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首提“綜合利用”的思想
新中國成立后,中共帶領全國人民開始了急速工業化的進程,并逐步開始面對工業化過程中的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環境關系問題。毛澤東在這一過程中提出了“綜合利用”的思想,它進而成為國家政策并逐步成為中國政府長期堅持的環境保護原則之一。
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關注的還只是水資源的綜合利用問題。隨著中國工業化進程的加速,工業化對資源的需求日益迫切,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毛澤東提出了資源綜合利用問題。
1958年1月,在《工作方法六十條(草案)》中,毛澤東在第二條“縣以上各級黨委要抓社會主義工業工作”中特別提出“資源綜合利用”問題。此時,毛澤東已經將過去的水資源和水利設施的綜合利用拓展為資源的綜合利用。2月13日,毛澤東在視察有“煤都”之稱的撫順市時,指出:“煤的綜合利用很重要,你們要好好抓一抓。”
在急速工業化的過程中,針對工業帶來的環境污染,毛澤東還提出了工業廢料的綜合利用,并用“打麻將”的比喻闡明了工業廢料利用的基本原則。1960年4月13日,毛澤東指出:“各部門都要搞多種經營、綜合利用。要充分利用各種廢物,如廢水、廢液、廢氣。實際都不廢,好像打麻將,上家不要,下家就要。”毛澤東用淺顯易懂的比喻說明了綜合利用工業廢料的道理。
(筱蕾摘自《當代中國史研究》2014年第3期,徐軼杰文)
美國情報機構眼中的
“文化大革命”與越南戰爭
“文化大革命”初期,中國在越南的活動是美國情報機構關注的重要方面,當時美國正日益介入越南事務。他們發現:盡管中國國內處于激進的意識形態運動之中,但中國在越南的行動還是謹慎的。
“文革”爆發后不久,中情局分析中國在越南意圖的國家情報評估中就指出:“中國一直小心翼翼地回避作出直接行動的任何承諾”,“并努力把自己描述為一個提供支援的角色而非直接參與者”。另外,這份評估還注意到中國多次重申毛澤東關于“外援不能代替人民斗爭”,越南人民需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來進行戰爭的說法,認為這種說法意味深長:一方面中國這樣一種無緣無故地提示限制外部援助的做法旨在勸阻河內不要接受華沙條約組織提供的志愿者,另一方面表明中國并不計劃直接參與戰爭。
評估還認為,“文革”的主題思想是“主要的敵人在中國國內”,因此中國“不會因為最近美國對北越的空襲而改變基本政策”。幾個月后,中情局注意到紅衛兵運動在中國國內的迅速發展,又指出:“除紅衛兵正在準備‘隨時打仗的極度夸張說法外,目前的動亂主要集中在中國國內問題上。我們估計最近不太可能出現中國出兵干涉越南戰爭的情形。”
不過,美國情報機構認為中國在越南問題上的態度“帶點憤世嫉俗的味道”,中國是中、越、蘇三方中反對談判最為堅定的一方,這是因為“中國一直尋求將沖突維持在代理人戰爭的水平上——以最小的危險和代價來打一場戰爭”。于是,在美國情報機構的分析中,中國成為美國對越南問題進行政治解決的最大障礙之一。
(春曉摘自《中共黨史研究》2015年第3期,賀艷青文)
不當“過路神仙”的胡耀邦
1963年5月間,掛職中共湖南省委書記、湘潭地委第一書記的胡耀邦到瀏陽農村作社會調查。一天,胡耀邦在沿溪公社聯盟大隊考察后,召集部分農民開座談會。會上,一些農民反映了大隊長張啟流工作方法簡單粗暴等問題。
胡耀邦本想把問題查個水落石出,但第二天有急事需要處理,便留下兩名工作人員后就匆匆走了。見此情形,張啟流便得意起來,對反映問題的群眾說:“你們想告倒我嗎?哼,別高興得太早,上面來的人都是‘過路神仙——歇歇腳就走了!”
