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黨和政府做一切工作出發點、落腳點都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這樣強調。
這次到重慶視察,總書記十分關心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特別是要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
“扶貧開發成敗系于精準,要找準‘窮根’、明確靶向,量身定做、對癥下藥,真正扶到點上、扶到根上。”
…………

總書記的這些指示,為重慶保障和改善民生指明了方向。
我們要緊緊圍繞這些指示,讓人民群眾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擁有更多獲得感。
抓好精準脫貧
——市委書記孫政才說: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努力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做得更實,真正做到脫貧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確保如期圓滿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探索】
2015年,酉陽縣可大鄉吳家村村民宋先權45歲。
這幾年,他負擔不輕,女兒讀大學花了6萬多元,兒子念高中每月開支1000元,還要贍養年近七旬的父母。
2014年,宋先權一家被確定為建卡貧困戶。
“有門路、沒資金。”宋先權家房前屋后是大片草場,他想養牛,但沒本錢。
他找銀行貸款,但需要抵押物。
“我家房子是土房,不能當抵押物。”宋先權很郁悶。
“農民貸款難,貧困戶貸款更難。”部分鄉鎮負責人坦言,“不把金融支撐問題解決好,產業發展不起來,貧困戶穩定脫貧就無從談起。”
如何讓貧困戶有錢創業?
“探索‘改補為貸’和‘改補為借’的方式,幫助有創業意愿的貧困戶解決資金難題”。酉陽縣搞起了金融創新。
“改補為貸”就是將一定財政涉農資金和扶貧資金注入國有擔保機構,引導銀行放大10倍以下信貸額度,對建卡貧困戶和涉農涉貧經營主體分別給予5萬元和1000萬元以下融資貸款。
“改補為借”就是設立貧困戶產業到戶借款基金,專為暫不符合“改補為貸”和金融準入條件,又急需項目發展啟動資金的建卡貧困農戶提供1萬元以下借款。
2015年10月19日,宋先權在貸款未到之前,先期獲得4萬元產業借款,修了牛圈,又買回10頭牛。
11月10日,由縣興農融資擔保公司擔保,宋先權獲得3萬元銀行貸款,他用來還了借款。
利用一個時間差,宋先權養牛夢想就起航了。
“現在,兩頭母牛已懷上牛犢。”宋先權咧嘴笑著。
【啟示】
精準脫貧,重在精準,成敗系于精準。各區縣要按照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六個精準”的要求,切實做好扶貧工作。
抓好民生實事
——市委書記孫政才說: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滾動實施好重點民生實事,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織就密實的民生保障網。
【探索】
“盼了幾十年的自來水,終于進了家門!”
2015年年底,家住武隆縣鴨江鎮青峰村的馬大才逢人便說這件大喜事。
年近花甲的馬大才對缺水困難的記憶可謂刻骨銘心。
老馬所在的青峰村金家灣居住著三四戶人家,大家日常用水主要靠300米外的“干龍洞”解決。
“干龍洞”沒有固定水源,全靠雨天蓄水。
“如果連晴五天以上,‘干龍洞’就沒水了,大家就得到更遠的地方去挑水。”老馬說。
幾十年來,為了在“干龍洞”有水時多挑一點水蓄在家中,鄰里間沒少鬧過矛盾。
2015年,通往金家灣的公路剛通,縣水務局便立即啟動工程建設。
100立方米的蓄水池很快修好,自來水管網牽進了每戶人家的院落,金家灣的居民終于可以不再為用水而煩惱和鬧矛盾了。
“真沒想到政府行動這么快。”村民孟其祥感嘆。
為什么行動這么快?
“我們設置了差異化考核指標,引導公共服務資源盡量向發展較為落后的地區傾斜。”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考核辦副主任唐小平說。
“沒有民生的持續改善,我們所做的一切工作都將失去意義。”孫政才強調。
金家灣分散供水工程是武隆解決貧困村飲水問題的成功范例之一。
2015年,武隆縣水務局為26個貧困村安排了240個農村飲水安全項目,2.6萬人飲水難問題得到解決。
【啟示】
堅持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堅持既當期可承受、又長遠可持續,堅持既解決民生實際問題、又持續提升民生水平,堅持既抓實具體民生項目、又建立民生工作長效機制,堅持不斷增強民生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可持續性。
抓好就業創業
——市委書記孫政才說:要著力促進就業創業,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完善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相結合的機制。
【探索】
2003年,張莉被調到開縣西門車站,成了一名售票員。
“請問您要哪一天的票?”“到哪兒?”“您要幾張?”
那時,她每天都要重復這幾句話。
開縣人從這里走向全國,北京開館子,上海拆房子,廣東進廠子……這成就了開縣“打工第一縣”的美名——全縣170萬人口中,近70萬人常年在外務工。
不過,這個美名多少讓開縣人有些無奈,“沒辦法,在家找不到錢啊!”
當年,曾漢宇也是外出打工大軍中的一員。
1997年,他從合川水產學校畢業后,就去了外地。
懂技術、頭腦活絡的他很快就成為行業翹楚。
曾漢宇發現,高溫天氣時,魚的損耗非常大,侵蝕了利潤空間。
“魚場必須有規模,但也不能太集中,要靠近市場終端,假如有自己的魚場就好了。”一個念頭在曾漢宇心中騰起。
在外奔波了十來年后,他聽到了一聲來自家鄉的呼喚:“歡迎開縣人回家鄉創業、就業。”
曾經在全國率先設立“勞務產業辦公室”的開縣,又在全國率先設立了“農民工返鄉創業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了“一個產業一個規劃,一個企業一個政策”,通過針對性服務,對返鄉農民工創業、就業提供全程“保姆式服務”。
聽到這個消息,曾漢宇就回到了開縣,成立了飛渝農業開發有限公司。
曾漢宇將厚壩鎮閑置的3000畝山坪塘進行改造升級,讓“死魚塘”成了“聚寶盆”,年產值近億元。
比起掙錢,更讓曾漢宇高興的是,鄉親們不用再像他當年一樣背井離鄉討營生了。
2015年,開縣返鄉創業人員共創辦第三產業市場主體近兩萬戶,帶動就業人員數以萬計。
【啟示】
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優化就業服務,加強職業技能培訓,重點解決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農村貧困人口和城鎮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人群的就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