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秋蕓
(武漢生物工程學院 外國語學院,湖北 武漢430415)
?
基于合作學習模式構建動態課堂評價體系的實證研究
——以英語專業基礎課程教學為例
丁秋蕓
(武漢生物工程學院 外國語學院,湖北 武漢430415)
[摘要]合作學習是一種有效發揮學生學習能動性和積極性的學習模式。在教學中采用合作學習模式,構建一套動態的課堂評價體系,完成動態評價體系的構建和評價指標的確定,可以對英語教學起到促進作用。
[關鍵詞]合作學習;評價體系;動態指標
英語教學的任務在于傳授扎實的語言知識,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以促進學生認知與行為的有效改變,因此科學的管理監督和評價方式尤其重要。目前的英語教學評價體系主要分靜態評價和動態評價。傳統的靜態評價是在心理計量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種方式只關注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難以開發學生的潛能,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外語教學的需要;動態評價始于維果斯基的社會文化理論,繁榮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90年代后期達到高潮,主要代表人物有Feuerstein、Budoff、Carlson、Campione、Brown、Stott和Lidz等[1]。目前國內外學者對英語教學評價進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總體來說研究深度不夠,描述性分析較多,系統深入的分析較少,尤其結合新時期英語教改的相關研究和針對獨立院校學生特點展開管理監控與評價建模的研究較少。
一、合作學習模式的開展
合作學習是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普遍采用的一種富有創意的教學理論與方略。各國的小組合作學習在具體形式和名稱上不甚一致,如歐美國家稱“合作學習”,前蘇聯稱“合作教育”。綜合來講,小組合作學習就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系統利用教學中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如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組內互動、組間互動等,以組內成員的表現和小組整體表現為評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小組合作學習改變了在傳統教學過程中師生單維交流的局面,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得以充分發揮。
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需要課程的支撐,因此課程的選取尤為關鍵。筆者選取英語專業高年級課程“高級英語”作為開展課堂評價的載體。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構建主要通過以下三種形式開展,以期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參與。
第一種:組間競爭模式。該模式主張以問題推動教學,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回答老師的問題,調動學生的小組榮譽感和學習積極性。教師要不斷提醒并鼓勵學生做好筆記,把同學、老師在討論中生成的好的觀點、思路、方法和語句及時記錄下來,培養傾聽他人的意識、能力和習慣,提升捕捉、提煉資源的能力。
第二種:組內合作模式。組內合作模式有很多靈活的形式,但這些形式的開展取決于具體的授課內容。比如,role-play(角色扮演)這種形式適合于記敘文或者小說這類題材,Presentation(課堂展示)適用于說明文這類題材,Group Discussion(小組討論)適用于有一定深度、能夠啟迪學生思考的文章。因為是組與組之間的較量,所以每一組都有亮點和驚喜。各組在集體智慧的結晶下會精心布置場景、準備道具,甚至對課文中的情節進行創新和重新設計,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種:組間互助學習。小組合作結束之后,進入到全班大組交流,此時很容易陷入“報幕式交流”的誤區:小組代表各講各的,組與組之間沒有任何交集地互動。因此,教師要提出明確的要求:第一小組代表發言之后,其他小組代表先對前面小組代表的發言進行評價、補充、提問或質疑,在此基礎上介紹自己小組的合作成果。這樣一來,小組與小組之間就有了互動、對話和交流。教師也可根據學生的水平和特點安排其進行兩兩配對互助學習,比如課文講解的任務被分配給配對小組。當某一小組在講解的時候,其他配對小組對其講解進行點評。這要求每一小組都要精心準備。
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各小組成員的分工應具體明確:組長負責統籌安排小組任務,監督員負責督促小組活動的順利展開,記錄員負責記錄小組討論的結果,發言人負責展示小組合作的成果。分工的價值和意義不僅在于提升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也在于分工背后有重要的育人價值:有了分工,才會有責任;有了責任,才會有擔當;有了擔當,才會有更好、更快的成長和發展。
除此之外,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不再單純講授知識,更像是指揮者,指揮各組如何展開良性競爭;更像是個引導者,在小組學習開展時為各組提供建設性的意見和幫助;更像是評價者,對各組合作的任務和結果進行評價。教師的評價語言應盡量具體、清晰、有針對性。不僅教師可以為小組活動進行反饋和點評,其他小組也可以參與點評。為了給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其他小組必然會認真聽取該小組的展示和匯報。
