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中共漢濱區委黨校 陜西安康 725000)
?
陜西省煤炭和農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對策初探
李琴(中共漢濱區委黨校 陜西安康 725000)
摘 要:本文分析了陜西省煤炭和農業經濟發展所存在的問題,從而對煤炭和農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對策進行了探索性研究,并給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循環經濟;煤炭;農業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5.019
作為生態型經濟,循環經濟按照自然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來組織生產,從而實現經濟和環境的和諧發展。循環經濟的物質流動方式是”資源-產品-再生資源”,一切物質、資源能在經濟活動中得到梯次利用,從而不產生或產生較少的廢棄物。循環經濟把經濟的發展建立在生態自然規律的基礎上,使追求數量的傳統工業體系轉變為資源高效利用的新型工業體系。陜西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分布在關中地區,隨著工業企業的發展,該地區水體污染逐漸加劇,工業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加大,城市大氣質量下降。近年來,隨著陜西省工業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轉型升級的加快,陜北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逐步增加。陜北能源資源(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豐富,但生態體系脆弱,環境承載能力有限。因此,探索適宜陜西省能源結構和生態環境的循環經濟模式,實現經濟和環境的和諧發展十分必要。本文對陜西省煤炭和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之上對陜西省發展循環經濟的對策進行了探索性研究,給出了發展陜西省煤炭和農業循環經濟的對策和建議。
1.煤炭發展方面
陜西是我國煤炭資源大省,煤炭儲量居全國第三位。為了滿足經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陜西省煤炭開采力度不斷加大。由于陜西省地處西北內陸,發展較為落后。由于技術條件、投資實力等因素的限制,為能短期內獲得更多利益,對煤炭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從而導致煤炭資源回采率較低,浪費嚴重。同時,由于大量的開采,導致地質災害頻發,礦區水和大氣污染嚴重。不合理的開采和利用,以及片面追求經濟效益,使得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循環經濟是促進陜西經濟穩定健康發展,突破陜西煤炭產業發展瓶頸的唯一出路。陜西煤炭企業通常采用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發展模式,產業鏈不完整,受外部環境影響較大。煤炭企業的發展問題已經成為制約陜西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瓶頸。
2.農業發展方面
陜西省雖然能源資源相對豐富,但生態環境脆弱。農業經濟發展受地理環境的制約,與東部發達地區有較大差距。由于陜西經濟欠發達,農業投入較少,機械化程度較低,陜西農業都是按照粗放經營模式發展。生產過程中農業資源利用效率較低,并產生了大量的廢棄物,從而造成環境污染嚴重。要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實現農業發展方式從傳統向循環經濟的轉變,這也是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途徑。循環農業在保證生產效率的同時,能夠減少資源的投入,增加資源的利用效率,并能提高農業廢棄物的利用率。
1.煤炭產業方面
煤炭企業要實現新的發展就必須充分利用資源,在開采過程中對于煤炭資源的伴生物也要合理利用。從高嶺土、硫鐵礦、鋁礬土到煤矸石、煤泥、礦井水,都存在著巨大的經濟價值。發展循環經濟,可以緩解能源壓力,提供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煤炭產業發展循環經濟可以降低污染物和廢棄物的排放,特別是發電廠將煤炭燃燒物處理后作為其他產業的生產原料,直接消化處理。可以減少煤炭企業對環境治理的經濟負擔,也將會對環境的保護起到積極的作用。針對陜西省煤炭產業自身的特點,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要從橫向和縱向延伸產業鏈等方面著手。
(1)橫向延伸產業鏈。這主要是指煤炭企業經營的多元化,從而有助于提高煤炭企業經抵御風險的能力。擺脫企業對煤炭資源的過度依賴,降低企業風險,增強企業對于外部環境的適應性。
(2)縱向延長產業鏈。這是指通過技術創新延長企業的生產鏈,對企業產品進行深加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提高和改善煤炭企業的經濟效益??赏ㄟ^潔凈煤技術和能源轉化對煤炭企業的產業鏈進行延長,調整產品結構和附加值。如在傳統的生產原煤基礎上,發展”煤-焦-化”或”煤-電-化”煤化工產業鏈,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3)要健全循環經濟產業鏈的運行機制。健全并有穩定的運行機制是確保產業鏈內企業受益的根本保障,也是循環經濟正常循環的關鍵。此外,要完善政府職能,引入市場機制,加大科研投入,制定政策法規,對循環經濟的發展給予有力的推動。
2.農業發展方面
(1)需要合理規劃農業經濟的投入。也就是說要從循環經濟的角度出發統籌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中各生產要素(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配比關系。進行農業循環經濟模式的創新發展,探索適合陜西省各地區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發展循環農業的過程中,要全面考慮,在提高資源有效利用率的同時,注意保護農業現有的資源。
(2)應對農民進行專業技術培訓。農民是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主力軍,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依賴于農村勞動力素質。因此,應對農民進行專業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素質,培養新型農民。加大循環經濟的推廣普及教育,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目前陜西省的農業技術較為落后,遠不能滿足循環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需要不斷進行農業技術創新,科技興農。
(3)借助陜西省悠久的歷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觀光旅游農業。陜西省文化底蘊豐厚,不論人文景觀還是自然景觀都存在豐富的旅游資源。應借助陜西省悠久的歷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觀光旅游農業,充分利用農村的自然景觀、人文歷史及民俗民風、農業特產等資源。
(4)政府應加大對農業循環經濟的支持。各級政府應從政策角度加大對農業循環經濟的支持,強化循環經濟法律法規體系,從而保證政策的持久性。在我國的山東、浙江等地循環農業經濟發展迅速,形成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陜西省可借鑒先進省份的成功經驗,同時也可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在部分地區樹立示范地區,從而帶動其他地區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
綜上所述,陜西省地處西北內陸,由于技術條件、投資實力等因素的限制,為能短期內獲得更多利益,對煤炭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從而導致煤炭資源回采率較低,浪費嚴重等問題。另一方面,由于陜西經濟欠發達,農業投入較少,機械化程度較低,陜西農業都是按照粗放經營模式發展。因此,對陜西而言,煤炭和農業發展循環經濟對其具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今后更需要對其發展模式進行深入研究,并不斷優化,以期達到經濟與環境和諧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霏霽,陜西循環經濟與清潔發展機制(CDM).科技信息2013,(23),415-416.
[2]趙夢;王蘇喜,陜西發展循環經濟的制約因素與對策分析.技術與創新管理2012,33(6),667-669.
[3]張海斌.焦炭企業整合的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分析研究.西北大學,2012.
[4]嚴廣勞;賀海平;謝建森,煤炭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研究與實踐.煤炭經濟管理新論2011,037.
[5]鄭鑫明.基于循環經濟的陜西煤炭產業發展對策研究.西安科技大學,2013.
[6]薛小榮;王靜,陜西省發展低碳農業的路徑選擇.再生資源與循環經濟2012,5(11),16-19.
[7]楊琰;孟全省,陜西省農業循環經濟效率評價.廣東農業科學2011,38(17),204-206.
[8]劉遠.發展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4(06)
作者簡介:
李琴,中共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委黨校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