結合當地農牧業生產實際,制定一個長期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規劃,要有方向、有目標、有步驟、有措施的去培育,不能應付性的盲目培育。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事關我國“三農”問題能否解決、農業現代化能否實現,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要做好以下工作并堅持以下原則。
1.政府主導,堅持農牧民自愿的原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要以政府為主導,堅持農牧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農牧民群眾積極性,及時建立健全符合農村牧區實際、符合農牧民需求的培訓、評價、激勵、監督和考核機制,穩步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開展。
2.部門協作,堅持協調推進的原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涉及面廣、部門多,財政、民政、農業、教育、扶貧、水利等相關部門要按照培育工作的總體要求,農業為主、分工協作,形成合力。要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與內蒙古特色農牧業建設緊密相結合,充分體現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先進性和前瞻性。
3.精細培訓,堅持精準培育的原則。按照不同產業和不同服務類別,分類確定培育對象、設置培訓課程、制定培訓標準,特別是學時標準、考核要求等,開展精細化培訓,夯實培訓基礎,并在此基礎上制定出臺扶持政策,實現精準化培育的目的。
4.持續培訓,堅持嚴格認定的原則。職業農牧民培訓堅持階段培訓與持續培訓相結合。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不僅要實現農牧民從業技能的提升,同時要對農牧民開展市場理念、經營管理、誠信道德、社會責任等全方位培訓,對獲取新型職業農民資格要實行綜合考核、全面評價、嚴格認定。
5.動態管理、堅持跟進扶持的原則。對認定的新型職業農民進行動態管理,建立完善以考核制度為主的動態管理制度,建立退出機制。對認定的新型職業農民要跟進扶持,并將他們納入扶持重點,從項目、資金、保障、榮譽等方面,將現行的、新增的強農惠農政策集中向新型職業農民傾斜,調動他們的從業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