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旭儀
(沈陽師范大學社會學學院, 遼寧 沈陽 110000)
?
亞文化的發展——以文身文化研究為例
蔡旭儀
(沈陽師范大學社會學學院, 遼寧 沈陽 110000)

摘要:文身在中國歷史久遠,黎族和獨龍族的婦女都有紋面的習俗,雖然現在大多已經消失。但是在中國多數時候文身被污名化,經常會與暴力等不良標簽聯系在一起。文身在中國學術界被視為一種民俗,但是這種習俗只被限制在一定的少數民族范圍內。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環境的變化,中國社會對于文身的接受程度普遍提升,一部分原因是很多體育明星和影視明星的影響,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年輕一代追求個性的推動。本文的研究就是在于闡釋文身現象的表現以及發展趨向,而不是要批判主流文化對于亞文化的壓制。
關鍵詞:文身;亞文化;主流文化
1名詞解釋
1.1文身。文身是一種人體藝術表現形式,就是用有墨的針刺入皮膚底層而在皮膚上制造一些圖案或字眼出來,在身體上刺繡各種花紋,以視吉祥、崇拜。文身俗稱刺青,古文言文中叫涅,是在人單調的皮膚上刻畫出理想中的畫面,成為人生的永恒,留住記憶作為人生中最美的圖畫。原本不是壞人專屬的標記,文身的圖案無論是文字抑或圖案,文身總是為了取悅自己和別人,不管你文在哪里。文身在其追求者看來是美麗、神秘、性感和魅力的象征,也是獨特個性和自我淋漓盡致的體現,也是個人信仰的表現。很多人喜愛上了這種疼痛的美麗,并將文身雕刻在自己的身上。使自己有一種新的希望,新的寄托,新的開始。
1.2亞文化。又稱集體文化或副文化,指與主文化相對應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現象,指在主文化或綜合文化的背景下,屬于某一區域或某個集體所特有的觀念和生活方式,一種亞文化不僅包含著與主文化相通的價值與觀念,也有屬于自己的獨特的價值與觀念。
2事實闡述
美國CNN新聞網一篇文章的標題為:好女孩,不是女地痞?文身在中國不再是禁忌。文身在中國歷史久遠,黎族和獨龍族的婦女都有紋面的習俗,雖然現在大多已經消失。但是在中國多數時候文身被污名化,經常會與暴力等不良標簽聯系在一起。文身在中國學術界被視為一種民俗,但是這種習俗只被限制在一定的少數民族范圍內。在現代的文明社會文身被視為一種亞文化,一種與主流文化格格不入的文化。在那些有文身習俗的少數民族,文身是一種文化現象,是我們外人眼中的一種習俗。那么為什么在現代社會人們文身就會被貼上暴力,不良的標簽呢?在中國的現實生活以及影視作品中,最早在身體上文身的是一些社會閑散群體和一些黑幫成員等,這在無形中使得文身的擁有者有了一個普遍的共識。一個人在社會上只要露出文身,就會使得周邊的人覺得這個人不是好人。
無論是法蘭克福學派也好,伯明翰學派也好,都把文化研究視為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批判,而一說起主流意識形態,許多人立刻就會產生一種錯覺,把這種批判視為官方與民間、精英與草根的對立。當下許多的文化批評人士,都忙不迭地宣布自己是草根民眾的代言人,而把官方和精英樹為自己的對立面,似乎只要憑借這樣一張表明立場的符咒,便能在道義上占了上風。這種以政治立場劃界和站隊式的做法,在我們當下的媒體和網站上可以說是屢見不鮮。文化研究應該和其他思想研究一樣,它最基本的任務本應是在義理層面對各種文化現象的來龍去脈、成因和影響等,做從里到外全方位的研究,而研究的目的,充其量只是起到一種“智庫”的作用,它和政府機構的文化決策并不是一回事。i本文的研究就是在于闡釋文身現象的表現以及發展趨向,而不是要批判主流文化對于亞文化的壓制。
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環境的變化,中國社會對于文身的接受程度普遍提升,一部分原因是很多體育明星和影視明星的影響,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年輕一代追求個性的推動。文身似乎在經歷一場“正名“的運動。文身是年輕人展示個性和標記人生的一種方式,作為一種文化,在中國的現代社會一開始被貼上了不雅的標簽。青少年、年輕人文身后會被周圍的很多人用有色眼光看待,比如,很多家長就說不要和這種孩子交朋友啊。在公共場所遇見這樣的人總是避而遠之,總感覺這種人是有危險的。
文身文化被視為亞文化是有其合理性緣由的,它是于中國普遍傳統的保守規矩的意識有關,這種夸張外露的人體藝術是普遍不被接受的。在今天的社會看來,文身必定不是精英文化的一種,同樣也不是本文所認為的大眾文化。但是這不代表文身是一種應該摒棄的文化現象,這是社會一部分群體追求獨特性的一種表現。我們無需用政治的手段,或者說通過各種媒體宣傳其的藝術性,但是也不要再用批評的眼光看待那些有文身的人。
文身文化的流向應該怎樣看待: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不管是體育明星還是娛樂明星他們作為公眾人物,但是不能簡單的把他們看做精英文化的代表,更加不能把它們看做低俗文化的代表。有一部原因是他們的影響力使得文身的被接受程度提高,但是我們無法把文身現象看做是自上而下或者是自下而上的。因此,作者認為不是所有的文化現象都一定要界定出其文化流向的。有很多的文化現象是精英階層永遠不會去觸及的,有的文化現象是中下層永遠不會追求的。
3結論
文身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已經不能再披著丑陋的外衣了,而是以一種追求獨特性的表達方式,我們要用理性的眼光看待。文身在中國已經逐漸興起,得到逐步的發展,這不僅僅是一種商業經營方式,從中我們更能夠看到中國社會的理性意識增強。
注解:
①盛寧,走出“文化研究”的困境,文藝研究,2011 年第7 期
中圖分類號:G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02-0205-01
作者簡介:蔡旭儀(1990-),女,漢族,山東省青島市人,沈陽師范大學社會學學院2014級社會學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