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青
淮海戰役歷時66天,殲滅國民黨軍55.5萬余人,其中華東野戰軍殲敵44.35萬人,創造了中國革命戰爭史上的奇跡。在淮海戰役中,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總前委。鄧小平為書記,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為常委,粟裕、譚震林為委員。但是,從淮海戰役的策劃到實施,粟裕多次提出重要建議,對于中共中央軍委的戰略戰役決策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粟裕提出“小淮海戰役”的設想
杰出的軍事家在戰爭指導上之所以與眾不同,就在于對戰爭的認識居于領先地位,在戰爭實踐上走在時代前列。粟裕對于戰爭的指導,總是看幾步走一步,至少看兩步走一步,抓住戰役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因此,還在濟南戰役進行之時,他就開始考慮淮海戰役了。他認為,濟南戰役結束后,華東野戰軍還是以兵出江蘇省徐州市至安徽省蚌埠市一線以東為宜。如果回師中原,與中原野戰軍會合,尋戰于江蘇省徐州市西南,華東野戰軍將處于徐州劉峙集團與武漢白崇禧集團之間,一開始就將處于與優勢之敵決戰的境地。如果兵出徐州至蚌埠一線以東,首先攻占江蘇省淮陰縣(今屬淮安市)、淮安縣(今屬淮安市)、高郵縣(今高郵市)、寶應縣,那就可以暴露津浦鐵路(天津至南京浦口),孤立徐州,并迫使國民黨軍退守(至少要加強)津浦鐵路沿線及江邊。這樣就可以減少國民黨軍的機動兵力,便于解放軍恢復江邊工作,為將來渡江作戰創造有利條件;將來華東野戰軍進入隴海鐵路(蘭州至連云港)以南作戰時,也便于得到華中人力物力的更大支持。
1948年8月23日,粟?;谝陨峡紤],致電中共中央軍委:“在此大戰役期中,估計敵人無大兵對付我蘇北,只要蘇北能再堅持兩個月,俟兩個月以后我們即可舉全力沿運河及津浦南下,以一個兵團攻占兩淮及高(郵)、寶(應),則蘇北局勢即可大大開展?!?/p>
在濟南戰役進行過程中,徐州國民黨軍援兵在華東野戰軍阻援打援部隊陣地前徘徊,不敢北上交戰。粟裕認為,這說明國民黨軍試圖避免在不利條件下與華東野戰軍打大規模的仗,也說明華東野戰軍進行戰略決戰的有利條件已經成熟。因此,他進一步策劃在徐州至蚌埠地區的作戰行動。他設想,在南下作戰攻取兩淮及高郵、寶應時,也采取“攻濟打援”的戰法,蘇北兵團加一個縱隊擔任攻城任務,華東野戰軍主力則置于江蘇省宿遷縣(今屬宿遷市)至運河車站之間的運河兩岸,以殲滅可能自徐州、東海縣海州鎮(今屬連云港市)一線來援之國民黨軍。如果國民黨軍不來增援或者來援被阻,則進行第二步作戰,以三個縱隊攻占海州、連云市(今屬連云港市)。這個戰役的名字,他也想好了,就叫淮海戰役。
9月24日,當濟南城內巷戰尚在激烈進行的時候,粟裕判斷攻濟戰役已經穩操勝券,徐州國民黨軍停止北援的可能性很大,就將上述方案報告中央軍委,建議舉行淮海戰役。這是粟裕關于進行淮海戰役的第一次重要建議。
