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占風口要用好“互聯網+”這個操作系統
——“互聯網+”現在已成為整個社會的操作系統。精準扶貧如果能用好這個操作系統,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利用“互聯網+”構建大數據平臺,推動扶貧由“粗放管理”向“精準管理”轉變
利用大數據進行精準識別——通過“一進二訪三聯”,識準扶貧對象,找準致貧原因,建立扶貧信息大數據庫。
利用大數據進行精準研判——深入分析扶貧信息背后的現象和規律,為貧困戶量身定制可量化、能落實的幫扶措施。
利用大數據進行精準管理——運用大數據對扶貧對象進行精細管理,實現數據動態監測和貧困對象動態進出,做到進出有序。
說起貧困戶家庭收入調查,這是重慶市涪陵區石沱鎮光明村大學生“村官”王蕾心中的痛。
2015年8月10日,王蕾來到村民陳某家中進行調查。
調查發現,陳某家中養著依據扶貧政策領到的20多只雞、5只山羊,家里還有8畝多田地,可供兩口人解決貧困現狀。
可是第二天,王蕾再次來到陳某家中核對時,陳某不但不承認,反而聲稱自己從未得到過任何扶貧救助。
由于缺乏完整的基礎信息系統,如何拿出有力的“證據”證明貧困戶的家庭經濟收入,成了扶貧工作人員頭痛的問題。
2015年12月25日,37戶建卡貧困戶和43名村民代表齊聚光明村村委會會議室,參會的還有鎮扶貧辦的工作人員。
村民們拿起桌上的《重慶市貧困戶信息系統說明書》,還沒來得及仔細閱讀,就鬧騰起來。
“這和我們貧困戶有啥子關系嘛?”村民嚴科倫問。
原來,2015年10月,重慶市扶貧辦開發了“重慶市貧困戶APP”。
“該系統有7個功能模塊,具有查詢、統計、展示等功能,能實現扶貧對象、項目安排、資金使用、措施到戶和脫貧成效的精準要求。貧困戶也可以用這個APP核實自家的基本情況,信息有偏差的地方可以及時反饋……”石沱鎮扶貧辦工作人員介紹。
“聽起來還不錯。”貧困戶張蘭明說。
“那麻煩你們過來,我現場操作給你們看。”工作人員說。
貧困戶們好奇地涌了過去,現場立馬熱鬧起來。
“我看到我的名字了,我老婆、兒子的基本信息也有,我家有幾頭豬都知道。”
“現在好了,我們可以了解相應的政策和措施,鄰居之間還可以相互監督!”
…………
“有了這個軟件,我們可以省事了,不用擔心你們‘不認賬’了!”王蕾開玩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