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雄
編者按
在這個“言必稱顛覆”的互聯網時代,很多傳統企業都患上了“互聯網焦慮癥”:成天憂心忡忡,擔心自己被互聯網徹底顛覆。
傳統企業真的就此窮途末路了嗎?其實未必,新實體經濟正迎來下一個風口。
下一個風口在哪里?
京東CEO劉強東的回答震撼業界:“風口可能不是在互聯網,而是在傳統行業。”
“汪洋大海”依然在傳統行業
現在,中國正在經歷一場消費大升級——國人不再只需要低質低價的商品,而是蛻變為追求高質高價的商品。
在這場大升級中,誕生一批百億元市值級別的公司毫無問題。
可悲的是,我們的許多基礎服務都還做得很差,譬如劉強東講的服裝鞋帽、食品。
前不久,西班牙服裝巨頭ZARA創始人成為新全球首富,日本服裝巨頭優衣庫創始人柳井正也是日本首富。這兩大品牌在中國攻城略地,開了一家又一家。
對比強烈的是,中國大批本土品牌服裝鞋帽企業卻在一個個破產。
這說明什么?很簡單,產品不夠好!
這個意思不是僅僅包括商品本身的品質,還包括了服務、體驗、運營效率等外延。
再說食品。全國媒體曝光的各種食品安全事故,讓普通老百姓咂舌。但反觀傳統優秀食品企業,譬如老干媽,全部現金拿貨,也不上市,甚至被海外當成“來自中國的調味奢侈品”。
這些都是互聯網人嘴里的“傳統企業”,可人家活得那叫一個好。
一句話,中國基礎性商品消費并未被很好滿足,這就是商機。
互聯網仍是最大的正能量
如今,上至《新聞聯播》,下至土老板,“互聯網思維”火遍大江南北。
用互聯網的技術、思維和方式去改造乃至重構一切行業,是中國經濟最大的亮點。在這股浪潮的強勁沖擊下,產生了用互聯網思維賣手機、建房子、賣煎餅……
現在,“互聯網思維”似乎成了一個點石成金的咒語。部分互聯網從業者從傲嬌到傲慢,引起大量傳統企業的反感。但平心而論,互聯網之于當下中國,仍是一個最大的正能量!
關鍵看你怎么理解。
我曾提出,互聯網分為三個層次:1.0,互聯網是一種“連接”的技術工具,帶來了行業層面的高速發展,此之謂互聯網行業;2.0,互聯網是一種通用的先進方法論,帶來了產業層面的轉型升級,此之謂產業互聯網;3.0,互聯網是一種新商業文明的價值觀,推動了透明、分享的社會大變革,此之謂社會互聯網。
互聯網需要深度融入實體
現在,中國互聯網正從1.0走向2.0,但應該認識到,互聯網超級紅利正在消退,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企業越做越難做。
而那些掌握了互聯網的工具、方法論和價值觀的傳統企業,正爆發出旺盛生命力,譬如華為賣手機已經超過小米,海爾也已轉型成功。
這說明什么?
劉強東認為:“我想,最后的推動力一定還是來自于生產效率提升的變革,包括零售模式從過去的小商品市場到超市到連鎖店到今天的電商,所有背后的推動力都是來自于供應鏈成本的下降和供應鏈效率的提升。”
這才是“互聯網+”的本質。
“互聯網+”不是顛覆,而是融合。當連接紅利下降之后,還是會回歸到商業的本質,生產效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