9月25日,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復電,要粟裕召集山東兵團司令員許世友、副司令員王建安,華東野戰軍副政治委員兼山東兵團政治委員譚震林,以及其他可能到會之干部開一次討論行動問題會議,“以最后斟酌的意見電告我們審查”,并將魯南、蘇北之敵情電告。當晚,中央軍委致電華東局書記饒漱石和粟裕,并告中原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第一副司令員陳毅等:“我們認為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目前不需要大休整,待淮海戰役后再進行一次休整。淮海戰役可于十月十號左右開始行動?!?/p>
9月下旬至10月中旬,粟裕等華東野戰軍首長與中央軍委電報往來頻繁,反復商討淮海戰役作戰方針和部署。10月11日,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關于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電報,確定淮海戰役的作戰任務主要是殲滅徐州劉峙集團主力之一部,開辟蘇北戰場,使山東和蘇北連成一片。然后,華東野戰軍分為兩個兵團,以5個縱隊組成東兵團在蘇北、蘇中作戰,其余主力組成西兵團出豫皖兩省,協同劉鄧在中原作戰。這個戰役部署,史稱“小淮海戰役”,而不是后來具有戰略決戰性質的淮海戰役。
粟裕提出由陳毅、鄧小平指揮的設想
濟南戰役后,國民黨軍統帥部判斷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下一步將在隴海鐵路以南發動大規模攻勢,決定調整部署,加強以徐州為中心的隴海鐵路東西兩側防御,阻止華東野戰軍由魯西南或魯南地區南下。當發現華東野戰軍有出蘇北、中原野戰軍有攻鄭州的企圖時,國民黨軍統帥部又決定放棄鄭州、開封等地。
1948年10月24日,蔣介石命令劉峙加強隴海鐵路商丘至海州段,津浦鐵路臨城(今屬棗莊市)至蚌埠段的防御,以及徐州、蚌埠、淮陰等據點的防御工事,企圖以“攻勢防御”,“鞏固徐州而確保之”。
10月下旬,陳毅、鄧小平指揮中原野戰軍先后攻克鄭州、開封,進至徐州、蚌埠地區,配合華東野戰軍作戰。粟裕分析戰場態勢,預見到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將由戰略上配合作戰發展為戰役上協同作戰,戰役的規模也比原來設想得要大。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兩大野戰軍的整體威力,需要統一作戰指揮體制,統一作戰指導思想,統一作戰行動。10月31日,粟裕致電中央軍委、陳毅鄧小平、華東局、中原局,表示遵令將于11月8日發起淮海戰役。同時,他建議由已經到達鄭州前線的陳毅、鄧小平統一指揮淮海戰役(當時劉伯承尚在豫西)。這是粟裕關于進行淮海戰役的第二次重要建議。
粟裕的電報傳到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時,毛澤東、周恩來和朱德等正在為遼沈戰役進行緊張的運籌指揮,同時關注著淮海戰役的戰前準備。他們最難下決心的,是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會合后的統一指揮問題。粟裕電報的到來恰逢其時,他們當即研究同意。11月1日,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復電:“整個戰役統一受陳鄧指揮?!?1月2日,陳毅、鄧小平復電:“本作戰我們當負責指揮,唯因通信工具太弱,故請軍委對粟譚方面多直接指揮?!?/p>