二、動態評價體系的構建
(一)實驗假設
通過給小組分配任務,完成小組合作學習,從而構建一套以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組內互動和組間互動為方式的動態課堂評價體系,提高各組成員的團隊協作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二)實驗對象
本文以英語專業基礎課程“高級英語”為樣本,原因在于該課程為英語專業本科階段的基礎課,所選課文皆來自英語國家的報刊、雜志等,有詞匯量大且多為專業八級考試大綱內詞匯、句子長且結構復雜、篇章長、修辭手法多等特征。最初的教學模式是填鴨式教學,即教師講授語言點、知識點、句子結構、修辭手法、篇章結構、寫作手法等,學生的任務則是不停地記筆記、課下背單詞。
(三)實驗方法
主要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兩種方法。通過設計小組合作學習動態評價量規表格,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定量分析;定性分析主要采取訪談形式,即訪談參與合作學習的典型組員,反饋這一動態評價體系的可操作性。
(四)實驗的具體實施
互相適應階段。由于教師和學生需要互相適應一段時間,筆者是在上了兩個單元之后才對學生進行分組的。
小組合作學習階段。筆者按照每個學生的特點和學習情況進行分組,每3~5人一組,共分6組,并確立小組合作學習的評價機制。根據組內成員的出勤情況、課堂表現情況、小組討論結果的價值、作業上交情況和任務的完成情況這5個因子為各組打分;在學期末根據這5個量化因子的得分情況為每小組打分,確立好、中、差三個等級,并作出相應獎懲措施。
訪談及反饋階段。這是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不可或缺的一個階段,教師要全程參與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并作必要的指導、調控。在學習前提出要求:(1)在組內交流之前,每位學生先獨立思考、自學(可以寫出思考的要點)。(2)組內交流方式要多樣化,主要方式可以是中心發言式、指定發言式、組內議論式或兩兩配合式等。總之,要讓每位學生都能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還要聽取學生對小組活動的反饋意見。
(五)實驗結果
通過小組協作學習方法的應用,構建一套動態評價體系。小組考核發生在每堂課的課前、課中和課后,課前清點各組出勤人數,課中布置任務,考核課堂表現和團隊協作表現,課后檢查任務完成情況和效果。其中出勤標注為到P(present)、遲到L(late)、缺勤A(absent)、請假L(Leave),課堂表現、團隊協作、任務完成和課后作業的評價指標統一為A(優秀)、B(良好)、C(一般)、D(差)四個等級(表1)。

表1 動態考核指標
三、結語
合作學習模式可以有效構建動態的課堂評價體系,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通過合作學習,學生獲得的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獲得合作的快樂和學習的方法。合作學習依托下的動態評價體系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促使其轉變學習態度。但動態的評價是基于數字和指標考核的,缺乏一定的人文關懷。怎樣將指標化的“要我學”和人文化的“我要學”有機結合起來,將是未來研究的重點。
[參考文獻]
[1]韓寶成.動態評價理論、模式及其在外語教育中的應用[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9(6).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ynamic Evaluation System on the basis of Cooperative Study
——Taking Basic Courses of English Majors as an Example
DING Qiu-yu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Wuhan Institute of Bioengineering, Wuhan Hubei 430415, China)
Abstract:Cooperative study is an effective mode to develop students’ motiv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cultivate students’ activeness toward study. Constructing a set of dynamic evaluation system by the adoption of cooperative study mode, constructing the dynamic evaluation system and setting up different evaluation indexes will promote the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cooperative study; evaluation system; dynamic index
[作者簡介]丁秋蕓(1983- ),女,講師,碩士,從事跨文化交際與二語習得研究。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專項資助重點課題“基于平衡計分卡(BSC)的英語課堂教學監控模型構建”(2014A143)。
[中圖分類號]H31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602(2016)01-0185-03
[收稿日期]2015-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