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如丹,朱建華,馬利多
(云南大學,云南 昆明 650000)
?
構建農村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體系研究
趙如丹,朱建華,馬利多
(云南大學,云南 昆明 650000)

朱建華(1991.08-),女,漢族,云南宣威縣人,在讀碩士研究生,單位: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研究方向:社會保障。
馬利多(1990.01-),女,漢族,云南文山人,在讀碩士研究生,單位: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研究方向: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摘要:建立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體系與建立老年養老服務體系和醫療服務體系同樣重要,在老齡化加劇、人口結構和家庭結構小型化的今天更具有必要性。本文分析了家庭、社區、機構在長期護理服務體系中的作用和角色。
關鍵詞:長期護理服務體系;家庭;社區;機構;制度保障體系
建立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體系與建立老年養老服務體系和醫療服務體系同樣重要,在老齡化加劇、人口結構和家庭結構小型化的今天更具有必要性。
1構建“家庭+社區+機構”相結合的長期護理服務體系
針對農村傳統長期護理模式的各種問題,探索出一種集家庭機構和社區這三種照護模式的優點于一身而又克服三種模式弊端的新型護理模式,即將農村鄉鎮衛生院發展為社區護理服務中心,由其負責管理老年人長期護理,其隸屬于民政和衛生兩個系統,并根據內容分級管理。社區護理服務中心按鎮、鄉、村級別劃分,在每個村設社區護理服務站,鄉鎮敬老院也歸入社區護理服務中心。
1.1強化家庭在農村長期護理體系中的基礎作用
縱觀國內外,無論是長期護理體系相對完善的發達國家,還是國內的臺灣、香港等地區,家庭在長期護理服務提供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是長期護理服務體系的基礎。而在中國大陸地區家庭倫理、孝文化淵源流傳,家庭在老人的長期護理中的作用更是意義深遠。雖然家庭護理的功能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弱化,但是就目前以及相當長的時間內,農村長期護理的承擔者和提供者主要是家庭。主要有三種方式來強化家庭在農村長期護理體系中的基礎作用。方式一:創造出家庭成員提供護理的有利條件。著力發展縣域內經濟,促進城鄉經濟發展,吸引農村勞動力留在當地就業工作,使他們能夠兼顧到家庭,為家中的老人提供一定的家庭護理。方式二:為家庭護理者提供支持。隨著家庭規模小型化,“421”“821”家庭增多,家庭護理者需要承受巨大的壓力。因此,政府、社會和企業等應給家庭護理者提供一定的經濟支持、技術指導和喘息性服務。方式三:加強孝文化的宣傳和普及法律法規。在道德和法律的雙重保障下,讓子女意識到贍養老人、孝敬老人是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尤其是失能老人,子女更應該給予生活上照料和護理以及精神上的慰藉。
1.2依托社區資源,推廣社區互助式護理服務
社區互助式護理服務依托村或鎮內的資源,由社區內非正式照護隊伍和專業的正式照護隊伍,提供居家服務、日托服務、短期入所服務等互助式服務內容。社區互助式護理是一種資源整合、多方受益的社會化護理模式,其具有成本低,接受程度高的特點,并能夠提供一些就業崗位。將農村鄉鎮衛生院發展為社區護理服務中心,政府不用再規劃空余的土地用于社區護理服務中心的建設,并可以利用衛生院原有資源進行社區護理工作,政府只需再聘用培訓一些人員就可以投入社區護理,減少了成本。社區互助式護理模式符合農村“鄰里相幫”傳統文化和老年人“在地老化”的需求,老人不需離開家庭和自己熟悉的社區,就能得到充滿鄉情的照護服務,老年人自身和家屬都更容易接受:三是為農村富余勞動力創造了就業崗位,例如留守在農村的婦女和有勞動能力的低齡健康老人。它既緩解了農村家庭長期照護功能弱化的窘迫現狀,同時又彌補了機構照護的不足。
1.3完善機構護理服務,發揮其補充
由于龐大的老齡、高齡人口群體,養老照護機構從數量和質量兩方面無法滿足現有長期護理需求,尤其是在農村地區,這一狀況更為嚴峻。此外,農村失能老年人越來越多,輕度失能如果任其發展就會變成中度失能甚至殘障。專業化的護理服務和失能康復是防止輕度失能老年人向殘障發展的最好辦法,也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實現健康老齡化的重要舉措之一。然而,當前我國農村專業性失能康復和護理服務機構和設施缺乏,與老年健康緊密相關的康復醫院和護理院全部集中在城市地區,農村地區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家護理站。因此,在我國農村,應發展完善機構護理服務,發揮機構照護服務在長期照護服務體系中的補充作用。首先,發展公辦養老照護機構。在縣級層面進行區域規劃,合理設置養老照護機構數量。每個縣至少設置一家以接受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為主的護理型養老照護機構:根據鄉鎮人口規模、人口老齡化程度與趨勢,增設或者縮并福利院、敬老院。著力提高農村老年人機構式長期護理的保障水平,提高供養標準。其次,鼓勵和吸引民間資本進入農村護理市場。各級政府應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鼓勵吸引民間資本進入農村護理市場,引導民間資本參與建立和完善農村老年人的長期護理服務體系。
2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體系
一套完善的長期護理服務體系少不了制度的保障,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第一,明確政府責任,開展各項制度建設。各級政府應充分認識到建立農村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體系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明確政府在立法保障、政策促進、資金籌集、監督管理等方面的責任,高度重視并推進農村長期護理服務體系的建設。第二,解決好農村老年人醫療、養老保障。解決好農村老年人的養老、醫療保障,一是要加快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全面覆蓋,農村養老保險可以向農村老年人提供一定的長期護理服務費用的補償,提高他們在有長期護理服務需求時支付費用的能力。二是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老人隨著身體機能逐步下降,往往容易生病,家庭和農村年齡的增加敬老院沒有能力為他們負擔較高醫療費用,所以這就需要不斷的推進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來為他們提供保障。第三,逐步建立農村老年人長期護理保險。老年人長期護理保險,指的是向那些身體衰弱、疾病或傷殘不能自理而需要長期護理的老年人提供長期護理服務費用補償的保險。農村老年人收入低,有了長期護理保險的支撐,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老年人長期護理的負擔。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02-0080-01
作者簡介:趙如丹(1991.08-),女,漢族,云南臨滄人,在讀碩士研究生,單位: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研究方向:社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