根據計劃,初期參加淮海戰役的部隊,為粟裕領導和指揮的華東野戰軍15個縱隊,暫歸粟裕指揮的中原野戰軍第十一縱隊,陳毅、鄧小平領導和指揮的中原野戰軍4個縱隊??傮w上,華東野戰軍為作戰主力,中原野戰軍則是戰役配合?;春鹨鄄邉澇鲎匀A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粟裕,作戰方向主要為華東,參戰部隊主要為華東野戰軍,戰役也將由華東野戰軍首先打響。按照中外軍隊作戰慣例,幾支部隊協同作戰或聯合作戰,一般是兵員多的指揮官指揮兵員少的指揮官,主要方向上的指揮官指揮次要方向上的指揮官,先打響的部隊指揮官指揮后打響的部隊指揮官。因此,淮海戰役的指揮,由粟裕擔任順理成章、符合慣例。但是,處理好兩個野戰軍的統一指揮關系,有利于兩大野戰軍的戰役協同。粟裕主動提出由陳毅、鄧小平統一指揮淮海戰役的建議,體現了他大公無私、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
粟裕提出大淮海戰役的設想,并提出首先殲滅黃百韜兵團
1948年11月初,國民黨軍統帥部為避免徐州劉峙集團重蹈東北衛立煌集團的覆轍,決定以白崇禧部2個兵團部隊、4個綏靖區部隊共23萬人,防御平漢鐵路南段及長江中游地區,鉗制中原野戰軍主力。同時,將劉峙集團的4個兵團部隊、4個綏靖區部隊,以及位于平漢鐵路南段的黃維第十二兵團等部,共29個軍70個師,連同其他部隊共約70萬人,分別置于津浦鐵路徐州至蚌埠段及其兩側地區,拱衛南京、上海。
11月6日,淮海戰役發起。11月7日,粟裕率領華東野戰軍指揮機關到達山東省臨沂縣(今屬臨沂市),得知徐州國民黨軍有南撤企圖。他和陳士榘參謀長、張震副參謀長研究,認為無論戰局如何發展,孤立徐州,截斷徐州國民黨軍陸上退路甚為必要。當天9時至13時,粟裕等先后致電陳毅、鄧小平、譚震林、王建安、中央軍委、華東局、中原局,指出“有提前奪取徐州或孤立徐州,使敵不能南撤可能”;“目前關鍵為能否全殲黃(百韜)兵團,同時作下一步準備”。因此,粟裕等建議中原野戰軍主力直出津浦鐵路徐州至蚌埠段,譚震林、王建安所部依預定計劃迅即出隴海鐵路,截斷徐州國民黨軍退路,下一步或繼續殲滅黃維第十二兵團,或殲滅蚌埠孫元良第十六兵團。11月8日,中央軍委復電:“估計及部署均很好?!?/p>
11月7日晚,陳士榘隨華東野戰軍前線指揮機關行動,粟裕與張震接著白天的話題繼續探討。粟裕說:“現在東北全境已經解放,解放戰爭到了一個新的轉折點。要從這個角度來考慮仗怎么打,怎樣能更快地給蔣介石以決定性的打擊。”他們分析全國戰略態勢,估計國民黨軍可能采取的方針,權衡各種方案的利弊得失,認為必須當機立斷,不失時機地使淮海戰役發展為南線戰略決戰(大淮海戰役)。11月8日凌晨,他們共同署名致電中央軍委、陳毅鄧小平、華東局、中原局,提出了打大淮海戰役的建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齊辰電”。
11月9日晚,中央軍委復電:“齊辰電悉。應極力爭取在徐州附近殲滅敵人主力,勿使南竄。華東、華北、中原三方面應用全力保證我軍的供應?!贝穗姳砻?,中央軍委已經下定決心把“小淮海戰役”發展成“大淮海戰役”,殲滅長江以北國民黨軍主力于徐州及其周圍地區。這是粟裕關于進行淮海戰役的第三次重要建議。
