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俊平
我國經濟增長與就業彈性研究
賈俊平
勞動市場產業的轉型升級,帶來經濟飛速增長的同時,也為解決人員就業困難提供了新的契機。面對當前勞動力富余、工作崗位緊缺、資本密集型產業優勢凸顯的嚴峻就業形勢,本文從影響就業彈性變動的幾項因素入手,結合經濟增長與就業彈性的數據波動情況,對宏觀經濟政策調控、生產要素成本變化、人均收入水平提升等方面的改變帶來的就業彈性波動進行分析,以達到推動經濟持續增長、提高就業彈性的目的。
經濟增長 就業彈性 波動轉變
在經濟體制改革進程中,就業彈性的變動主要受經濟體制改革、要素供給比重轉變、人均收入增長三方面因素的影響,是衡量就業難易程度的一項重要指標。與就業率相對的是失業率,它具體是指勞動力中沒有工作而又在尋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例,失業率的波動反映了就業的波動情況。在西方經濟學中,用奧肯定律具體描繪失業率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即失業率每高于自然失業率一個百分點,實際GDP將低于潛在GDP兩個百分點。它描述了實際GDP的短期變動與失業率變動之間的聯系,通過數字的具體表現,為深入研究各項因素變動對就業彈性的影響提供了關鍵依據。
在西方經濟學中,就業彈性具體指就業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的比值,即經濟增長每變化一個百分點所對應的就業數量的變化百分比。其變化主要取決于經濟結構和勞動力成本兩大因素。在市場經濟體制中,如果勞動密集型產業所占份額較高,資本密集型產業所占比例較低,就業成本較低將導致就業彈性提高。但隨著經濟發展趨向成熟,每創造一個增量的單位產出價值,所需要的勞動份額減少,即單位時間內勞動生產率提高,這對于技術顯著進步和資本密集產業比重大幅提高的生產環境下,就業彈性逐步減少是不可避免的,但并不意味著失業更加嚴重,反之也不代表實現充分就業。
(一)產業轉型升級影響勞動力需求
在經濟建成初期,為實現短期內高產出、高回報的經濟效益,通常采用粗放型生產模式,依托高投入、簡單擴大再生產推動工業生產。這種低效的勞動使得完成單位時間內的產量需要借助高額的人員投入量,因此就業彈性高。但伴隨著市場化的深入發展,經濟的發展更多地依賴于技術的進步,資本密集型產業逐步占據市場,產業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節約型緩慢過渡,對低技術型人員的需求量銳減導致就業彈性不可避免地減少,在就業人員的選擇層面上更大程度上考慮其勞動效率和產出質量,以質量取代數量。
(二)勞動供給要素所占份額的影響
中國一直以來都存在勞動資源豐富,資本資源、自然資源相對匱乏的情況。根據中國的生產要素,在一個自由的市場經濟里,人力資源價格相對便宜,而稀缺的自然生產要素價格則相對昂貴。在經濟建設初期,基于對生產成本及利潤最大化的考慮,面對大量廉價的勞動力,經濟市場主要選擇發展依靠人力取勝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實現拉動經濟發展和達成充分就業的目標。但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改革,自然生產要素價格的改變使得資本密集型產業得以迅猛發展,資本取代勞動的發展勢頭使得就業彈性急速下滑。
(三)人均收入和勞動報酬遞增帶來就業彈性呈階梯性減少
經濟增長使得國民收入顯著提高,人均GDP的提升帶來了包括經濟市場對產品需求結構變化和科學技術比重在經濟增長中的份額提升兩方面的影響。隨著勞動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勞動力報酬的要求也隨之提升,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所能提供的基本的物質需求無法滿足生活所需,從業人數降低,繼而導致其市場占有率降低。而與之對立的資本密集型產業,有更高的收入彈性,可以提供從業者較高的勞動報酬獎,在市場上占據上風。從技術進步發生的條件看,技術進步的發生是以資本原始累積為先決條件,而勞動節約型的技術進步從總體上講只有資本累積到一定程度才會發生。只有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有條件進行高風險的、商業性的技術開發。[1]
(一)發展第三產業,保障就業率穩步提升
第三產業是指不生產物質產品的行業,即服務業。與傳統的第一、第二產業相比,第三產業在提供較大的人員容量、接受大量失業人口的基礎上,可以依托先進的服務理念和技術水平,加快經濟發展,提高國民經濟水平和綜合國力發展水平。針對中國第三產業發展滯后的現狀,明確社會分工細則,提升日常居民的支付能力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作為大量失業人口的聚居地,中國農村滯留大量勞動力,實現就業人員的全面利用需要突破城市與農村的交通壁壘,建立新經濟體制下的農村—城市貿易往來關系,并對勞動力進行從業培訓,提升其專業技能和素質水平,充分發掘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潛力。
(二)發揮人力資源優勢,提高技術人員比重
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發展優勢在于勞動資源豐富,這為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資源供給。但其中的缺陷是勞動力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基層勞動職工富余,而有較強專業技能的技術型人才嚴重緊缺。勞動人員職能分布的斷層嚴重阻礙了我國產業布局的轉型升級,大部分企業都還停留在中小型企業發展格局,無法形成世界五百強企業的高效率產業模式,各經濟部門的分布也得不到大突破。針對這類現象,我們可以將加工出口類勞動密集型產業作為外出口貿易的重點,在提供大量就業崗位的同時,增加資本原始累積,為國內高新技術產業帶的發展提供經濟基礎,打好發展格局。為提高就業人員專業素質,需要加強入職培訓強度,在職業生涯中著重職業技能考核,并為有發展潛力的職員提供職業上升平臺和機會,逐步提升企業員工文化素質和業務能力。
(三)減輕農村勞動力剩余,加速農業產業化
農村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紐帶,通過中介機構實現由分散經營的傳統農業向集中生產的現代化過渡。引導農民逐步從就業彈性較低的大宗糧食生產向就業彈性較高的經濟作物種植。[2]農業產業化必須依托城鎮,城鎮作為城市的延伸,是農村與城市溝通的媒介和樞紐。借助其經濟、教育、文化生活各方面的輻射作用,引導農村農產品加工銷售產業鏈形成,加速農業生產的產業化結構調整。農業個體戶轉型為經濟個體戶,一個家庭代表一個產業鏈,從原材料的生產收割到加工處理再次銷售,拉動大批量剩余勞動力的參與實施,減輕了農村勞動力剩余負擔。
在我國經濟增長過程中,經濟體制的變革、生產要素的市場需求比重變化、人均GDP及勞動就業制度轉型,都對就業彈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但這并不意味著一味強調實施節約資源型發展輸出模式,而是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富集的優勢、提高勞動密集型產業外出口比重,對傳統農畜業進行市場化規劃整合、解決農村大量失業勞動力問題,改善經濟產業結構、發揮第三經濟產業的優勢地位,優化就職人員任職比率、提高職員專業素質和業務技能,通過進一步擴大經濟產業多元化、全方位發展,實現經濟持續增長和就業彈性穩步上升。
(作者單位為山西西山煤氣化有限責任公司)
[1] 常進熊.中國就業彈性的決定因素及就業影響[J].財經研究,2005(05).
[2] 李紅松.我國經濟增長與就業彈性問題研究[J].財經研究,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