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華
近日讀一繪本故事名字是《誰敢嘲笑獅子》,故事的情節大致描述的是獅子認識世界的片面。作為“百獸之王”的獅子,在他的認知里總是驕傲地認為自己是森林中最厲害的,然而他每次絞盡心思地找到屬于自己的一樣“拿手絕活”,就會發現有其它動物比自己更在行。它跑步跑不過獵豹,爬樹比不過猴子,潛伏沒有蛇厲害,力氣又不如大象,它還發現獵豹、猴、蛇還有大象都竟敢悄悄地嘲笑自己,一向驕傲的森林之王氣壞了:誰敢嘲笑我獅子大王!于是他忍無可忍,最后它發出了憤怒的吼叫,這樣的吼叫足以威懾整片叢林,嚇得所有的動物都悄悄的大氣也不敢出了,原來吼叫才是它最厲害的本領啊!
這一故事給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啟示頗多。即使是森林之王,也要平等地對待森林中的每一個小動物,當別人比自己的本領強的時候要采取尊重的態度,要善于發現別人身上的閃光點,這是我們必備的素質。獅子不能夠清楚看到別的小動物身上的優勢,所以才會氣急敗壞。從另外的角度看,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一面,只是未必能清醒地自我意識到,獅子之所以會氣憤至極,主要是不能夠意識到自身的超于常人的優勢。作為教師我有義務挖掘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多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引領孩子們充分地認識到自身的特長和優勢,并因勢利導地激發出來。學生成長的世界可以瞭望到外面世界最精彩的一切,教師要做那個心靈的美化師,通過開啟學生身上那扇能欣賞美景的窗戶,去激發孩子的優勢,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充分地認識到自己身上的全部能量,正確地認識自我!
在獅子的故事中,我們要牢記做教師的使命,時刻給孩子希望和成長的自信,不但做一個愿意挑戰的自我,更要把這種精神的激勵傳遞給學生,讓他們相信自己也一定行。
一、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個體,教育中保持平等對待的原則
陶行知先生四塊糖果的育人故事給我們深刻的教育啟迪。當他給出同學第一塊糖果時,是對“準時”的王友的表揚,同時也是對“遲到”的自我批評。在這個讓人感動的教育情節中,我們在對陶行知先生的胸懷表示欽佩的同時,也深深的佩服他的教育藝術,那就是對學生的尊重,哪怕是對犯錯的王友同學,他也做到了,而且做的令人敬佩。因為這樣,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得接受批評的王友同學不會感受到心理壓力,批評的效果也會好起來。
尊重學生,讓學生的生命得到呵護是每個教師都應該做到的,但是現實的教育中,也許在面對頑皮的孩子屢教不改時,面對學習成績偏弱的學生成績毫無起色時,面對老師的一片愛心得不到理解時……作為老師的你還能夠做到像陶行知先生一樣用智慧和尊重引領孩子的成長嗎?我們不愿意看到一些由于性格孤僻或者家庭條件特殊的孩子被教育邊緣化,老師們會從心里智慧地思考,思考學生愿意和能夠接受的教育。
二、教師要讀懂每個學生的成長潛能,教育中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
在教育中,教師要懂得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尤其是對沒有完全形成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學生,教師對他們的了解和理解恰是他們將來發展走向何方的一個重要依據。為每個生命體制定特殊的成長方案和計劃,是教育送給每個孩子的一種尊重,更是每個教師師愛的最好詮釋。根據每個孩子的自身特點,量身定做,這是教師讀懂學生的一種表面的形式上的量化,更是對因材施教教育原則的最好實施。
在教師的教育人生中,教師要很明確地認識到教育中沒有一把萬能的尺子能夠衡量所有人,自然也沒有一種方法能夠教育好所有學生。教師更重要的就是激發學生自身的潛能,讓每個孩子能夠在用愛編制的教育搖籃中從少年走進青年,并在孩子的心中根植下希望的種子,等待開花結果的精彩!
三、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自身的優勢,教育中堅持給人希望的原則
一個人最大的優點就是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優勢,并且得以激發。教師有一個重要的責任就是給予孩子成長的肯定,讓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指引下自地看到自己的獨特和自己的優勢,并成為自己成長的增長點。
引導學生認識到自身的優勢,便是學生成長的溫度,而這種溫度恰是學生心靈成長的一種釋放,和學習興趣的一種激發。有的老師為了激發學生的生命潛能,會讓學生走上講臺,當起小老師,成為老師的小先生,這當然是一種很智慧的教學嘗試。記著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小學生不但要自己做小先生,并且要教別的小孩做小先生,最要緊的是要教自己的學生做小先生。”這句話給我們今天的教育啟示很深刻,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更好地讓學生得到展示的平臺,并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得到一種來自老師的認可,而這種認可就是學生學習的無盡的動力。在教育的過程中任何的表揚都沒有給學生一個展示的平臺更有實際的教育效果,這是學生從心里展現出的自信,這樣的育人方式是成功的,更是學生喜歡的。
賞識原則一直是教育教學工作中倡導的,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在教育的過程中體現一種教育的情感,讓“你行你真行!”、“你棒你真棒!!”“你可以你真的可以!!!”這樣的贊賞充實我們的教育空間,滲透在學生的每個生命細胞。給學生成長的力量,給學生成長的希望,更給學生成長的感動。
四、選擇對教育的守望,是對生命的重塑和創造
教育,期待生命與生命的圓融,之所以期待,那是源于對生命重塑的一種渴望和追求。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經說過,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激勵和喚醒,而這個過程在我理解便是對教育最虔誠的一種守望,對生命的守望,在對生命的重塑和創造的過程中我們會感受到理想和信念的重量。為了那群素不相識卻又熟悉的孩子們,我們沒有理由抗拒學習和進取,我們有勇氣進行各種“教學模式“的改革,”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方法的創新,這些需要的是教師與時俱進的勇氣和決心。
對于學生的成長,每個教師都寄予了全部的心血和希望,我們讓孩子們心中的掌聲響起,用教師的激情激發學生的激情,用教師的智慧帶動學生的智慧,更用教師對生命的熱情影響學生的熱情。或許改變一詞可以概括德育工作對教育工作的價值,在我們的德育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追求著一個生命帶著另一個生命的放飛,我們用執著的學習力和探究力追求學生生命的幸福成長。用我們靈動的教育生命打造孩子們的詩意人生,讓每一個孩子明理、明智、明仁德,并帶著自己學習生活中的收獲幸福成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