在此期間,黃百韜兵團在江蘇省宿遷縣新安鎮欲走難行,因為原定從海上撤退的駐海州第四十四軍無船可運改撤徐州,并歸入黃百韜兵團序列。徐州“剿總”司令劉峙命令黃百韜,必須等到第四十四軍到新安鎮后再一起撤退徐州。11月7日,黃百韜兵團才開始撤離新安鎮。此時,由于李彌第十三兵團已由江蘇省邳縣(今邳州市)、邳縣碾莊圩地區西撤徐州,黃百韜兵團更形孤立。
11月9日,華東野戰軍前委發布《關于全殲黃百韜兵團的政治動員令》,號召全體指戰員不怕疲勞、不怕困難、不怕饑寒、不怕傷亡、不怕打亂建制、不為小敵迷惑、不為河流所阻,敵人跑到哪里堅決追到哪里,全殲黃百韜兵團。部隊士氣高昂,不分晝夜,勇猛追擊。
11月10日,黃百韜兵團渡過運河暫停西撤,在邳縣碾莊圩附近地區進行整頓。中央軍委指令華東野戰軍:以勇猛神速手段殲滅李彌兵團,切斷黃百韜兵團西撤通路。
粟裕當即指示各縱隊,首先包圍逃敵,然后分割聚殲。11月11日,華東野戰軍切斷了黃百韜兵團西撤徐州的退路。
11月19日,淮海戰役總前委根據敵情變化,向中央軍委提出集中力量迅速殲滅黃百韜兵團的意見。中央軍委立即同意。
11月19日晚,華東野戰軍對碾莊圩黃百韜兵團部發起總攻。11月22日,黃百韜被擊斃。至此,黃百韜兵團全部覆滅,淮海戰役第一階段作戰結束。
粟裕提出殲滅黃維兵團的設想
在華東野戰軍圍殲黃百韜兵團期間,中央軍委、淮海戰役總前委、粟裕就在考慮第二階段殲敵目標。早在1948年11月7日、8日,即淮海戰役剛開始,粟裕就提出第二階段殲滅黃維第十二兵團或孫元良第十六兵團。此時,中央軍委也設想“第二仗,殲滅黃維、孫元良,使徐州之敵完全孤立起來”。
11月18日,粟裕致電中央軍委和劉伯承、陳毅、鄧小平:邱清泉、李彌東援部隊進程甚緩,估計他們已不敢大膽東援。因此縱敵東援殲滅可能性不大,準備隨時轉移兵力到南線作戰。
11月19日,劉伯承、陳毅、鄧小平提出:華東野戰軍在殲滅黃百韜兵團后,將主力集中在徐州東、徐州南,監視邱清泉第二兵團、李彌第十三兵團、孫元良第十六兵團,爭取休息十天半月,同時以尚未使用之5個縱隊或3個縱隊用于南線,協同中原野戰軍殲擊黃維第十二兵團、李延年第六兵團。
11月20日,粟裕、陳士榘、張震致電劉伯承、陳毅、鄧小平,并報中央軍委、華東局,表示“完全同意劉陳鄧指示,抽出四至五個縱隊,必要時還可增加三個縱隊,協同中野殲擊黃維、李延年”。同時,他們建議“首先求得徹底殲滅黃維兵團為主”。在此電報中,他們還判斷:黃百韜兵團被殲滅后,邱清泉兵團、李彌兵團與黃維兵團、李延年兵團有以宿縣(今宿州市)為中心對進,以圖打通津浦鐵路聯系之極大可能。為此,他們決定以四個縱隊加兩個旅阻止李延年兵團、劉汝明兵團北進,以八個縱隊呈大弧形包圍徐州,監視和鉗制徐州之敵,阻止他們南援,全力保劉伯承、陳毅、鄧小平殲滅黃維兵團的勝利。當晚,粟裕派4個縱隊分途南進,執行圍殲黃維兵團的任務。
粟裕的幾次建議,越來越接近戰爭發展實際,成為第二階段殲敵目標的主導意見。
在淮海戰役第一階段臨近結束時,戰場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邱清泉兵團、李彌兵團并未積極東援,而是龜縮在徐州,不易分割。李延年兵團、劉汝明兵團沿津浦鐵路兩側由蚌埠北進,分別到達宿縣任橋、花莊集一線后,觀望不前。黃維兵團由安徽省蒙城縣向宿縣挺進,被中原野戰軍阻于澮河南岸之南坪集地區,未能與李延年兵團、劉汝明兵團靠攏,相距約20公里,孤軍突出。
