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吟吟,康祝婷,孟亮
(云南民族大學,云南 昆明 650000)
?
生命禮儀變遷研究——以潞江壩芒旦村傣族村寨為例
羅吟吟,康祝婷,孟亮
(云南民族大學,云南 昆明 650000)

康祝婷(1991-),女,山西太原人,云南民族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碩士。
孟亮(1991-),男,山東威海人,云南民族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原理碩士。
摘要:生命禮儀是貫穿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幾個儀式,但是隨著時代經濟的發展,生活方式的改變,保山潞江壩傣族的生命禮儀受到影響而發生著變化。潞江壩地區的傣族傳統的生命禮儀,是至古傳承得來,雖然現在的生命禮儀有所變化,但核心儀式還是有所保留。本文是通過對保山潞江壩傣族最主要的婚禮和葬禮進行描述,簡單分析生命禮儀的變遷。
關鍵詞:傣族;生命禮儀
1田野概況
潞江壩,用傣語稱“勐赫”,“勐”是地方、國家的意思,“赫”是連接的意思。“勐赫”就是交通要道,它是連接東南亞傣族地區和進入永昌府漢族地區的通道。潞江鎮位于世界第二大峽谷怒江大峽谷中,東邊與蒲縹鎮、楊柳鄉相臨,南與龍陵縣接壤,西接高黎貢山,北連芒寬鄉,高黎貢山山脈南端的東麓,距保山城60千米,面積756平方千米。居住著傣族、傈僳族、德昂族、回族等10個民族芒旦傣族村是行政村,村寨面積大約19.8平方千米,下轄曼海、弄莫、芒烘、上老城、下老城、上芒旦、下芒旦、河江灣等8個村民小組,約720戶,總計2870人。
2婚禮的變化
婚禮,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項活動,其中蘊含了豐富的民族特色,彰顯出一個民族的文化理念。我們在保山市潞江鎮芒旦村弄莫村民小組進行訪談中了解到了關于當地傣族的婚俗。若男女青年自由戀愛,愿組建家庭。男方的母親將會帶著六包紅色糖果前往女方提親。來到女方村寨提親需尋找一位媒人(若女方村寨有男方的親戚將會找他家的女主人為媒人,若沒有親戚就按照自己姓氏去尋找),這媒人主要負責傳達雙方的意愿,協助籌辦婚禮。婚期則需通過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占卜所得。
結婚當日,新人雙方都會獻上茶、肉、糖和香,祭拜家神,并念祭悼詞,向家神稟告此婚事,祈求得到家神的保護。新郎在一位伴郎、兩位姑娘、兩位婦女的陪同下來到女方家娶親。以前,迎親隊伍來到女方家門口要過關卡,當時要對唱傣歌,然后給關卡費,便可把家門打開。新郎背著一個竹盒,盒里裝著煮熟的一只公雞,一只母雞,一碗飯,一包糖前來女方娶親,將這些物品貢獻給女方的家神,愿得到家神的允許和保護,這是一種對神靈的尊重。同時新郎還需備一份給媒人的禮物,用紅色的紙包上一點鹽巴,茶和米,愿用此禮物來表達對媒人的一種答謝。待把新娘接到新郎家,新娘進了家門后要敬拜家神和老人,祈求家神的保護和認可。結婚當晚,在婚房中男方的媒人倒兩杯茶,兩杯酒讓新娘新郎喝下;然后又由女方的媒人倒下兩杯茶、兩杯酒,請這對新人喝完。喝完后,將舉行“交叉吃雞肉飯”儀式,備一份染色飯(用染色花染成黃色的飯)和煮熟了的一只公雞和一只母雞,媒人們將從這兩只雞身上撕下肉絲。這份雞肉飯,由男方的媒人遞給新娘吃,女方的媒人遞給新郎吃,愿這對新人婚后相親相愛。
3葬禮的變化
正常死亡的人一般都是土葬,兇死、暴病死、難產死的進行火葬。凡是死在寨子外面的,不能將其靈柩抬回寨子里,只能停在寨子外面。
在老人咽氣時,家里人要把碎金銀塞進口中,讓死者帶走,表示孝順。然后家人就要鳴三槍或鳴炮,以示通知村人鄰居。家里的男子要背著一把長刀去請村里的人來幫忙辦理喪事。村里人將會前來幫助,給死者洗澡,換上壽服,穿鞋襪,做棺木等。棺木安放在堂屋的中間,一般一至三天,靈柩前點上兩根蠟燭和香。死者的親戚聽到消息后將前來參加并供奉上一只雞,女婿需供上一頭豬。靈柩前放一碗米,米中豎立上一枚生雞蛋,這雞蛋是死者靈魂寄托的信物。待挖墳墓的人前往祖墳擇墓時,將用此雞蛋來尋找墳墓。一般情況下,請長子或長孫背著一把長刀,還一只手撐著傘,一只手握雞蛋,跪著念祭祀詞:“我的某某,你愿喜歡在哪里安生,你就在哪里破碎;你若不喜歡就不要破”,然后從脖頸往背后扔蛋,蛋碎在何處就以此為中心挖墳墓。在過去的喪葬習俗中,死后的第一天,死者的家屬中的兩位男子將會前往墳墓中給死者送飯;死后的第二天,這兩位男子需在墳墓至家的路途的中途送飯;第三天,只需在寨子周圍送飯即可。現在該習俗已簡化,在下葬當日送到死者墳墓前即可。據了解,芒旦村老城村民小組的葬禮還保留這習俗,下葬完畢后參加葬禮的隊伍下山,這時會有兩位老者從死者家中出發,他們帶著一條小板凳,一副碗筷和鍋盤等生活物品,前往死者的墳墓去供奉,并念祭祀詞。待下葬完畢后,將會燃放鞭炮,所有參加葬禮的人要喚自己的靈魂,唯恐自己的魂跟著死者的靈魂去陰間,以防粘到陰氣會生病。回到死者的家中,參加葬禮的人們要坐在客廳吃飯,再次呼喚靈魂,確保自己靈魂已回身或已在體中。
4總結
傳統的傣族人生禮儀大多繁瑣步驟繁雜,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人生禮儀也發生了變化。例如:婚禮中新郎要過多重關卡和對唱傣歌的環節當下已不存在,新娘和新娘的母親已不再唱哭嫁歌。喪葬中給死者送飯禮俗還保留,但由傳統的送三天飯轉為只送一次飯的禮節。我們要如何理解這樣的文化變遷,還是需要從這個民族的內部與外部相結合考慮,從潞江壩的地域和歷史背景去思考。用刀承華研究德宏傣族婚俗變遷的例子做對比來說,潞江壩傣族地區的主體核心儀式也沒有發生變化,也是由核心儀式派生出來的非儀式部分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經濟的發展發生嬗變。
參考文獻:
[1]缐世海.潞江安撫司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2013:8
[2]保山市傣學研究會.保山傣族保山:云南教育出版社,2012:2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02-0249-01
作者簡介:羅吟吟(1991-),女,江西南昌人,云南民族大學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