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蓉
礦山企業如何降低工傷風險的探析
王 蓉
礦山企業作為高危行業,因其生產作業的特殊性和較高的生產危險系數,極易對員工的人身安全、生產過程造成損害。因此,企業如何提高員工預防工傷事故的積極性,減少事故發生和促進工傷康復值得探究。本文以陜西省寶雞市礦山企業工傷情況為例進行探析。
(一)履行職責受到傷害情況分析
第一,傷害部位情況分析。通過事故分析對比,在履行工作職責時發生工傷的事故中,手部、足部最易受到工作傷害,約占履職工傷事故的60%。其主要原因是在生產工作中,員工因操作不慎或設備故障造成的設備擠壓傷和切割傷、搬運工件和設備時砸傷、從高處跌落摔傷和不慎扭傷。對此,企業可以通過增加防護工具、添置防護設備、完善生產流程、加強安全檢查、落實安全教育等方式減少此類事故危害。
第二,事故發生時間分析。員工在每日8時至10時、13時至17時的時間段內最易受到工作傷害,約占履職工傷事故的90%;凌晨左右時段也是工作傷害發生的高峰期,約占履職工傷事故的5%。
第三,事故發生階段分析。工傷事故發生概率較高的主要集中在試用期階段,人群主要集中在新員工中。以陜西太白黃金礦業有限責任公司為例,新員工的事故發生率占每年工傷事故的60%左右,大多是因為新員工安全意識、自我保護意識和反“三違”意識淡薄,不按照操作規程進行標準作業;而公司工作10年以上的老員工發生工傷的概率比較低,原因與老員工對操作流程的熟悉程度高、對井下作業環境的熟悉、安全意識強等有明顯的直接關系。
(二)因公外出受到事故傷害情況分析
以寶雞市礦山企業為例,因公外出受到事故傷害已攀升至工傷事故率的第二高類型,主要原因是:一是隨著經濟水平發展和對員工成長關注度的不斷提升,企業在員工培訓與開發、福利等方面投入程度提高,員工外出公干、學習比例上升,致使工傷發生的數量和比例相應增加;二是交通事故迅速上升,這是導致因工外出人員發生工傷的另一個重要原因,約占因工外出受到事故傷害的30%。
(三)上下班途中發生工傷事故受到傷害情況分析
員工在上下班途中發生的工傷事故主要是交通事故,在工傷事故中的比例也相對其他事故類型略高,且死亡率較高(事故死亡率高達17.8%)。
第一,交通工具分析。通過對礦山工傷事故分析對比,在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所造成的工傷中,95%的工傷員工是由于駕駛二輪摩托車、電瓶車、自行車等或由其擦碰造成的交通事故。上述車種已成為威脅員工工作時間內生命安全的重大危險源。
第二,事故發生時間分析。交通事故是上下班途中發生工傷事故的主要類型,約占同類型的75%,早6時至8時是事故高發期。
(四)職業病情況分析
礦山企業屬職業病的高發、頻發單位,矽肺、噪聲聾等職業性疾病發病率呈逐年上升態勢。
(一)企業管理層缺乏安全意識,安全工作不務實
近年來,企業對安全生產工作尤為重視,將其擺在“第一的位置”,但重生產、輕安全的行為仍然存在。特別是當生產與安全發生矛盾時,其為了搶任務,不顧安全生產存在的隱患,憑僥幸心理蠻干,結果造成生產事故。部分管理人員管理職責失察、監管不當、落實不力,在檢查效果上大打折扣、在后續反饋上沒有形成閉環,本來可以避免發生的事故變得無法避免,造成了企業不必要的損失。
(二)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規程執行不到位,過程缺乏有效監督
安全操作規程和管理制度是操作者進行正確操作的依據,企業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和安全管理制度是預防“三違”現象發生的重要手段。根據陜西太白黃金礦業有限責任公司發生工傷事故的情況來看,大多數的生產事故的發生都是操作者有章不循、違規操作造成的;大多數的工傷員工沒有按照安全操作規則進行標準作業,胡干、蠻干,致使標準作業指導書只停留在紙上而沒有落實到日常工作中。
