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
新年伊始,從上到下,國家以及省市縣各個層面,政府工作報告成為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的一把標尺。從1954年開始,中國開啟了政府工作報告的先河。直到今日,我們都可以從每一屆政府的工作報告中,透視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頂層設計與社會變遷。
工作報告出臺背后:一個國家的治理路徑
政府工作報告是中國政府的一種公文形式,各級政府都必須在每年召開的當地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和政治協商會議(俗稱“兩會”)上向大會主席團、與會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發布這一報告。
2015年3月1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政府工作報告》的部門責任和分工。
會議指出,已經全國人大批準的《政府工作報告》是政府對全國人民承諾的“責任書”。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各部門、各單位要按照《政府工作報告》部署,盡職盡責、勤政有為。
每到年底,國務院會成立一個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這個小組以國務院研究室人員為班底,同時又邀請有關部門、地方和專家學者參加;起草組在學習了中央精神、明確總理的要求后便開始以不同方式展開調研,盡可能多地聽取各方面意見,形成報告初稿。
接下來進入密集征求各方面意見階段。整個流程是這樣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先討論一遍,修改后提交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討論,再次修改后形成征求意見稿召開國務院全體會議討論,并將其發往各省區市和中央黨政軍群各部門征求意見。
與此同時,國務院總理主持召開座談會,分別征求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負責人和無黨派人士,經濟、社會各界專家學者的意見。在匯總各方意見修改后,再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并作修改。
最終,總理要作的政府工作報告,由國務院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接受代表審議。
中央政府工作報告往往有對應的英文翻譯,全國人大會議秘書處亦將政府工作報告翻譯成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朝鮮、彝、壯等7種少數民族文字版本,供少數民族代表委員閱讀。
隨著中國的不斷開放,在中國境內生活和工作的外籍人士日益增多,對中國政府工作了解的需求也不斷高漲,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也逐漸出現了英文版。2004年,上海、深圳兩城市率先發行英文版的政府工作報告。寧波市在2005年也將政府的工作報告譯成英文發行。2006年,浙江省嘉興市政府工作報告也被譯成英文公布。2009年,全國大部分省、市政府都準備了政府工作報告的英文版。
1954-2016,報告里的社會縮影
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開始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改造,同蘇聯締結了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這是1954年,由周恩來總理作的第一次政府工作報告的主要內容。
通過對1954年以來的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核心結論進行梳理,可以觀察到中國政治和經濟發展的歷史變化。
從時間來看,從1954年開始至2015年共有47份年度報告。可分為兩大歷史階段:一是改革開放前,從1954年開始,每年一次持續到1960年,1961年-1963年中斷,1964年恢復,1965年至1974年中斷了10年,這與文革的時間段幾乎重合;1975年恢復一年,1976、1977年再度中斷。二是改革開放后,從1978年開始至今,政府工作報告沒有中斷。
在1954年至1975年的9次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有5次是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所作,其他4次報告人分別為國家計委主任李富春、國務院副總理兼財政部長李先念、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薄一波、國務院副總理譚震林。
從1998年開始,“鄧小平理論”的表述進入政府工作報告。2007年開始,報告中增加“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2008年的報告中,增加了對“十一五”規劃的回顧總結。
從2009年開始,政府工作報告結論中,對常見的說法進行了簡化,不再提“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主要強調了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
2014年、2015年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中國夢”開始成為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標,其中,2014年強調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2015年強調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同時,報告中11次出現“新常態”,“新常態”的表述和思路貫穿整個2015年的整體工作。
政府工作報告折射出中國政治和經濟發展的歷史縮影。對當今決策者來說,需要從歷史軌跡中找到更多的借鑒。
政府工作報告的海外形態:
施政演說與國情咨文
政府工作報告并非中國特色,而是四海皆有。它或者叫施政演說,或者叫國情咨文,名稱各有不同,但都是面向立法機構,而且主要內容都在于“承上啟下”,總結過去一年工作的同時,為未來一年的施政勾勒藍圖,標志著新一年政治議程的開始。
不少國家,政府工作報告都由政府首腦來負責。比如中國,現任總理負責每一年向立法機構報告政府工作,僅有1956年等少數年份由副總理來代替這一角色。
在美國,總統奧巴馬既是國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腦。1月12日晚,奧巴馬進行其總統任期內的最后一次國情咨文,呼吁改變美國政治。
聆聽過美國總統發表國情咨文和中國政府總理發表政府工作報告的《華爾街日報》作家鮑勃·戴維斯曾撰文稱,中國人大會議在許多方面與奧巴馬在國會發表國情咨文很像,如嚴密的安保、軍樂團演奏國歌。
在俄羅斯、韓國和南非等總統制國家,總理雖然作為政府首腦而存在,但國情咨文一般由總統發表。各國發表國情咨文往往有憲法規定,但具體細節則受到政治習慣的很大影響。美國憲法寫道,總統應不時向國會提供國情咨文,并對國會審議這些措施提出他認為必要和適宜的建議。憲法規定了要發表這份報告,但卻并沒有規定發表的形式。從一戰時期的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開始,在國會聯席會議召開之前以演講的形式發表這份報告逐漸成為慣例。