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帆,康祝婷,羅吟吟
(云南民族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0)
?
“鄉規民約”在民族地區社會治理中的作用研究——以昆明團結鄉為例
何帆,康祝婷,羅吟吟
(云南民族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0)

康祝婷(1991-),女,碩士研究生,山西太原人,云南民族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專業:行政管理。
羅吟吟(1991-),女,碩士研究生,江西南昌人,云南民族大學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專業:民族學,研究方向: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化。
摘要: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鄉規民約”的治理理念以及近年來行政管理學界主要關注的一個研究熱點-基層社會治理以及民族鄉的社會治理越來越引起人們重視。鄉規民約是村落居民根據本身的實際,制定的對生產、生活、行為、道德約束的規章制度,是村民的道德、倫理準則,體現了一種來自日常生活的價值觀念,凝聚了鄉村智慧。昆明團結鄉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鄉鎮,既有漢族也有白族等少數民族。“鄉規民約”在昆明團結鄉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有很多刻在團結鄉的石碑上和墻壁上的“鄉規民約”對于歷代團結鄉鄉鎮干部治理團結鄉都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那些“鄉規民約”成為了團結鄉進行社會治理的重要參考依據。那些刻在石碑上的“鄉規民約”也成為了對團結鄉居民的行為的重要約束。最終也促使了團結鄉逐漸地變成了一個和諧、穩定、居民安居樂業、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鄉鎮。
關鍵詞:鄉規民約; 非正式制度; 村莊自治
引言:
鄉規民約作為近些年來學術界的研究熱點,引起了民族學界的學者們的廣泛關注,民族地區社會治理近年來同樣成為學術界的關注熱點,引起了行政管理學界、民族學界、社會學界的廣泛關注?那么,“鄉規民約”在民族地區社會治理中有怎樣的作用呢?它們二者之間又有怎樣的聯系呢?本文將通過一系列分析與闡述,最終得出“鄉規民約”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作用。
1“鄉規民約”的歷史溯源及發展脈絡
我國有關“鄉規民約”的文獻,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陜西藍田呂大鈞制定的《呂氏鄉約》。它要求鄉民應“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它由鄉民自主約定,自愿加入,民主選舉,賞罰分開,議事民主。鄉規民約起源于人類社會以地緣關系為紐帶的鄉村社區形成之后協調超越家庭、家族關系的社區社會秩序的需要,在相當漫長的一個歷史時期維護中國農村社會中的基本秩序。傳統鄉規民約的組織形態在早期普遍依托于村落組織,北宋以后,在村落組織以外,又有了專門的鄉規民約組織。清末新政后至民國前期的鄉規民約,借鑒了現代西方民主制度的一些做法,略具近代民主自治色彩,改革開放以來,鄉規民約作為村民自治的主要制度形式得以恢復和發展;至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村民自治章程作為鄉規民約的高級形式推廣到全國大部分地區但其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重大變化。
2當代“鄉規民約”的理論界定及其體現的涵義
鄉規民約,是指廣大農村地區約定俗成的傳統習慣。相對于國家法律,鄉規民約具有特定的治理原則及管轄范圍,雖然在內容上,它越來越深地受到國家法律的影響。但是鄉規民約體現的村莊治權與國家治權有聯系但又不同,二者之間的復雜關系表現在:似乎互為補充或需要,必要時有意相互聯系,但又盡量避免直接主動地干預它者。
3“鄉規民約”的控制作用探析
在中國農村的歷史發展中,鄉規民約的社會控制作用一直是鄉村秩序構建和維持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鄉規民約是鄉民在其長期社會生活實踐中自發形成的具有約束力的行為規范,從性質上講,屬于民間法范疇,是國家法之外的社會規則。在鄉村治理過程中,鄉規民約通過教化、倫理以及相關懲罰機制的約束,以其所固有的嚴格懲罰措施維持著傳統鄉民社會秩序,進而為維護整個社會秩序奠定基礎。尋求鄉規民約與國家法共存互贏的發展路徑或許能夠更全面地認識鄉規民約,更深刻地分析其存在的當代價值,發揮其在農村社會治理中的社會管理和服務作用。
4“鄉規民約”對于團結鄉的作用
4.1鄉規民約促使了團結鄉形成了和諧的生態觀。在團結鄉的一些石碑上,會看見刻著一些關于保護生態環境的碑文,這些碑文影響著團結鄉的眾多村民,也促使了團結鄉的村民形成了保護生態環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科學生態觀。
團結鄉各少數民族之所以最終選擇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經濟道路,雖然是對十幾年來發展道路的深刻反思,也得益于云南少數民族文化中傳承至今的“素樸生態文化觀”的升華。包括白族等少數民族在內的眾多團結鄉的少數民族從遠古以來就形成了樸實的自然生態觀念,他們認為大自然具有生命意義,人們應該對大自然賦予一定的道德的關懷和尊重,因而往往把村寨周圍某些地段視為圣地,圣山,神靈加以崇拜,保護,并通過大量的神話,傳說,故事,民謠,歷史傳統,鄉規民約,在本民族成員中廣為傳播,進而促使鄉民們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和諧的生態觀。
4.2在團結鄉,“鄉規民約”這種非正式制度,充當著正式制度的有益補充。“鄉規民約”作為約定俗成的一些規矩,在團結鄉起著很好地促進作用。團結鄉在有“鄉規民約”之前,社會治安并沒有如今這么好。而有了“鄉規民約”以后,團結鄉的社會治安越來越好。有很多刻在團結鄉的石碑上和墻壁上的“鄉規民約”對于歷代團結鄉鄉鎮干部治理團結鄉都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那些“鄉規民約”成為了團結鄉進行社會治理的重要參考依據。那些刻在石碑上的“鄉規民約”也成為了對團結鄉居民的重要約束。由此就可以說明“鄉規民約”這種非正式制度在團結鄉對于正式制度有很好地補充作用。
參考文獻:
[1]明恩溥. 中國鄉村生活. 北京:時事出版社,1998.
[2]孔飛力. 中國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1796 ~1864 年的軍事化與社會結構.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02-0108-01
作者簡介:何帆(1989-),男,碩士研究生,湖南長沙人,云南民族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專業:行政管理,研究方向:電子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