(三)員工技術素質差
第一,青年工人多,心態浮躁、安全保護意識和責任意識淡薄,僥幸心理、蠻干心理在生產中屢禁不止;再加上礦山企業重生產、輕安全的情況嚴重,工傷事故的發生頻率一直居高不下。
第二,安全教育培訓落實不到位,特種作業人員持證率不能保證100%。
第三,干部、員工安全的生產專業素養不能滿足日常生產需要。
第四,三級安全教育培訓走過場。多數礦山企業急于求成,在安全培訓上浮于表面,甚至弄虛作假。
第五,安全防護措施、勞保用品不按要求配備、使用。國家規定的職業病防護用具和安全防護用具要么不發放,要么不使用。
(一)加強安全生產教育
安全教育決不能懈怠。礦山企業可以利用班前班后會,定期或不定期通報單位、部門內部或行業內發生的安全生產事故和暴露出來的安全隱患和漏洞;對作業流程不斷進行規范、定置,對標準執行力度不斷加強;對事故案例不斷總結,保證有啟發、有警醒。特別是要在新員工入職時的三級安全教育上嚴格把關,公司級、部門級、車間級培訓要嚴格落實到位,在安全意識、責任意識、操作技能、防護知識的培訓上要保證培訓到位、流程標準、觀念正確。
(二)及時交納工傷保險
一些企業為了規避工傷保險帶來的經濟和法律責任,不按照法律規定為員工參保,或者因為在企業員工人數出現增減時申報工傷保險不及時,導致員工遭受工傷時無法享受工傷保險。然而根據事故發生情況來看,企業往往為了節約開支而減少新入職員工工傷保險投入,導致造成的損失更大。通過筆者近些年來處理工傷事故的經驗發現,工傷保險的重要職責是規避因工傷事故帶來的風險。減少工傷事故對員工個人帶來生理和心理傷害,降低企業因工傷事故帶來的經濟損失,使勞動者利益得到保護的同時更大地受惠于企業,對礦山類這種高危行業來說百利而無一害。因此,筆者強烈建議企業自員工入職之日起就為其辦理工傷保險,以備不時之需;企業繳納工傷保險時最好做到“應收盡收”,對勞動者做到“應保盡保”的狀態。
(三)完善科學管理制度
再科學安全的生產制度、再強的安全生產意識,都是通過實施者在日常工作中去遵守和完成的,日常管理對防止工傷事故的發生尤為重要。所以對企業而言,建立完善、科學的管理制度是安全生產的重中之重。特別是工傷事故易發生的企業,要把安全問題提到領導層的高度自上而下地抓,建立動態管理制度;在事故多發地設置醒目的安全警示語、標語標牌,方便員工辨認、牢記,能夠起到顯著的預防作用;各級管理人員要經常深入車間,對可能發生事故隱患的地點、狀況做到心中有數,幫助員工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
(四)建立規范化、標準化、科學化的完善的企業工傷制度
企業要從工傷發生、認定、鑒定、停工留薪期及解除(包含勞動仲裁)等流程中建立規范的制度及申報流程。當工傷事故發生時,使工傷員工本人了解申報工傷的意義,使企業有法可依,避免用工雙方因工傷事故發生時的糾紛,降低勞動仲裁率。此外,企業應按照工傷部門所需資料及時向工傷部門申報工傷事故的醫療費、傷殘待遇及解除勞動關系的相關賠付的工傷費用,以確保企業墊付資金的及時回籠,在確保工傷員工利益的同時兼顧企業利益。
(五)定期和不定期對設備進行檢測和維護
礦山企業生產設備基本上都是長時間高速運轉的,極易造成設備損壞或老化。企業定期和不定期停機檢測、維護保養可以有效避免事故發生和生產損失;對生產工作場所的硬件檢測也不能忽視,應把硬件設施、辦公用具等也列在生產區域危險源的清單之內。
總之,對礦山企業而言,安全生產的貫徹和執行是通過健全、完善、科學的管理制度來保障的。企業應在合理有效的制度管理下,給廣大員工灌輸和普及安全生產觀念,從而確保生產的安全進行。
(作者單位為陜西太白黃金礦業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