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淏
(山東理工大學,山東 淄博 255002)
?
我國信托業的發展研究
王藝淏
(山東理工大學,山東 淄博 255002)
摘要:近兩年信托產品發展迅猛,人們在這些生存下來的大上市信托公司似乎找到了更多的信心,但兌付危機的產生似乎打破了投資者的美夢。業內人士在努力向投資者揭示其中的風險,解釋剛性兌付的不合理性,都是為了避免危機的集中爆發。從這三十年信托業的發展我們可以得出,簡單的“管”是不夠的,給行業一定的自主性才是正道。
關鍵詞:兌付危機;剛性兌付;信托監管;理性投資者
1我國信托業的發展歷程
1979年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創辦,標志著改革開放后我國信托業的恢復與開始,緊接著在短短的二十年里經歷了五次行業的洗牌、整頓。
1982年由于信托業公司缺乏業務范圍的規定,國務院決定由中國人民銀行及其指定的專業機構來辦理信托業務。
1985年,由于信托投資公司助長了固定資產投資膨脹,國務院要求銀行停止辦理信托貸款和信托業務,并對已辦業務加以清理。
1988年中國人民銀行根據國務院關于清理整頓公司的8號文件精神,開始整頓信托投資公司機構發展過多、經營管理較亂的問題。
1993年的第四次整頓,信托投資公司開始與專業銀行脫離,進一步規范化,實施分業經營分業管理。
1998年,我國信托投資公司的榜眼——廣東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宣布了破產,管理層開始關注信托業的自身業務,“以信托為本、分業管理、規模經營、嚴格監管”成為信托行業的基本定調。
在監管層堅持不斷的努力下,信托業從最初的混亂發展有了一定的改善, 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托法》正式頒布實施后,相繼又頒布了一系列與信托有關的規范性文件,現有法律法規體系變成了以商業信托為主要組成部分。隨著監管層思路與想法的轉變,我國信托法律體系也隨之變化。2007年由銀監會頒布并實施的新兩規法案,并以此為基礎和核心我國信托法律法規體系初步成型。2010年銀監會頒布了《信托公司凈資產管理辦法》要求所有的信托公司必須在2011年底達標,信托業終于迎來了迅猛發展的契機。
2我國信托業的現狀
從高速增長到轉型發展。信托資產增幅同比去年明顯下降,其面臨高速增長的轉型階段,增速減緩有利于行業內部重新布局調整和管理手段優化;固有資產與所有者權益也在轉型,資產是有增幅但是逐漸放緩,信托業賠償準備金也隨之增幅,賠償準備金的增加,釋放行業內的兌付壓力;風險項目個數及規模的轉型在控制范圍之內,不良影響在控制之中,在茁壯成長的行業大背景下不足為慮。
從規模優先到效益優先。在信托資產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營業收入相比上一季度卻有所增加,營業收入與同期相比呈現良性增長態勢,值得一提的是最近一年信托行業受托人實現的平均年化收益率逐季增加。15年1季度竟然達到了驚人的8.11%,達到了歷史上的峰值。
從外生驅動到內生增長。融資類所占比例逐年下降,前幾年投資類增速最快,近年事務管理類增長速度更快,實現三足鼎立的畫面,信托業資產更多的驅動因素變成了企求高回報收益的投資者的內生驅動。在信托財產運用領域上,主要是投向在金融、證券、基礎、房地產和工商企業五大領域,金融機構與工商企業獨占鰲頭,證券投資產業首次超過基礎產業,未來證券投資產業或許會有更大的發展前途。
3信托業兌付危機的實質
一個“信”字道出了信托行業立足的基本要求,是信托業存在的根基。然而當實際收益無法按時兌付的時候,委托人無法收回投資,從而一定程度上危害了金融行業甚至社會的穩定,稱為兌付危機。在投資者日益增長的收益回報率要求下,總會難以避免的出現兌付困難的情況。所謂“剛性兌付”,是指信托產品到期后,信托公司必須分配給投資者本金以及收益,當信托計劃出現不能如期兌付或兌付困難時,信托公司需要兜底處理。
4剛性兌付的成因
對信托行業固定資產以及權益收益的研究可以發現,“剛性兌付”給信托業帶來高速增長的條件。信托機構為了維護其信譽,吸引資金,不得已做出所謂“保本”甚至“保本保息”的承諾,這就是“剛性兌付”出現的主要成因。
5剛性兌付的危害
“剛性兌付”讓行業內資產高速增長,衍生出來的一系列問題卻不能忽視。從投資者的角度考慮,投資的目的就是保值增值,而中國人民銀行定下的基準利率普遍偏低,在通貨膨脹的大背景下,銀行存款似乎不是資產保值增值的最好選擇。當投資者發現這種所謂“零風險”的理財產品的時候,從最初的懷疑到最后發現“剛性兌付”規則后的投資以及獲利,這個過程進一步促進了信托業資產的增加。但換一個角度想,這對于另一部分理性投資者是不公平的,他們深知信托產品的風險,不相信所謂的“剛性兌付”,他們把資產投資于銀行或者股市,銀行利率太低、股市風險那是真正的自負;相比把資產投資于信托產品的投資者,他們享受著低風險高回報的收益,他們不需要了解信托產品,他們可以沒有任何的投資知識,只需要在出現兌付危機的時候上門去“鬧”,信托公司沒準就為了自己的信譽“剛性兌付”了。
這種“高收益低風險”的產品顯然是不科學的,擾亂了正常金融市場的秩序,不利于理性投資者的培養。在這種制度下當真正的危機出現,信托公司的資產無法為自己的承諾買單的時候,最終的犧牲者無疑還是投資者們。
6結語
我國的信托業經歷五次整頓,從最初的混亂到如今碩果僅存的幾十家大信托公司,信托業門檻高了但是仍然難當大梁。一方面要培養理性投資者,另一方面從行業內部下手,最后監管層出力;信托業才有機會應對剛性兌付的危機,與金融業“三駕馬車”并駕齊驅。
參考文獻:
[1]保羅·克魯格曼,劉波譯.蕭條經濟學的回歸和2008年經濟危機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152-153
[2]劉萍.中國信托業:困境、出路與發展經濟師,2005, (2)
[3]邱力生.從國際經驗看中國信托業的重新定位.世界經濟,2001年3月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02-02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