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禁弢
2016年春節前夕,一場罕見的寒潮襲來,微信朋友圈擠滿了從東北直至華南的雪景。在珠三角一家股份制銀行總行工作的齊清卻無心看雪,選擇了一家川菜館吃起了熱氣騰騰的冒菜。在他看來,屬于銀行人的冬天或許剛剛開始。
當被問到即將過去的羊年在銀行工作的感受時,齊清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現在就是要準備好過冬了。”
離春節還有兩周多,齊清本來想外派到分行的愿望再次落空。他的領導在年會上趁著幾分酒意告訴他,覺得他還是太年輕、資歷不夠。“我畢業就來這,在總行都待了三四個部門了,干過產品和營銷崗位,就是想去分支行多拉幾筆業務掙點錢。”齊清很郁悶,這已經不是他的調崗申請第一次被拒絕了,上一次的理由是他想去的那個分行領導拒絕了他。

“現在是錢給的少,事還安排一大堆!”
齊清工作所在的珠三角本來擁有融資需求旺盛的企業。他一直在做的業務主要是直接面向企業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等。這些業務因為掌握企業更多資金需求,相比單純放貸,還能多為銀行賺點錢。但剛剛過去的2015年,一系列珠三角企業破產倒閉潮,讓他很不開心。“大量的企業破產讓我們的貸款都收不回來,我們在福建的分行現在都被那邊企業壞賬給套牢了。不良率都在飆升,現在銀行本來就掙不了錢,掙一點利潤都拿去填補不良,銀行業要做好準備迎來冬天了。”
齊清坦言,2015年銀行的業績估計很難看。雖然他現在的收入暫時未受到影響,但是降薪已經是不可避免。“目前銀行業基本上都賺不了什么錢,各國有大行利潤都在降,我們都基本上做不了什么利潤。”所以他很想申請調到分行去,直接在一線做業務,興許能多掙點。“既然領導不同意,那我就只好老老實實待著,踏踏實實過好這個冬天。”
齊清想到分行多掙錢的想法,在朱祺看來是完全行不通的。朱祺在長三角地區某國有大行的省分行工作,長期待在人力資源部,雖然這不是個很直接的業務部門,但是能真切目睹到銀行業待遇江河日下的全過程。
“今年年終獎什么都沒發,錢是一年比一年少。我記得畢業剛來的時候,年底幾百塊錢的獎金和購物卡都是隨便發。”朱祺給記者推算了一下,2015年到手的收入至少同比減少了三成,原因主要是全銀行系統都在降薪。在2015年年初他們銀行總行的領導就對媒體說,將從高層開始帶頭降薪。
據朱祺介紹,他所在的分行機關還不算是收入降得最厲害部門,那些一線的分支行降得更多,尤其是業務開展不佳的分支行,獎金績效都不發。朱祺覺得,除了收入下降嚴重打擊了他的工作幸福感外,僵化的管理體制,波詭云譎的人際關系也讓他疲于應付。他所在的省分行新來了領導,新領導一邊號召改革,可一邊給大伙降薪水,這讓他覺得嚴重削弱了工作積極性,反而使得機關內滋生怨氣。甚至據他了解,有些本該發放給員工的獎金也都被一些部門無端延遲發放。
朱祺的抱怨也被魏國證實。魏國供職的是某國有大行在基層的分支機構。從柜員做起,到現在的對公客戶經理,魏國對于這家國有大行的薪酬和管理同樣也抱怨頗多。“你能幫我介紹幾個客戶來嗎?”當聽完記者讓他談談過去一年工作的感受時,他條件反射般反問道。據魏國介紹,完不成領導布置的業績,年終獎根本沒戲。
“現在是錢給的少,事還安排一大堆!”魏國說,現在不僅是基層各種彈性福利沒有了,考核任務還變重了。以存款考核為例,比如上個季度要求你達到1000萬,下個季度就讓你增長50%,到1500萬,再下個季度就到2000萬。魏國認為,每個季度要增加500萬存款,這樣的考核壓力太大。互聯網金融興起,理財產品層出不窮,銀行存款哪有什么吸引力?可是對于魏國的工作而言,存款不夠就沒有辦法放貸款,他就無法為銀行帶來利潤。
2015年10月1日起, 自1995年設定的存貸比75%上限的監管紅線被取消,意味著銀行可以拿出更多的資金發放貸款。但這一利好似乎并未讓魏國松口氣。他依然面對各家銀行都在爭相拉存款的窘境,而沒有拉到足夠的存款,他一分錢獎金都拿不到。
忙著跳槽,“原以為自己是白領,其實就是個打工仔”
錢少事多,讓這些銀行員工將部分希望寄托在了跳槽上。
齊清說,2015年他覺得單位人員流動特別大。他原本還認為金融業算是白領行業,結果現在就跟普通工廠差不多, 就像是打工的。特別是他在跟各地分支行打交道時,經常會發現跟他合作的同事老在變。
在朱祺看來,過去的一年讓他對現在的工作失去了最后的熱情,“我可以說對工作沒有任何的留戀,我也在想著怎么跳槽,比如去個基金信托的銷售崗之類,收入起碼漲一半。”朱祺說,他身邊各種人都在尋求新的工作機會。比如跳槽到股份制銀行或城商行收入立馬提高30%。舉例來說,他們行一個基層柜員比如一年收入七八萬,跳到一家城商行去,收入立馬變10萬。朱祺介紹說,很多時候不是內部在裁減柜員,而是人家自動就跳走了;更不用說手里有些企業資源的客戶經理和老總,這些人跳到股份制或者城商行甚至互聯網公司去,收入會立馬翻倍。
長期扎根基層的魏國也對記者說,他也不想再在一線干了,想去銀行后臺部門干干,正在聯系一些股份制銀行,只要待遇合適,他立馬就跳。
經濟形勢不好、銀行利潤率下降、不良貸款率上升,幾乎是接受采訪的銀行業員工對過去一年最普遍的感慨。多方數據也印證了他們的抱怨。
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11863億元,較年初增加3437億元,不良貸款率1.59%,較年初增加0.34個百分點。
行業分布上,不良貸款仍集中在制造業、批發零售業、采礦業,反映貿易型加工企業、兩高一剩行業的問題嚴重;地區分布來看,多個省份三季度末的不良率突破2%,浙江、廣東、山東三省的不良貸款規模突破千億,導致地區銀行業凈利潤出現大面積負增長。
截至1月24日,從上市銀行陸續披露的2015年業績快報看,民生、浦發、興業、中信銀行營業收入保持雙位數的快速增長,但與此同時,凈利潤均降至個位數的低增長態勢,其中,民生、中信銀行凈利潤在去年四季度負增長,值得注意的是,不良率處于繼續爆發的上升區間。
“銀行人還真是要做好準備好好過冬。”齊清反復對記者說。
(應被采訪對象要求,文中皆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