11月23日,劉伯承、陳毅、鄧小平致電粟裕、陳士榘、張震,并報中央軍委:建議以中原野戰軍全部、華東野戰軍一部圍殲黃維兵團。同時,以華東野戰軍一部位于徐州以南阻擊杜聿明集團,以華東野戰軍另一部阻擊李延年兵團和劉汝明兵團。11月24日、25日,粟裕等復電表示同意上述方針,并報告了兵力部署方針。至此,第二階段作戰方針最終確定下來,開始付諸實施。
當時,國民黨軍在淮海戰場上,還有6個兵團18個軍50余萬人,分別集中在三處:徐州地區,有徐州“剿總”和邱清泉兵團、李彌兵團、孫元良兵團;安徽省蒙城縣、宿縣境內,有黃維兵團;安徽省蚌埠境內,有李延年兵團、劉汝明兵團。如何處理主攻戰場與鉗制戰場、阻擊戰場的關系,有計劃有步驟地消滅以上三處敵人,是關系整個戰役成敗的關鍵問題。
黃百韜兵團被殲滅的消息猶如晴天霹靂,使國民黨軍統帥部和徐州“剿總”亂作一團,急忙尋求對策。11月23日,蔣介石電令劉峙、杜聿明到南京參加官邸會議,決定采用國防部提出的作戰方案:“徐州方面以主力向符離集進攻,第六兵團及第十二兵團向宿縣進攻,南北對進,一舉擊破共軍,以打通徐蚌間交通?!边@個部署,與粟裕11月20日電估計的完全相同。
至11月25日,黃維第十二兵團被中原野戰軍陸續到達的七個縱隊包圍在安徽省宿縣雙堆集(今屬濉溪縣)地區。
粟裕提出杜聿明集團的突圍方向是徐州西南,并提出由華東野戰軍對杜聿明集團發起攻擊
在淮海戰役第二階段作戰中,粟裕最為關注的是徐州敵人的動向。他分析,杜聿明集團下一步行動有兩個可能,一個是固守徐州,一個是突圍。蔣介石后方已無機動兵力,放棄徐州的可能性較大。敵人突圍對解放軍并非不利,讓敵人離開徐州據點再殲滅是最好不過的。因為敵人如果固守徐州,以堅固設防的大城市為依托,將加大解放軍的作戰難度。因此,粟裕決心把敵人放出徐州,將敵人殲滅在突圍過程中。這樣,必須準確判斷敵人突圍的方向,提前預設陣地。他認為,徐州之敵有不待黃維兵團被殲就突圍的可能,并且判斷敵人突圍有三個方向選擇:第一個方向,沿隴海鐵路向東,經連云市海運南逃。優點是可以迅速擺脫被殲的命運,但是要迅速解決裝載三個兵團的船只和碼頭是困難的。如遭解放軍尾擊,則會陷入背海作戰的境地,有被全殲的危險。第二個方向,直奔東南走兩淮,經蘇中轉向南京、上海。優點是可避開解放軍主力,但是這一路河川縱橫,不便于大兵團、重裝備行動。兩淮和蘇中是革命根據地,他們必將陷入根據地軍民的包圍之中。第三個方向,沿津浦鐵路西側繞過山區南下。這一帶地形開闊,道路平坦,便于大兵團、重裝備行動。距黃維兵團近,可以同李延年兵團、劉汝明兵團相呼應。南北對進,既可解黃維之圍,又可集中兵力防守淮河,可謂一箭雙雕。但是,可能遭到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的聯合打擊。如果杜聿明集團與黃維兵團會合,戰場形勢對解放軍將是極大的不利。因此,粟裕在兵力部署上,重點在于防止敵人向西南方向突圍。
1948年11月29日,粟裕將上述判斷與部署上報中央軍委、劉伯承陳毅鄧小平、華東局。11月30日,中央軍委復電:“各項估計及意見均甚好?!闭斔谠8鶕鲜雠袛嗾{整北線兵力部署時,中央軍委發來電報,指出徐州之敵“逃跑的方向以兩淮或連云市兩處為最大”,指令華東野戰軍“必須馬上有所準備”,“務使敵人不能向這兩個方向逃跑”。接到這個電報,粟裕感到左右為難。他雖然認為敵人不會從這兩個方向逃跑,但是中央軍委已有明確指示。萬一敵人真的從這兩個方向逃跑,而自己部署失當,個人貽誤軍機且不說,勢將影響同敵人進行戰略決戰。相信這個判斷吧,如果杜聿明集團向西南方向逃跑,與黃維會合,后果更難設想。經過再三分析比較,粟裕確認徐州之敵走兩淮和連云市的可能性不大。于是,他定下決心,把華東野戰軍在北線的7個縱隊部署在徐州以南津浦鐵路東西兩側,把注意的重心放在西南方向。他認為,采取這樣的部署,即使杜聿明集團向兩淮或連云市方向逃跑,受地形條件限制,逃跑的速度不快,也可以實施追殲。
