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失獨老人心理困擾成因分析
蔡艷杰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前言:
失獨老人心理問題的最大成因就是其子女的離世,這是不可逆的事件。子女離世對其心靈上的打擊是無法彌補以及很難減退的,但對失獨老人心理問題的具體分析,還有其他的原因,具體原因如下:
1生物學原因
進入到老年期,老年人從外觀到內在生理代謝、器官功能都會發生相應變化。其基礎代謝率下降、合成代謝也在下降,分解代謝增高。新陳代謝下降,活動量減少,是很多疾病的高發年紀。更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加之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步入更年期。生理方面的變化使得老年人容易焦慮、敏感、急躁、易怒。加之失去獨子(女),又無法再生育,他們往往缺乏抒發的途徑與寄托,精神層面也極容易陷入到寂寞之中。失獨老人在身體上要承受病痛、心理上還要承受的疾病的威脅。是失獨老人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的成因。
老年期后物質生活水平的逐漸下降,又成為了導致失獨老人心理問題的又一因素。失獨老人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理各項機能都在下降,基本已無勞動能力,無法從事過多的體力勞動,由于人的腦功能在老年期會相對的退化,記憶力、反應速度都不及青年人,因此老年人也無法從事過多的腦力勞動。失去勞動能力的他們有些人有退休金,能勉強維持生活,但有些沒有退休金而且返貧的老人,就難以維系其基本生活。加之養老保障不夠健全,在缺乏一系列的物質保障的情況下,失獨老人難免對未來生活充滿憂慮、恐懼、甚至悲憤,從而逐漸演化為心理問題。
2認知原因
從比較文化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人們的社會行為和特征決定于他們所受的文化的影響。這被稱為文化決定論(culture determinism)。在中國長期的傳統觀念中,三十而立、養兒防老的思想大大的加深了家庭成員彼此的相互依賴程度,父母的大半生的積蓄幾乎完全傾注在子女的身上,用于子女的教育、生活、醫療、娛樂之需。這使得父母在年老時對子女的依賴程度非常高,這里既包括物質層面的依賴也包括情感層面的依賴。在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八階段論中,老年期為完整與絕望。如果老年人回顧過去,有完善和充實感,認為自己的一生是圓滿的,即使即將告別人世,卻不覺遺憾。但如果回憶中有挫折和失敗,他就會感到失望與沮喪。毫無疑問,獨生子女的死亡對他們來說必定是一個重大的挫折與打擊。因此他們的晚年很難在幸福中度過。在傳統觀念以及世俗眼觀的壓力下,失獨老人往往容易遠離人群躲避世俗。也就容易變得孤立、躲避、脆弱、絕望。一系列的心理問題也就隨之產生了。究其原因,多為傳統觀念下的認知偏差所致。
3社會原因
3.1政策因素。對失獨家庭的經濟補助政策及相關法規不夠完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全國缺乏統一政策規定。關于失獨家庭的經濟補助有兩項主要法規。一是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二是2007年出臺的“獨生子女傷殘死亡家庭扶助制度”。根據這兩項法規,我們可以發現我國關于失獨家庭的經補助在失獨老人年齡以及補助標準上都缺乏統一的規定,且存在補助金額低,門檻高等現象。
關于失獨老人領取補助金的年齡,全國范圍內缺乏統一性規定。關于補助的標準上,同樣在全國范圍內缺乏統一性。且絕大多數地區補助金額偏低。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規定:對符合條件的獨生子女傷殘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養子女的夫妻,由政府給予每人每月不低于80元和100元的扶助金,直至亡故為止。而該法第二十七條第四款規定,“獨生子女發生意外傷殘、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養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給予必要的幫助。”其中,對以何種形式提供幫助、幫助具體金額及獲得輔助年齡未作明確規定。在法律上沒有規定出一個具體的量化標準,也就導致了各個地區實際執行的具體標準不統一。
其次,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失獨老人抵御各種老年風險的能力明顯要弱于其他老人,尤其是在疾病發生需要大額醫療費用的時候,失獨老人很容易陷入困境。加之失獨老人因為沒有子女的照顧,因此對自己未來生活充滿擔憂。入住敬老院通常都需要子女的簽字,這就無形中成為失獨老人進入敬老院難以跨越的門檻。多數失獨老人擔心自己去世后,后世無人處理,長期的擔憂也容易使他們產生焦慮等一系列心理問題。
3.2人文環境。之所以會產生孤獨感,以下兩個因素起著重要的作用,首先,個體與自我以及自我經驗著的機體疏遠。當經歷老來喪子的人生大悲后,失獨老人往往不愿意接受這個現實,也不愿意正視自己。這就造成了失獨老人本身而言的強烈的孤獨感。其次,缺乏一種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將我們自己真實的經驗——進而是真我——與他人進行溝通。若是沒有這種關系存在,那么我們就會產生一種孤獨感,感覺自己沒有與其他任何人真正接觸。
3.3專業服務。對于失獨老人,人們往往能夠意識到其面臨的經濟方面困難,關注點較少集中于其內心的變化。壓抑痛苦的情緒長時間得不到有效的心理疏導,悲觀、抑郁、躲避人群、自閉等心理問題普遍存在于失獨老人之中,只是程度輕重各有不同,目前針對失獨老人這個特殊的群體專業的心理服務人員以及專業服務機構依然非常少見,一是因為失獨老人往往不愿主動去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并且由于人們對于心理問題的關注程度以及對自我的探索程度有限,失獨老人很難意識到自己已患上心理疾病。因此也成為了失獨老人心理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甚至嚴重泛化的一個重要因素。二是心理咨詢以及心理治療的高昂費用也使得眾多失獨老人望而卻步。
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的政策也在不斷的完善,開放二胎政策,會有力的減少風險家庭的存在,但對于與失獨老人的關懷服務,我們需要做的,還有很多。
參考文獻:
[1]不同的文化對于人們的行為及特征所起的影響作用不同——文化相對論(culture relativism)
[2]Carl R.Rogers偉倫·韋斯特——以及孤獨感*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02-0070-01
作者簡介:蔡艷杰(1990.10-),性別:女 民族:漢,籍貫:黑龍江,學歷:碩士研究生,沈陽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社會工作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