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神青

2015年8月中旬,重慶市璧山區連降暴雨。
雨后,居民劉銘輝到璧山秀湖公園閑逛時吃了一驚:“積水區竟然都消失不見了。”
“我們正在打造一座會呼吸的‘海綿城市’。”璧山區委書記吳道藩說。
既旱又澇
劉銘輝至今仍清晰記得2007年那場特大洪災。
2007年7月17日凌晨,璧南河滾滾洪流咆哮著,翻過圍欄,橫掃街道,吞沒房屋,卷走樹木。
聽到異常響動的劉銘輝,從床上驚坐而起,拉著妻子狼狽逃出臨街門面。
兩口子剛跑到一處高地,洪水就沖進了來不及拉下卷簾門的店鋪。
妻子哭喊著,想奔過去搶救貨物。
“你不要命啦!”劉銘輝拽住妻子大吼。
這是結婚五年來劉銘輝第一次“吼”妻子。
兩口子的老家在離璧山城區幾十公里的三合鎮的一個小村子,兩人結婚后來到縣城,用全部積蓄租了一個門面,賣生活用品。
他們努力工作,打算存錢在城里買套房子。
洪水一來,幾年努力頃刻化為泡影。
這次洪澇,讓璧山41.8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6.26億元。
“那時,璧山城市發展遭遇了‘旱、澇、污、清’四大難題,有時缺水嚴重,有時又雨水成河。”璧山區城鄉建委主任張玉平說。
“深綠”破冰
2009年,璧山縣(2014年撤縣設區)決策層痛下決心,決定整治“旱、澇、污、清”四大難題。
“水于城市好比是血脈于人體,無論是腦血栓還是腦溢血,都將給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充分重視我們‘血管’即水利設施的健康,水與城市才能和諧共生。”時任璧山縣縣長吳道藩說。
璧山決定做好水文章,利用縣域內御湖、秀湖、中央公園與疏通后的璧南河形成的水系,啟動綠島新區建設,打造深綠城市。
消息一出,璧山頓時熱鬧起來。
“什么叫綠島新區? 深綠城市是什么意思?是不是還有淺綠?”有人不解地問。
“聽說主要是為了做好水文章,璧山發展面臨的一大難題就是水。”
“綠島新區建設的核心,就是要讓城市融入自然,要從自然中生長出來。”吳道藩強調。
綠島新區建設隨即展開——
聯通區域內各水庫,以形成縱橫交錯、珠聯璧合的水網系統,讓溪流水道成為連通渠道,中水利用為城市補水,生態濕地為城市凈水。
不遺余力鋪開低影響開發道路及超標雨水行洪廊道建設。
利用綠地廊道形成“雨水廊道、行洪廊道、慢行廊道”,一方面凈化和蓄存雨水,另一方面削減暴雨洪峰。
此外,還展開生態停車場、城市再生水(中水)管網、雨水調蓄利用系統工程等多個建設項目。
“綠島新區就這樣成了璧山城區的海綿體。”吳道藩說。
申報失敗
2015年2月8日,已是深夜,張玉平還在加班。
此前,國家財政部、住建部、水利部聯合發出國家“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申報通知。
重慶將選擇一個區縣作為試點城市進行申報,已有一定探索經驗的璧山當然希望“中標”。
此時,距離春節僅有十來天時間。
“什么是‘海綿城市’,建設‘海綿城市’有什么意義啊?”下屬問。
“所謂‘海綿城市’,就是要讓城市像海綿一樣,下雨時能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能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張玉平回答。
“提出申報的還有兩江新區,璧山有優勢么?”下屬問。
“過去幾年,我們以‘與水共生、依水發展’的發展理念建設綠島新區,正好為‘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做了很多基礎工作,并且效果良好。此次申報,是對我們過去工作的檢閱,如果不能成功,也能讓我們知道差距在哪里,需要作出哪些改進。”張玉平回答。
2015年4月,國家“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城市揭曉,兩江新區悅來新城以“一半山水一半城”的建設理念,作為重慶代表成為首批16個試點城市之一。
“第一次申請雖然失敗了,但璧山建設‘海綿城市’的信心不會動搖。”吳道藩說。
完善規劃
2015年8月20日,黃昏,劉銘輝和妻子到秀湖公園散步。
八年前的洪災過后,劉銘輝在政府幫助下,又修整門面做起了生意。
經過幾年努力,原來賣生活用品的門面現已擴大成一家飯店,劉銘輝請了服務員,做起了甩手掌柜。
在秀湖公園,劉銘輝發現很多人聚在一起,還不時傳出陣陣笑聲。
“過去下雨后都不敢來公園玩,地上到處都是水,現在都看不到了,連鞋都沒濕。”
“公園里這些植被也長得好。璧山一直缺水,以前一到夏天,公園和街道的不少植被都會被曬死,現在不用愁了,大量的地下水,缺水時就自動釋放出來,這些植被都長得郁郁蔥蔥。”
笑聲背后,是璧山找準差距,對“海綿城市”規劃進行整改和完善的結果。
“針對申報中暴露出的不足,我們邀請了一批相關領域的學科帶頭人和資深專家對我們璧山‘海綿城市’規劃進行了修改和完善。”張玉平說。
申報成功
2015年12月初,重慶啟動市級“海綿城市”試點城市申報工作,璧山很快行動起來。
“經過整改和完善,這次申報,我們勢在必得。”張玉平表示。
2015年12月23日,市城鄉建委公布的重慶市“海綿城市”試點城市申報評審中,璧山以優異成績脫穎而出,位列全市第一,成為重慶首批“海綿城市”試點城市。
“這是全區73萬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吳道藩說。
按照規劃,璧山將以8.35平方公里綠島新區作為建設試點區域,并通過PPP投融資模式整合各方資金12億元,開展為期三年的“海綿城市”建設。
建成以后,將釋放出生態效應,改善大眾的生活環境。而越來越多的居民也會因為這座城市,而覺得生活更為美好。
“我們堅信,一座人水共生、半城碧水半城綠的‘海綿新城’即將拔地而起。正如習總書記所說,‘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吳道藩說。
最近,劉銘輝和妻子叫回了在外打工多年的弟弟一家,準備在綠島新區一起購買新房。
“璧山,是我們心中的一座城,而它也一定會成為令人向往的‘一生之城’。” 劉銘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