不出粟裕所料,國民黨軍已經無心再守徐州,而是在作撤走的準備。11月28日,蔣介石急令劉峙和杜聿明到南京密商,決定撤出徐州,經徐州西南的河南省永城縣(今永城市)轉到淮河以北的安徽省蒙城縣、阜陽縣(今阜陽市),然后依托淮河向北攻擊,以解黃維兵團之圍。杜聿明返回徐州后,在11月30日全面發動佯攻以迷惑人民解放軍,當天晚上秘密撤出徐州。他率三個兵團主力及后方人員共30萬人,沿江蘇省徐州市、蕭縣(今屬安徽?。┲梁幽鲜∮莱强h公路倉皇西逃。當天,粟裕得知杜聿明集團突圍消息后,立即部署追截圍殲。
12月2日,中央軍委電示粟裕等:“應以兩個縱隊側翼兼程西進,趕至敵人先頭堵住,方能圍擊,不要單靠尾追?!彼谠A⒓凑{整部署,并展開猛烈進攻。
蔣介石得知杜聿明已安全撤離徐州,唯恐他一意西逃、迂回避戰而坐視黃維兵團被殲。于是,他派飛機向杜聿明空投手令,要杜聿明集團改變方向,由宿縣濉溪口(今屬濉溪縣)南下,與黃維兵團靠攏。同時,他命令李延年兵團重新向北推進,企圖南北夾擊中原野戰軍,以解黃維兵團之圍。杜聿明立即調整部署,采取東、西、北三面掩護,向東南面突擊的戰法,全力向南突擊。粟裕立即采取東、西、北三面突擊,向東南面堵擊的戰法壓縮敵人。12月4日,華東野戰軍將杜聿明集團全部合圍在永城縣陳官莊,蕭縣青龍集、李石林地區。
國民黨軍統帥部為解脫困境,千方百計從武漢等地調兵遣將,繼續開赴淮海戰場。南線李延年兵團在劉汝明兵團的策應下,已渡過淝河向包家集方向攻擊前進。總前委認為,必須迅速殲滅國民黨軍被圍兩大集團中的一個,才能保持主動。經中央軍委批準,總前委決心集中足夠兵力首先殲滅黃維兵團,然后再殲滅杜聿明集團。劉伯承形象地說,這是吃一個(殲滅黃維兵團),夾一個(圍困杜聿明集團),看一個(阻擊李延年兵團、劉汝明兵團)。12月5日,劉伯承、陳毅、鄧小平下達了對黃維兵團進行總攻擊的命令。12月15日,黃維兵團被全殲。至此,淮海戰役第二階段作戰結束。
黃維兵團被殲滅,李延年兵團退至淮河南岸,杜聿明集團成了孤軍,覆滅已成定局。這時,平津戰役已經開始。
12月11日,中央軍委提出,為了不使蔣介石迅速決策海運平津諸敵南下,抑留傅作義集團于華北戰場,以利全殲平津地區之敵,對杜聿明集團“兩星期內不作最后殲滅之部署”。12月14日,中央軍委指示粟裕:“就現陣地態勢休息若干天”,對杜聿明集團“只作防御,不作攻擊”。12月31日,粟裕鑒于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已完成對傅作義集團的分割包圍,傅作義集團已由“驚弓之鳥”成了“籠中之鳥”,建議由華東野戰軍對杜聿明集團發起攻擊。
1949年1月2日,中央軍委復電同意。粟裕決心先殲滅包圍圈東部的李彌兵團,再殲包圍圈西部的邱清泉兵團。1月6日下午3時30分,華東野戰軍按照預定部署,向杜聿明集團發起總攻。1月10日下午4時,華東野戰軍肅清殘敵,淮海戰役結束。
淮海戰役,是繼遼沈戰役之后第二個戰略決戰。它和遼沈戰役、平津戰役并稱三大戰役,對于解放戰爭進程具有決定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