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軍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培養不出杰出的人才?”這個被稱為“錢學森之問”。同樣也是“溫家寶總理之憂”。溫總理在很多種場合都表示:“學生在增多,學校規模在擴大,但是如何培養出更多的杰出人才?這是令我非常焦慮的一個問題。”“應該非常清楚地看到,我們的教育還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不適應國家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從國內外的比較看,中國培養的學生往往書本知識掌握得很好,但是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都是比較缺乏的。”溫家寶總理在《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一文中強調:“要培養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必須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
新世紀的前10年,既是我國基礎教育領域改革發展成果斐然、人才培養碩果累累的10年,也是我們推進教育理論創新、不斷收獲新的教育理念的10年。當2013年的新年鐘聲敲響之際,我們從新思考“教育理念”一詞,仍然會給我們太多的思考和太多的啟迪,有太多的希冀,同時也有太多的期許……
中國教育需要新理念
(1)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喚醒學生的內在力量。
早在20世紀30年代,愛因斯坦就提出“全人教育”的觀點,他說:“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哲學家費希特也曾說過:“教育首先是培養人,不是首先著眼于實用性,不是首先去傳授知識與技能,而是要去喚醒學生的力量。教育首先就要尊重人的個性和差異,喚醒學生自身天生賦予的內在力量,掌握為社會服務的本領,生存的本領,學會做人,實現陶行知先生多說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讓人成人,然后再要人成才。
(2)教育實踐的關鍵在于立人,強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
魯迅先生曾說過,教育的職責,首先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舉;若其道術,乃必尊個性而張精神!教育的目的是一個多元的價值體系,可從個人和社會的角度去理解,但教育的關鍵和根本在于立人。有了這樣的理念,人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才有可能得到保障和尊重。教育是人的教育,人是教育的執行者,也是教育的對象,人是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教育的歸宿,通過培養人,通過立人,實現教育為社會服務的目的。
以往的教育彰顯了很強的育人的功效性,為了教育而教育的觀念實在應該摒棄。著名教育者李希貴先生在《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中強烈呼吁:“教育的本質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靈、思維和情感,而不是束縛人、壓制人、限制人。”我們所強調的立人,就是要解放人,教育的觀念里有意識,讓人在自由的天空中學會自覺、學會自發。
(3)教育創新要發展人,提升學生的生命質量
著名教育家葉瀾指出:“基礎教育是對其生命的教育,是直面人的教育,在生命成長的過程中提升生命的教育。”教育要注意人的發展性,傳授知識使學生學會技能和本領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功效,要引領學生把知識內化成能力,并把能力外化成自我的創新能力。我們的教育應該關注學生的獨特風格,引導學生充分認識自我,追求自我,張揚個性,實現自己特有的生命價值,展示自己與眾不同的人生光輝。
生命不僅僅是完整的而且也是獨特的。就像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一樣,世界上絕對不會有兩個完全相同的生命體,正因為如此,教育要意識到人的生命不是一個預定模式展開的,教育不可以復制,而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對處于迅速發展期的學生,教師應該合理發揮教育的功效,積極正確地引導,促進他們生命個體的全面發展,并且在這個過程中給學生充足的“精神食糧”,尊重和呵護每一個獨特的生命,以求得生命的發展,讓他們在接受教育的同時,享受生命的價值。
中國教師需要新理念
(1)教師角色,變灌輸者為引導者
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中,老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是知識的唯一擁有者,而學生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學生要在老師的設計和掌控下被動地進行學習。老師只需要按照事先設定好的一種模式來教學即可,評價學生受教育水平高低的尺度也非常簡單,那就是一張試卷,一個分數。
在施行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今天,老師早已經不再是知識唯一的擁有者和傳授者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知識傳授過程也變成了一種信息交流和互動的過程。教師要變成引導者,學生學習中的伙伴,學習的促進者。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的角色向促進學生發展的角度轉變。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僅幫助學生確立適當的學習目標是不夠的,還要協調學生達成目標的最佳途徑;不但要讓學生學會并掌握知識點,還要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思維習慣;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學習的策略,更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
(2)師生關系,點燃孩子的夢想,進入互動狀態
一個好的教師,要心中時時刻刻有教育,心中有學生。師生之間的關系要做到共存、共生、共長、共創、共樂。總之,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在現代的教學中,將有助于師生之間的情感和理念的交流。知識資源能力簡潔的共享,有助于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展。真正實現教學相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出來的學生才能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整個民族的素質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新型師生關系中師生共樂,是指師生在教育過程中師生關系民主平等,相互尊重,共同快樂成長;在教學時相互合作,愉快互動,使學生在快樂中接受知識、提高學業成績,教師則愉悅地完成相應的任務,這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對師生關系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師生關系的最高境界。
(3)教學行為,多給學生探究、活動和體驗的機會
給人機會比給人具體的單向任務達成的需要更重要。要注意師生互動,在活動中生成知識。給學生探究的機會,教師要注意考慮如何引導學生主動搜集相關的信息,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引導學生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形成觀點,解決學生認知的矛盾與沖突,不僅要知道學什么,更要知道怎么學。在教學活動中要善于傾聽和發現,給學生提供體驗的機會,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問題、分析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今“教育理念”一詞已經風靡我國的教育界,充斥著校園,影響著教育工作者,“素質教育”、“以人為本”、“創新教育”等等,都離不開一條準則,教育為孩子一生的發展奠基,我們承載著更高的歷史使命,唯有用實踐努力踐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