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神青
搶占扶貧風口三大工具
——五大扶貧風口,是必須跳起來才能摘到的“桃子”。因此,我們必須用好開發式扶貧、開放式扶貧、工業化改造這三大工具。
工具
開發式扶貧
——從以往單向的“輸血式”幫扶,轉向利用貧困地區的自然資源,進行開發性生產建設,逐步形成貧困地區和貧困戶的自我積累和發展能力。
路徑
結合五大風口制訂規劃。
結合當地特色資源建立特色產業。
把產業扶貧、科技扶貧、生態扶貧、基礎設施扶貧有機結合起來。
2015年8月5日,重慶市石柱縣石家鄉。
“石龍山莊”老板秦建站在自家院子里,不停招呼著前來住宿的游客。
才到中午,家里客房就已住滿。
“最近兩年,我們這里人氣是越來越旺了!”秦建感慨。
石家鄉地處高寒山區,盡管正值炎炎夏日,但這里依然涼意沁人。
“我們將旅游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解決了貧困戶‘摘帽’問題!”石家鄉鄉長向云憲說。
石家鄉避暑產業的蓬勃發展,正是石柱踐行整體開發扶貧的一個縮影。
困惑
2005年3月,石柱一個市級貧困村迎來了一支扶貧工作隊。
當晚,村里的貧困戶便被召集到村委會開會。
“我們將給你們每戶培育一個養殖項目,預計僅畜牧業一項就會增收1000元。”工作隊負責人興致很高。
但不少貧困戶質疑:“我們不懂養殖,牲口中途死了怎么辦?賣不出去怎么辦?”
可質疑并沒有引起重視。
幾天后,工作隊給每戶貧困戶送來一只羊、一頭豬、幾只雞。
“當時,家里拿不出什么好東西招待他們,就把原來養的兩只雞殺了。”一位貧困戶說。
不久后,工作隊撤走,養殖項目從此再無人過問。
與這個村面臨同樣問題的,還有位于石柱東北部的一個貧困村,傳統產業以種植黃連為主。
2007年4月,縣里來的扶貧工作隊在村里轉悠兩天后,很快給貧困戶送來很多辣椒苗。
“改種辣椒,收益更高。”工作隊建議。
于是,還未成熟的黃連被扒了出來,地里種上了辣椒,然后工作隊就撤了。
不久,辣椒苗因為“水土不服”而全部枯死。
“以往的扶貧措施簡單粗放,甚至有時還會幫倒忙。”石柱縣扶貧辦主任彭德斌說。
如何才能讓貧困戶真正脫貧,這考驗著石柱歷屆縣委、縣政府的智慧。
下沉
2015年8月24日,一支扶貧工作隊進駐石柱縣沙子鎮星光村。
對他們的到來,當地村民并不熱心:“這次會待多久?會不會一周就走了?”
村民不知道的是,在扶貧工作隊到來之前,石柱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下發了《關于重新組建扶貧開發駐村工作隊的通知》。
《通知》要求,各駐村隊伍要“對接幫扶重深入、掌握情況求透徹、因戶施策定準確、精準扶持出實招”。
“扶貧不再是走個過場,必須將責任落實到人,而且還有考核倒逼。”石柱縣委書記鄭平說。
一周過去了,扶貧工作隊沒走。
半個月過去了,扶貧工作隊還是沒走。
很快,有村民發現了異樣。
村里建卡貧困戶吳定珍屋后的林地里傳來了翻土修整的聲音。
原來,工作隊詳細調研后,決定幫扶吳定珍種植黃連。
“我們要求幫扶時,必須沉下去,精準找到當地的資源優勢,進行開發性生產建設,而且要一幫到底。”彭德斌說。
不但扶貧工作隊沒走,黃連種植專家來了,加工企業也來了……
很快,越來越多的貧困戶加入黃連種植的行列。
“工作隊不但幫我們解決了種植的難題,還幫我們聯系了加工企業,銷售也完全不用擔心。”吳定珍說。
沉下去的扶貧,讓石柱越來越多的貧困村發生了變化。
三益鄉大堡村林地資源豐富,林下養雞產業風生水起。
魚池鎮山嬌村緊鄰千野草場和黃水大風堡景區,“十里荷塘”發展迅猛。
…………
取舍
2015年4月,石柱縣大歇鎮。
鎮黨委書記譚建龍召開扶貧攻堅工作部署會議。
“干柏村、雙壩村肉兔養殖發展得比較好,我們也可以在黃山村、大歇村推廣……”有人建議。
話音未落,譚建龍和鎮黨委班子就斷然拒絕了這個建議。
“肉兔養殖并不是黃山、大歇兩個村的優勢產業,難以形成規模。他們的優勢在于中藥材種植,目前已經達到3470畝,還建有中藥材專業合作社,可以在這上面下功夫。”譚建龍說。
這樣做的,也并不僅僅只有大歇鎮。
“精準扶貧,我們就是要在合適的地方發展合適的產業,要扶得準,拒絕撒胡椒面。”鄭平說。
石家鄉鄉村旅游資源豐富,一家鄉村旅游龍頭企業打算與鄉里合作共建一家三星級農家樂。
與此同時,一家制藥廠也看上了這塊“風水寶地”。
“制藥廠投資大,可解決不少就業,農家樂不但規模小,而且運營時間每年只有半年,收益太少,應該重點引進制藥廠。”有人建議。
“我們要發展經濟,更要注重青山綠水建設,我們要懂得取舍。”石家鄉黨委書記劉毅說。
最終,石家鄉黨委班子拒絕了制藥廠拋出的橄欖枝。
“多虧沒有引進制藥廠,不然游客肯定不再來了。”秦建說。
正是這份取舍,讓石家鄉經濟和生態取得了雙豐收。
“開發式扶貧,不能面面俱到,而是最大限度地讓資源優勢最大化。”鄭平說。
粘連
2015年10月20日,石家鄉石龍村貧困戶騰光成家里。
騰光成核算著這一年給石龍山莊運送農副產品以及務工的收入。
“農副產品種養殖收入近1萬元,在山莊務工有6000元。”騰光成有些激動。
而2014年,他們一家還只靠在山坡上種點玉米、土豆、紅薯糊口,生活異常艱難。
2015年年初,石龍山莊與包括騰光成在內的36戶貧困戶簽訂合作協議:石龍山莊上門收購貧困戶種養的農副產品,并提供30個就業崗位。
“以后的生活有盼頭了,過幾年我也開個農家樂。”騰光成信心滿滿。
而這正是石柱開發式扶貧所要達到的粘連效應——
通過在貧困地區精準扶持特色產業,在帶動貧困戶脫貧的同時,也讓貧困戶實現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從根本上消除貧困的根源。
大歇鎮中藥材合作社在實現初步規模經營后,主動找到重慶太極集團,簽署合作協議,改變只搞種植不搞加工的模式,對中藥材進行深加工,凈利潤增加20%。
龍沙鎮在辣椒種植基地效益初顯的同時,緊跟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為辣椒免費申請商標,塑造品牌,提高產品影響力。
…………
2015年,石柱2萬多貧困戶脫貧“摘帽”,減貧率達到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