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祝婷,何帆,羅吟吟
(云南民族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4)
?
共服務領域內政府與社會組織合作關系研究
康祝婷,何帆,羅吟吟
(云南民族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4)

何帆(1989-),男,碩士研究生,湖南長沙人,云南民族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專業:行政管理,研究方向:電子政務。
羅吟吟(1991-),女,碩士研究生,江西南昌人,云南民族大學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專業:民族學,研究方向: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化。
摘要:近些年來,我國政府有意識地和社會組織在公共服務領域開展合作,在合作基礎上逐漸出現雙方共強的現象,這是公共服務領域政府與社會組織關系的中國經驗。雖然有學者對政府與社會組織共強關系提出質疑,但是合作共強關系對解釋我國轉型時期政府與社會組織關系更具說服力,同時有助于推動社會組織發育發展,也有利于深化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合作共強關系不會自動形成,它需要政府轉變社會組織管理理念,健全社會組織良性發展制度,建立政府與社會組織合作機制。
關鍵詞:公共服務;政府;社會組織;合作關系
1合作關系理論
該理論認為:在公共服務領域政府與社會組織是合作伙伴關系。政府是公共服務資金的提供者和監管者,社會組織則是公共服務的提供者,兩者的角色和分工雖不同,但雙方地位平等。作為合作伙伴,社會組織保持自身獨立性,與政府一樣在公共服務管理和決策中享有發言權和決策權,并承擔相應的責任。合作關系理論的主要理論基礎是市場失靈、政府失靈與社會組織失靈。市場與政府在公共服務供給上的失靈需要社會組織介入。但是社會組織也存在著諸多缺陷,使得社會組織在公共服務提供上出現失靈,而社會組織失靈卻能夠被政府所克服。由于政府與社會組織各自都存在失靈現象,因而合作關系理論并不認為社會組織只是政府的補充,而是與政府地位平等的合作伙伴,通過相互間的合作來彌補各自的不足。
2公共服務領域內政府與社會組織關系的現狀
2.1調整財政支出。政府不僅大幅提高財政支出總額,而且開始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提高公共服務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加大了對社會保障和就業、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義務教育、環境保護、城鄉社區事務的財政投入力度。近幾年,中國政府對社會組織的稅收優惠幅度正在加大,稅收優惠制度成為社會組織發展的有力支撐。稅收優惠政策大大激發了企業和個人的公益捐贈行為,并促進了公益慈善組織的發展。
2.2健全法律法規。2003年以來,政府對社會組織的支持力度明顯加大,并出臺了一些有利于社會組織發展的政策法規,特別是一些地方政府開始了改革雙重負責的管理體制。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的探索,社會組織進入了平穩快速增長階段。
總之,隨著政府對社會建設的重視和對公共服務投入的增加,各級地方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已成為日漸流行的趨勢。
3公共服務領域下政府與社會組織合作關系存在障礙
首先,“官本位”、“政府本位”等觀念的影響。兩千多年來的統治型政府管理模式和多年來管理型政府管理模式,使得“官本位”、“政府本位”等觀念仍然影響著一些政府工作人員,他們以官為本、以權為綱,以仕途為個人事業的選擇導向,在他們看來,政府機關仍然是唯一的公共管理主體,理應壟斷對所有公共資源的支配權,他們不愿意還權于民,對于其他組織,特別是與政府具有競爭態勢的社會組織仍然采用老一套的管理方式,高高在上,視其為“被管理者”,嚴重影響到了社會組織的良性發展。
其次,社會組織自身發展的差距。目前,我國社會組織自身的發展能力還存在諸多的不足,這些不足是綜合性的,包括活動能力、管理能力、創新能力、擴張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等多個方面。其中最為嚴重的一個問題在于社會組織對黨政機關過于依賴。在這樣的政府與社會組織的關系中,政府對這些社會組織的內部事務和操作性活動往往會形成過多的或不適當的干預,削弱了組織的自主性,束縛了組織的活力,妨礙了組織優勢的發揮,使社會組織易形成政府化的工作方式。
再次,政策、法規等制度環境的滯后。盡管我國政府正在積極建立登記管理方面較為完整的法律制度框架,但這并不意味著社會組織的發展在我國已經受到法制的積極促進或保護。相反,由于政策、法規等制度環境的滯后,現行法規中的許多規定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利于社會組織的發展,他們所帶有的管理型政府模式下的“被管理者”的基調和繁瑣的手續規定及其制度框架,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都成為制約社會組織發展的因素。同時,各種不同的法規制度之間以及其實施主體之間出現的摩擦和不協調,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實踐課題。
4公共服務領域政府與社會組織走向合作關系的路徑選擇
這些障礙的解決并不是一觸而就的,而是應隨著服務型政府的建設逐步向前推進。服務型政府,作為一種全新的政府管理模式,其建成需要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總的來說,實現政府與社會組織走向合作治理,需要包括政府、社會組織、公民個人等社會各界的長期共同努力。
第一,政府應轉變觀念、建立互信關系;第二、從社會組織來說,首先應不斷加強自身人才建設,構建類型齊全、結構合理、布局適中的社會組織體系,推進社會組織體系化發展;第三,從公民個人來說,應不斷加強自身學習,提供公民意識,履行公民責任,正確認知和對待政府、市場、社會三者的關系,在所在的社會組織中,發揮更大、更積極的聯動作用,實現社會組織在服務型政府建設中實現良性發展。
5結語
總之,要改變中國公共服務供給短缺的現狀,不僅要強化政府的責任,更要壯大社會組織的規模。發揮社會組織的功能,形成強政府與強社會各負其責有機合作的格局。而這需要政府加快制度變革的速度,擴展公益類社會組織的行動權利和發展空間,為社會組織提供資源和制度保障,而是擠壓社會組織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取代社會組織的自主性和靈活性。
參考文獻:
[1]張康之著:《尋找公共行政的倫理視角》,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1版。
[2]石國亮著:《服務型政府——中國政府治理新思維》,北京:研究出版社2008年第1版。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02-0111-01
作者簡介:康祝婷(1991-),女,碩士研究生,山西太原人,云南民族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專業: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