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維亮(西安思源學院 陜西西安 710038)
?
好萊塢發展歷程與“拿來主義”
欒維亮(西安思源學院 陜西西安 710038)
摘 要:本文闡釋了好萊塢的發展歷程,認為從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后到現今,因其完成了電影技術、創作手法的更新換代以及電影制片制度的完善,電影史上習慣稱為“新好萊塢”。如今它之所以能成為全球電影產業一顆耀眼的明珠,究其原因,關鍵在于它采取了向他人借鑒學習以彌補自身不足“拿來主義”的精神。
關鍵詞:好萊塢;發展歷程;拿來主義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5.057
20世紀的好萊塢,在美國這片世界經濟的沃土上迅速崛起。自1903年起,美國電影重心開始移向西海岸,以追求更充分的日照和壯麗的山川景色,為電影選景的創作基礎。1910年代初,導演大衛·格里菲斯發現好萊塢這塊電影拍攝圣地,到1913年,派拉蒙影片公司在好萊塢建成第一個名副其實的攝影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和本年代中后期,大衛·格里菲斯、查克斯·卓別林、哈羅德·勞埃德、道格拉斯·范朋克等許多電影大師紛紛來到好萊塢,隨之華爾街大財團也加入到電影產業的投資和生產中,這些力量的注入使好萊塢電影迅速崛起。時至今日,好萊塢已成為全球電影產業一顆耀眼的明珠。
“好萊塢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陽光明媚的洛杉磯市的一個區。據說在1894年有一個名叫威爾科克斯的人來這兒定居。他的妻子把他們的住宅稱為‘好萊塢’,即橡樹林的意思,雖然這里并沒有橡樹。”從1903年開始拍片起,這座城市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到1903年成立好萊塢城,已有人口25萬,好萊塢的發展歷程大致上可以分成兩段,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分界點,第一段是從1903年開始拍片到戰前即1939年,這段時間的好萊塢電影創作遵循著三方面原則:即戲劇性的故事結構,典型的人物形象和無修飾的連續剪輯。第二段是從戰后1945年到現今,因其完成了電影技術、創作手法的更新換代以及電影制片制度的完善電影史上習慣稱為“新好萊塢”。這一階段的好萊塢電影以尖銳的視角揭露社會矛盾,批評和抗議社會不公,以寬廣的視野直面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注重電影的鏡像作用,打破單一敘事模式。充分發揮劇情對人物性格、人物命運、人物情感的塑造作用,與此同時新好萊塢電影還更加注重影視的基本語言——鏡頭,在表現手法和象征手法的純熟運用。
值得欣慰的是好萊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始終高效運作,并且許多美國電影人都以各種各樣行為方式服務于反法西斯戰爭,試圖緩解人們灰暗壓抑的心境,減少戰爭陰霾給人們帶來的傷害,鼓勵人們等待,追尋光明的到來。但由于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的多重因素作用下,美國制片廠體系四面楚歌,陷入瓦解癱瘓,好萊塢電影機制迫于無奈開始轉型。此階段的動蕩是好萊塢電影發展的過渡期,雖無大作但也是其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拿來主義”一詞是魯迅先生最早提出的。《拿來主義》一文寫于1934年6月4日,收錄在《魯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雜文》。“九·一八”事變后,中國面臨著“殖民地化”的危機。因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落后,促使各帝國主義不斷輸入槍炮、鴉片、電影等進行軍事、經濟、文化的侵略。而當時的青年們受到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對于外界事物過分抵制,形成了盲目排外的傾向,影響了中國本土對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不同態度,產生了“全盤肯定”和“全盤否定”兩種錯誤傾向。魯迅先生在他的《拿來主義》中對“拿來主義”的定義是對待國外的科學、文化、技術以及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生活作風,用正確的態度和方法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為己所用。魯迅先生則在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與倡導,提出了我們應該樹立批判性思維繼承文化遺產和對待外來文化。
邯鄲學步是學不來的,東施效顰更是效不透的。針對這一現象魯迅先生提出了他的“拿來主義”,但是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與五四文化運動中的抄襲、模仿、山寨不同,他的“拿來”是有選擇性的“拿來”,他的“主義”更是一種輔以“拿來”世界觀的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新好萊塢”電影創作發展體式中,就秉承“拿來主義”原則,對世界各國文化都有獨特的表現和運用。電影是傳播意識形態、思想文化的有效利器,好萊塢電影制作人們非常了解電影這一特點,并加以有效利用。當今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東西方文化競爭、交融、共享、共存。而東方文明的璀璨奪目又令西方世界垂涎欲滴,當西方文明向往著東方文化的古老和神秘,而東方文化也希望向世界敞開心扉,讓西方更多地了解東方的時候,好萊塢便趁機把握住了觀眾的受眾心理,來獲取更多世界的眼球,定制屬于自己的“游戲潛規則”。
“當全球化處在以強勢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優勢為主導力量的后殖民背景中時,好萊塢電影便成為文化帝國主義的一支生力軍,它用《泰坦尼克號》、《星球大戰前傳》、《角斗士》、《哈利波特》等一顆又一顆重磅炸彈轟炸全球,幾乎將全世界變成了美國電影的超級市場,好萊塢不僅在獲取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吞噬著其他國家的本土電影工業,而且還因為其對美國的時尚、風格、意識形態價值、文化理念的傳播而深刻地影響著其他國家的民族想象和文化認同。”我們必須承認全球化為廣泛交流和創作世界性的電影文化,提供了充足的物質和精神基礎。但是也對各個民族怎樣保有自身的文化風俗、文化傳統、文化繼承乃至傳統文化都提出了挑戰,隱性的文化霸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并阻礙著本民族自身的文化繼承與發展。
“拿來主義”古已有之,人類要想進步就不能故步自封,必須擅長向他人學習,擅長“拿來”。就像魯迅先生說的:“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倘若沒有“拿來主義”就不會有日本的明治維新,就不會有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就不會有中國現在的改革開放,更不會有現在人類的美好生活。“拿來主義”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擅長向他人借鑒學習以彌補自身不足的精神,更是一種創新精神。綜上所述,本文的“拿來主義”定位應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繼承與發展并存的創作過程。
參考文獻:
[1]郭慶光編:《傳播學教程》(第二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2]易存國編:《影視文化》,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年。
[3]潘天強編:《西方電影簡明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4][美]克莉絲汀湯普森 大衛·波德維爾著 陳旭光、何一薇譯:《世界電影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5][美]里奧·漢德爾著 向勇雷、龍云譯:《好萊塢如何讀懂觀眾》,北京:華文出版社,2014年。
[6]黃文達編:《外國電影發展史》,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
[7]彭澎、楊維抒編:《電影藝術文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年。
[8][英]沃倫·巴克蘭德著 雍青譯:《電影認知符號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9]周星、王宜文著:《影視藝術史》,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
[10]張英進著:《審視中國:從學科史角度觀察中國電影與文學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11]藍愛國著:《后好萊塢時代的中國電影》,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
[12][美]羅伯特·C·艾倫(Robert C.Allen)道格拉斯·戈梅里(Douglas gomery)著 李迅譯:《電影史:理論與實踐——重構中國電影史學》,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年。
作者簡介:
欒維亮,西安思源學院2012級漢語言文學綜合03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