然而,兩天后胡耀邦又回到了聯盟大隊,對陪同的當地干部說:“我就不當‘過路神仙,我住下來,不走了,不查清問題,不收兵!”結果,胡耀邦這一住就是一個多星期,徹底查清了問題,對張啟流進行了嚴肅的批評教育,做到了群眾滿意,張啟流心服口服。
(逢周摘自《國家人文歷史》,2015年第9期,黃金生文)
陳云:要正確看待中國革命過程中的
外援因素
中國革命最后取得勝利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廣大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是主要因素,但是也不能否認,國際援助特別是共產國際和蘇聯的幫助也曾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起草《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時,陳云提出,要寫上國際力量對中國革命的援助。1981年3月,陳云在同鄧力群談《決議》起草問題時,概括了共產國際和蘇聯對中國革命的援助。他說:“我們黨是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成立的,建黨初期共產國際也起了好作用。”抗日戰爭時期,蘇聯援助了中國,“如果不把關東軍打垮,抗日戰爭的勝利起碼要推遲好幾年,我們也要晚一些進到東北,東北很難首先全部解放”。此外,蘇聯在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援助的156項工程,“確實是援助,表現了蘇聯工人階級和蘇聯人民對我們的情誼”。陳云的意見,被《決議》起草小組吸收,最后反映到了這份歷史性文件中。
在《遼沈決戰》一書編寫過程中,陳云對蘇聯在東北解放戰爭中的歷史作用也作過多次論述。1984年9月15日,陳云在與蕭華談話時說,蘇聯“明里暗里幫助我們”,“缺什么可以向蘇聯要,南滿的傷兵、彈藥可以通過朝鮮轉運。因此,要寫蘇聯、朝鮮對我們的幫助,回避是不合乎歷史的”。
陳云的這些談話,既表現了他敢于負責、敢講真話的勇氣,同時也反映了他一貫遵照實事求是的原則處理歷史敏感問題的歷史觀和高超智慧。
(曉政摘自《黨的文獻》2015年第5期,丁俊萍、易振龍文)
1949年:美國對中共控制區的石油政策
1949年2月,艾奇遜出任美國國務卿后,“等待塵埃落定”成了他任內對華政策的名言。盡管如此,美國國務院對石油在處理國際關系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有著充分的認識。2月11日,在美國對華(中共)政策還未確定之際,美國國務院就暫時決定要求美孚公司和德士古公司注意在中國的石油儲備量,并特別指出,上海的散裝油不能超過6周的供應量,包裝產品不能超過6個月的供應量。3月,美國確定的對華貿易控制政策,雖表示要控制輸華石油數量和品種,但供油數量、區域等具體問題仍未明確。
在美國猶豫不決之際,蘇聯石油大量進入東北。這些石油全部由哈爾濱用火車運到了林彪的部隊。
由于蘇聯石油不斷輸入東北,加上考慮到自己在華北的投資和潛在的市場,美孚在1949年初反對完全切斷對中共控制區的石油供應。美孚的觀點也為德士古和亞細亞所認同。直至4月,美國國務院才向三公司表明了態度:不反對在由共產黨控制的北方地區銷售石油產品,但是這種銷售必須控制數量,這個數量是適應最低的民用消費需求,以避免貯存或轉為軍用的危險。美國國務院打算通過供應最低數量民用石油以避免中共用于儲備和轉為軍用,進而抑制中共的軍事能力。同時,又要繼續為中共控制區供油,而且要擴展石油公司的銷售組織,以使中共依賴于石油公司。這就是美國對中共限制和擴展的石油政策。不過這一政策強化了新中國發展自己石油工業的決心。
(維之摘自《中國經濟史研究》2015年第1期,陳禮軍文)
共產國際與南方三年游擊戰爭
共產國際與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關系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934年5月到1934年9月:在此階段,共產國際曾給中共中央以較為明確的指示,為留守人數、基本任務及斗爭方式等都定下了基調。1934年4月廣昌保衛戰失利,博古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決定將紅軍主力撤離中央蘇區,進行戰略轉移,并將這一決定報請共產國際批準。但由于共產國際對中央蘇區的革命形勢估計過于樂觀,給急盼指示的中共中央進行打氣和鼓勵,從而影響了紅軍主力突圍及留守中央蘇區的部署。直至9月30日,共產國際才給中共中央最后明確表明了兩個重要態度,一是同意紅軍主力轉移,另一個是要求留守部隊擔負起掩護紅軍主力轉移的責任。共產國際給留守部隊的戰略任務有二:首先,保護原有的蘇區及其群眾;其次,牽制國民黨兵力,配合紅軍主力的戰略轉移,并指示留守紅軍人數不能很多,而且斗爭形式主要是游擊戰爭,軍事行動將是長期的,等等。共產國際的指示為中共中央開展紅軍游擊戰的準備和安排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后的留守部隊掩護中央紅軍安全突圍也是按照共產國際指示執行的。
1934年10月到1937年9月:在此階段,共產國際沒有給南方三年游擊戰爭以直接指導,完全是由中國共產黨人獨立領導的。這有兩個重要原因:一個是留守中央蘇區的部隊不久就與中共中央中斷了聯系;二是中央紅軍主力轉移后不久,也與共產國際失去了聯系。與高度關注中共中央的命運相比,共產國際還顧不上南方三年游擊戰爭,因而沒有提出什么建議,更談不上具體指示。
1937年10月到1938年6月:在此階段,在充分了解情況后,共產國際通過對新四軍的充分肯定,間接地對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歷史功績予以了高度評價。
總之,共產國際與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關系前緊后松,但也不是可有可無的。
(義章摘自《黨史研究與教學》2015年第5期,孫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