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永敏
近日,菲利華、貴人鳥、九華旅游、京能置業四家上市公司同時發布公告,披露他們的獨立董事宋常因涉嫌內幕交易、短線交易被證監會立案調查。事實上除了這四家公司,早在去年8月之前,宋常還曾任神霧環保的獨立董事。因此,他也被稱為A股市場最忙的獨董之一。
由此,“中國式獨董”再一次引發爭議。從2015年年報看,一人擔任多家上市公司獨董的情況并非個別。同花順數據顯示,目前A股超過3900個獨董職位由高校教師擔當。
有道是“少年子弟江湖老”。屈指算來,中國上市公司獨董制度不過十幾年,為何引發爭議不絕于耳?
“看門人”不看門?
所謂獨董,是指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其獨立于公司股東且不在公司內部任職,與公司或公司經營管理者沒有重要的業務聯系或專業聯系,是對公司事務做出獨立判斷的董事。獨立董事在公司中行使監督權,被稱之為上市公司合規經營的“看門人”。
據悉,獨立董事制度作為一種舶來品,于2001年被引入我國。它是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的一項重要制度,用以制約公司內部人員控制和一股獨大的現象。
不可否認,獨董設立的初衷是為制衡控股股東,彌補失敗的監事制度。但現實中,制度不斷扭曲,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根源于獨董基本都是由控股股東指定。如近日“宋常事件”,相比起獨立董事,宋常更被人熟知的身份是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有媒體披露,A股上市公司中有超過三成的獨董有過高校任職背景,“教授獨董”一直受到青睞,而且還有之前的“官員獨董”等。國外已較成熟的“獨董制度”,來到中國卻出現了水土不服,“看門人”并沒“看門”,干的是與某些控股股東配合進行內幕交易、短線交易之類的事。
實際上,獨立董事制度最早起源于上世紀30年代,1940年美國頒布的《投資公司法》是其產生的標志。宏源證券固定收益總部首席分析師范為稱,上市公司在歐美法律體系里沒有監事會職位,所以獨董更多是監督董事會行使權力的責任,被引入中國資本市場目的是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減少股東與行政代理人之間的責任問題,特別是減少對小股東的侵害。
數據顯示,截至去年12月,A股上市公司中共設置獨董職位近9000個,其中有近3000位獨董是由高校在任或曾任教授兼任,占比接近三分之一。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張學勇說,大學教授在某一方面有獨特專長,所以被聘為獨董。的確,理論上而言,專業人士擔任獨董可以發揮自身優勢,減少公司決策層失誤,推動上市公司日常管理的規范化和重要事項運作的專業化,但實際效果并不明顯。如今的一些“看門人”成了江湖人,其職責變了味,其行為當然也變了味。因此,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宋常事件”不得不讓人們想到,“中國式獨董”是利益輸送平臺,還是可有可無的擺設?此番事件的披露,也許正是對中國獨董制度進行全面檢討的契機。
各路流派“鬧”股市
“獨董是一個職位,更是一個‘派。”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之前曾有獨董江湖“四派混戰”,分為高校學者派、律師會計師派、在職及離任官員派和利益相關方的神秘派。
同花順數據顯示,目前A股市場超過3900個獨董職位由高校教師擔當,尤以來自著名高校管理學院、金融學院和法學院的學者最受青睞。銀行業上市公司的獨董,差不多占了總數的三分之一,而且高校來源方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東北財經大學均有多位教授和院長上榜。北京大學成為與獨董淵源最為深厚的大學,曾有媒體統計,之前的上市公司獨董中,北大校友及學者占據了449個席位,清華大學也擁有317個席位,另外西南財經大學,東北財經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都占據一定的席位。
根據中國證監會《關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指導意見》要求,董事會成員中至少包括三分之一獨董,其中至少包括一名會計專業人士(需高級職稱或注冊會計師資格)。于是,會計專業和律師專業人士成為獨董的重要成員。理論上,專業人士擔任獨董可發揮自身優勢,減少公司決策層失誤,推動上市公司日常管理的規范化和重要事項運作的專業化,但實際效果并不明顯。
除了學者和專業人士群,前些年在職及退休官員也是獨立董事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財政部印發《關于規范財政部工作人員在企業兼職行為的暫行辦法》,規定財政部副處級以上干部均不可在外兼職或擔任獨董職務,已擔任獨董職務的須在暫行辦法施行之日起兩個月內辭去職務。之后,隨之而來的是一波上市公司獨董辭職潮。但這一問題在2014年顯現的比較集中,反腐敗風暴掀起之后許多官員獨董漸次辭職,僅2014年的5月27日一天,就有信邦制藥、貴繩股份、山東鋼鐵、天成控股等上市公司的7名獨董辭職,其中最受關注的是A股市值排名第一的中國石油。
“緊接著,占極大比例的高校和行業協會領導獨董也紛紛辭職。”如教育部就要求北大、清華等直屬高校的校級領導不得在企業中兼職,一些行業協會也參照執行,校長或院長獨董、會長獨董由此大量辭職。
有業內知情人稱,雖然各流派獨董不少純屬擺設,但獨董制度推出十幾年來,忠于職守的獨董亦不在少數,不少獨董還因堅持“獨立性”被罷免職務。當年的一起獨董免職事件,就發生在天目藥業。當時,天目藥業發布公告稱,持有公司7.09%股份的股東杭州現代聯合投資有限公司,向股東大會提交關于罷免公司部分董事的臨時提案,稱公司獨董鄭立新、徐壯城沒有正確履行職責,未盡到勤勉義務,對公司決策事項缺乏審慎判斷和決策,給公司形象造成負面影響,因此提請股東大會罷免兩人的獨董職務。
此前,鄭立新、徐壯城兩位獨董對天目藥業《2013年年度報告》及《2013年財務決算報告》投下反對票。理由包括上市公司聘請資質較薄弱的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審計、調研被婉拒、新近聘請另外兩位獨董以及兩次推遲年報披露未給予解釋和說明、公司曾因信息披露問題被監管機構通報批評等。因此,天目藥業召開年度股東大會,公司獨董鄭立新和徐壯城被罷免,罷免提案通過率竟達到69.27%。
而類似天目藥業獨董被罷免的案例,其實不在少數,而有些不盡職的“花瓶式獨董”卻常常難以罷免。如“宋常事件”當事人宋常,不僅是學校學術帶頭人,也是金融圈里頗有名氣的“行家里手”,而在一長串重要學術頭銜之后則是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京能置業財報顯示,宋常在公司領取獨董薪酬是6萬元。除此之外,他還任貴人鳥、菲利華獨董,年薪分別為18萬元和10萬元。
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因涉嫌內幕交易被證監會調查,宋常并非首例。為何這么多獨董出現內幕交易問題?在國外相對成熟的“獨董”制度為何引進中國十幾年效果依然不好?
宏源證券固定收益總部首席分析師范為稱,“水土不服”的原因首先來自國內獨董的定位不明確。獨董制度在中國,更多地變成了顧問、專家,并不是監督董事會的職權行使。在國外,獨立董事用來監督上市公司,但在中國,獨董卻是由上市公司提名,這就不可能完全做到獨立,其獨董制度也就會流于形式。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張學勇建議,能否考慮獨董的薪酬由證監會支付。證監會從上市公司收取報酬后,由證監會來聘任來支付。同時,對獨董有一個考核評價機制,而不是上市公司說了算。建立一個獨董的庫,只有證監會認可、有能力且有責任心的人才能擔任獨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